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家校沟通更有效?完美攻略请查收!

 退休工程师 2019-09-22

家校联合打造教育合力,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现实中,任课老师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依旧是一个难题。

家校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遇到“问题”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与单亲学生家长沟通……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特组织了本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河北 郭淑岚

作为一名班主作,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还要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不是世故,而是工作需要。

一、积极配合型家长。

这类家长知道家庭对教育的重要性,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就教育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所以与他们沟通我们可以开门见山,尽可能如实反映问题,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达成共识。

二、溺爱型家长。

其特点是一味护着孩子,不问对错,就是不能让自己孩子“吃亏”。面对这种盲目护短的家长,与他们沟通的关键是:让他们感受到你是站在他们这边的,同他们一样爱着孩子。

交流时,一定要先肯定孩子的长处,待他们从心里接纳以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指出不足。并与他们一起回顾过去类似做法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列举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讨论各自的利弊,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溺爱”不是“爱”,而是“害”。

三、放任自流型家长。

特点是养而不育,认为教育孩子全是老师的责任,他们常对老师说的话是:您就把他当自己的孩子吧。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我绝没有任何意见。

与这种类型的家长沟通时,教师千万不要大包大揽,一定要使家长明白学校的教育是有局限性的,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于家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慢慢说服他们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之中。

四、学困生家长。

孩子优秀,家长到学校里也是扬眉吐气的,孩子不争气,往往家长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越是这样,班主任面对他们的时候越要充满希望,要谨言慎行,说话留有余地,多鼓励他们,不要让他们感到孩子无可救药,丧失信心。

“这孩子笨死了”这样挫伤学生及家长自尊心的话决不能说出口。否则,家长要么愤而离去,要么忍气吞声,这都不利于家校合力的形成,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家长不是我们的对立面,更非我们的敌人,而是教育的共同体。只要我们以礼待人,学会了先倾听后张嘴,先共情后讲理,不管哪种类型的家长,沟通起来都会很容易。

只有班主任与家长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推动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班主任与家长的“说话”艺术

福建 陈松信

班主任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班主任与家长“说话”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

一是称呼家长要讲究。

班级里的学生家长遍布各行各业,有的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则是普通员工,班主任若是以职位或者以“先生”“女士”称呼家长,不仅显得生疏,也可能使得个别家长无法摆正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不妨以“某某的爸爸”和“某某的妈妈”称呼家长更为贴切,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够拉近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是沟通内容要真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之前,一定要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真正让家长信服,切莫在没有充分了解事情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地与家长联系。这样,不仅可能平白无故冤枉孩子,还可能给家长留下一惊一乍的感觉。

三是评价孩子要有分寸。

在与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切忌拿家长与其他家长、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因为无论是抬高或贬低,都有损班主任的个人形象,也会给家长留下一个“长舌妇”的印象。

另外,要谨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班主任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切莫夸大其词把孩子捧得过高,或者是将孩子批得体无完肤。

四是沟通时间要掌控。

与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切忌自己说个不停,像个“话痨”,应该多仔细倾听家长意见,不能家长正说到兴头上,自己却借故打断,令家长感到扫兴。

班主任要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掌控好沟通时间,这样才能让家长感觉到是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之旅。

五是承诺家长要兑现。

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对于家长提出的要求,班主任切莫轻易夸下海口,一定要仔细斟酌自己的话语,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复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留下余地。

答应了家长的事情,则务必做到一诺千金,这样才能给家长留下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形象,也才能赢得家长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如何与单亲家庭的学生家长沟通

陕西 刘冰雪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上升,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基本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学生努力、上进,各方面都较好;另一部分学生则叛逆、敏感,沦为问题学生。

管理这些学生,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很重要。那么,班主任应如何与单亲学生家长沟通呢?

一、沟通前要做到知己知彼。

单亲家庭也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监护人会造成孩子不同的特点。比如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由于过度溺爱,往往比较自我,无视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由父亲监护的孩子则比较大大咧咧,对自己要求不太严格,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由母亲监护的孩子则比较细心,但同时也比较敏感。

只要教师用心观察,就能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看出家长的特点,进而针对不同的监护人,拟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就能更有效地和单亲家庭学生家长沟通,达到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目的。

二、根据家长特点寻找沟通的切入点。

有的家长粗放,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就行,这种特点在父亲身上表现得多一些。对这一类家长,班主任应该搜集一些不关心孩子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让家长警醒,提醒他们尽量抽出时间多关心关心孩子。

有的家长因为家庭变故,认为愧对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就要提醒他们,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理性的,对孩子过度放任很可能会害了孩子。

对于那些只顾自己,对孩子视而不见甚至视为累赘的不负责任的家长,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其做好家长的分内之事。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家长,只要找准切入点,沟通就会有效很多。

三、动之以情,和家长做朋友。

单亲家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家庭模式,原有的家庭解体给孩子带来了打击,也给家长带来了伤害。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感到棘手,但是苦于无人分担,如果班主任老师能够主动找他们谈谈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且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何乐不为呢?

