秋分为二十四节气之十六, 每年公历9月22日至9月24日之间, 此时为秋季九十日的中分点, 太阳抵达黄道180度, 几乎直射地球赤道, 昼夜等分, 故名“秋分”。 此日过后, 北半球将开始昼短夜长。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Pixabay) 秋分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凉爽的秋季。 冷空气南下, 与还未完全消退的暖湿空气撞上, 产生降水, 但水量并不多, 气温随降水而逐步下降。 (图片 | Pixabay) 秋分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秋分后, 阴气弥漫, 阳气收敛, 故雷鸣不再惊扰大地。 古代有说法, 若此时雷声依旧, 则说明诸侯们蔑视皇权, 恣意妄为。 二候:蛰虫坏[音péi古同“培”]户。
小虫开始藏入土穴中, 并坚固自己的巢穴, 封住洞口, 防止寒气入侵。 若小虫们没有修筑巢穴, 则预示百姓们没有保障和依靠。 (图片 | Pixabay) 三侯:水始涸。
湖泊、河流中的积水开始减少, 而洼地、沼泽的水开始干涸, 天气逐渐干燥, 朝冬日过度。 若降水依旧增加, 沼泽没有趋向干涸, 那么则预示将有带甲的动物成灾。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Pixabay) 此时农事受气温影响, 南北有异。 北方“秋分种麦正当时”; 南方则是“处处好歌好稻栽”。 农谚又有:
作为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 秋分自然有许多习俗。 如祭月、吃秋菜汤、 送秋牛、粘雀子嘴、 放风筝、竖鸡蛋等。 祭月不必多说, 此前在《中秋》一篇中已有提到, 中秋拜月与秋分祭月有紧密关系; 野苋菜(图片 | 搜狗图片) 吃秋菜汤则是岭南地区风俗。 秋菜即野苋菜, 据说有滋补功效,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日食汤药滋补, 是中国传统, 所食食物, 以地域习俗区分; (图片 | 搜狐·中联钢信网) 送秋牛是农人之间的老传统, 即用黄纸、红纸写上全年节气, 另画上牛耕图, 挨家挨户送, 说些吉利话, 祝福丰收。 (图片 | 中国文明网) 粘雀子嘴, 源自秋分吃汤圆的习俗。 农家会多做一些汤圆, 将多余的汤圆插在竹竿上, 立于田地之间, 这样便可粘住雀鸟的嘴, 免得它们来破坏庄稼; 秋分放风筝与春日放纸鸢没有本质区别, 都在于娱乐以及享受天气, 由此可见秋分时天气宜人, 竟比阳春; (图片 | 美食杰) 竖鸡蛋与春分又类似。 据说春分、秋分这两日, 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故鸡蛋更容易竖立, 孩童们在此日乐此不疲地玩这个游戏。 秋分的养生重点在于“养”。 “养”,即收敛、储藏。
秋分时, 阴阳不衡, 人体易受邪气侵蚀, 或有冷伤风之风险, 所以此时切忌情绪波动不平, 颠倒作息, 让邪气钻了空子。 为了康健体魄, 此时可加强身体锻炼, 去户外感受新鲜空气, 注意增减衣物。 当然, 食补依然是节气上的重点。 秋分时, 容易出现肠胃炎、排便困难等消化类疾病, 又因为气候干燥, 易引起鼻干出血、皮肤过敏、焦躁抑郁等, 此时应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味食品, 提倡吃酸甜、滋润之物, 如秋梨、柿子、银耳、百合、鸭肉等。 另外还需注意, 秋季吃蟹风靡, 但蟹属寒凉食物, 老年人、年幼者切勿贪食。 ![]() (图片 | Pixabay) ![]() (图片 | 淘宝网)
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秋色正好,赏秋切莫着凉。 作者:奇妙丸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