老师应该让家长认识到,因为自己的失误或者不在状态,孩子已经受到了影响。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白,只有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才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此外,班主任如果能和家长做朋友,会让学生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对于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尤为重要。

总之,班主任和单亲学生家长的沟通应注意方式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怎样和学困生家长打交道

广东 高咏梅

一、向家长传递爱心、耐心和信心。

正如学困生的毛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样,学困生的转化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转化成功的。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班主任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要有打持久仗的准备,要相信学困生总有赶上队伍的一天。同时要把这样一份耐心、爱心和信心传递给家长,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配合。

二、杜绝“告状”式沟通方式。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毛病较多,往往不仅学习上存在障碍,行为习惯上也有很多问题。尽管如此,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时,千万不要一开口就“告状”。“告状式”的沟通方式特别容易引起学困生家长的反感。

有这样一个案例:张明经常不完成作业,潘老师跟家长反映过多次,收效甚微。此后每当张明不完成作业,潘老师都会把张明留下来补作业,时间久了,潘老师身心俱疲。

有一天潘老师忍无可忍,找来张明家长就劈头盖脸说道:“您孩子经常不做作业,您是怎么管的?”老师话音刚落,脾气暴躁的家长就质问道:“那您为什么今天才告诉我?”噎得潘老师有口难言。

潘老师为张明付出这么多,不仅得不到张明家长的感谢,反而挨了张明家长的一记“当头炮”。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和家长形成了“进攻-反击”的对峙性沟通模式。

在和家长沟通中,如果一开口就数落学生的不是,极易触发家长的反攻模式。反复几次后,家长很容易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下次再和老师沟通,家长首先就进入防备状态,早早树起了“挡箭牌”。所以和学困生家长沟通,一定要防止形成这种“进攻-反击”的沟通模式。

三、多向学困生家长传递正向的积极信息。

每一个家长都最爱自己的孩子,学困生家长常收到关于孩子的负面信息,他们更希望听到来自老师的鼓励和称赞。因此,老师平常要多和学困生的家长联系,看到学困生的一点点进步,比如上课举了一次手,在课堂上有十分钟没有去干扰别人等,就通过微信、校讯通等方式给家长发“喜报”,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点滴的进步,得到正向的鼓励。

当家长看见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认同、欣赏时,也会产生对老师的认同和欣赏。这样,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就消失了,老师就会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

四、老师给家长提建议要讲策略。

在跟家长交流学困生的问题时,老师应先说学生优势的一面,认同学生,肯定学生,再讲自己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谈话一开始就更容易让家长接纳,当老师再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时,家长可能就会主动向老师咨询:“需要我做什么?”

这时候老师再把自己早已想好的方案和家长沟通,一般都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前文案例,如果潘老师告诉张明爸爸,张明前段时间没完成家庭作业,自己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指出这种“事后补救”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张明的学习,需要家长配合时,张明家长自然会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了。

“题海战术”型家长受访记

山东 洪 艳

家访背景:

小史妈妈是一位素质很高的家长,从她身上,我学到了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但是,小史课堂上存在着经常走神的情况,尽管我采取了很多方法却都效果不佳。

通过与小史妈妈交流,我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小史经常在家由妈妈辅导学习,提前做了许多练习题,但这可能反而减弱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课堂上经常走神。

家访片段:

我:小史在课堂上总是走神,我估计是您让他做的题目太多。他平时都会了,上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小史妈妈:是吗?(她笑了笑说)

看着小史妈妈的表情,我意识到:她觉得孩子会了就可以了,自己功不可没。但是,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我:现在咱能看着孩子做题,但是到了初中甚至高中,我们还能解决得了吗?

小史妈妈:是啊,现在有的题目我也得好好想想,估计到了五六年级就不行了。每次回家我都问他走神了没有,他总说“没有”……

我:孩子肯定说没有,现在的孩子都特别聪明。等他回到家,让他把当天学的知识给您讲一讲,如果讲出来了,说明他认真听了,如果讲不出来,就说明听讲有问题了,这比您问上多少遍都管用。孩子通过上课认真倾听学到知识,到了初中乃至高中,他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呢?

小史妈妈使劲地点了点头。

学生通过做大量的题目,可以暂时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很少得到学习上的快乐。只有让孩子感到学习快乐了,他们才能有持久学习的动力,家长切不可拔苗助长。

原创: 德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