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齐家平国 2019-09-23

文丨卿心君悦

《第二炉香》,张爱玲中篇小说之一,这篇作品在大多读者眼中远没有《第一炉香》出色,甚至于一再被简单的解读为:“一个性无知女人引发大学教授自杀”的低俗且“肮脏”的故事。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然而这篇作品的内在并没有如此低劣,在作品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一个脏的故事,可是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想来张爱玲是想说明故事的好坏,重点还是在于读者的理解,这有点像余华在《活着》自序中提到的,作品的内在需要读者去挖掘并发声,对于部分作品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字面的情节描述去理解,有时还需要从中去深深挖掘内在的“韵味”。

张爱玲这两篇“沉香屑”的系列作品,静下心细细品来,会联想到很多沉重的思绪,无论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转变,还是小家庭背景下的内在根源矛盾,或许这些才是张爱玲剑指之处。

比如作品中蜜秋儿太太的种种做法都可以看成产生于原生家庭的内在问题,而对于愫细的“性知识缺乏”状态及由此产生的观念抗争都可以看成是原生家庭对子女造成的直接影响,罗杰安白登的遭遇则可以看成由此可能会对婚姻带来的后果。

这篇文章,就将以此脉络为指引,去解读原生家庭对子女婚姻所能带来的一些影响。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无疑地,蜜秋儿太太与靡丽笙两人都有充分的悲哀的理由。罗杰安白登就是理由之一。为了他,蜜秋儿太太失去了愫细。为了愫细和他今天结婚,靡丽笙触动了自己的心事。”

这是《第二炉香》中,罗杰将要迎娶愫细时,发生的情节。

罗杰安白登一个年已40的大学教授,作为一个身住异乡的英国人,可以迎娶21岁美丽的愫细,是他一生最为快乐的一天,他爱她,爱的彻底且疯狂。

当时他未曾思考这段婚姻可能存在的问题,40岁的教授,住在学校安排的宿舍里,仅凭薪酬度日,在这种状态下是如何能娶到愫细的(比他小19岁且貌美如花)。

他认为是幸运,是愫细的爱,是蜜秋儿太太早年守寡困境下的无奈之举,反正这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可其实,愫细确实也喜欢罗杰,但是他并不幸运,因为蜜秋儿太太对他的“认可”却别有目的。

蜜秋儿太太早年丧偶后,除却三个女儿外“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心理变得扭曲,舍不得女儿离开她身边,为此她没告知女儿任何关于婚后性行为的事情,以致大女儿靡丽笙婚姻“不幸”,并在舆论的“悠悠之口”下逼死了其丈夫(弗兰克丁贝),而罗杰很不幸的成为蜜秋儿太太的下一个迫害对象。

其实,脱离情节的表面描述来看,导致这段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依赖——过度的依赖。

在作品中蜜秋儿太太心理扭曲的原因也在于此,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存在于部分家庭之中,只不过程度没有作品中那么“深”。

对子女过度的依赖,很容易成为导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当从一家人,裂变为两个家庭,无论能否接受,这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有些父母会将此当成一种解脱,有些父母会为子女感到幸福,还有一些父母会觉得因此失去了至关重要的一个情感寄托,丧失安全感,想来类似“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言语,就或多或少的就带点这样的意味。

这份心情可以理解,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带来的影响却不可预测。

杰弗逊说:“情感丰富固然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但也是酿成许多灾难的始因”,想来无论是《浮生六记》中的“情深不寿”,还是《第二炉香》中一系列的悲剧,绝大部分原因皆在于此,只不过前者是陈芸用情至深,后者是密秋儿依赖过度,而这些都属于情感丰富的一种。

子女结婚后,意味着将组建成一个全新的“新生家庭”,每个家庭都会有相对独立的一面,比如情感、比如空间,一旦父母对子女过度依赖,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相对独立的新生家庭中去,由此很可能会对新生家庭带来影响。

即便不会发生类似密秋儿太太那样极端的事件,也可能会影响新生家庭的正常生活及情感孕育,部分家庭中“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亲情(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与爱情(子女婚姻中的爱情)看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并不应该扭成一股,否则无论于亲情,于爱情都是一种伤害,如同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也是对此的佐证。

建议:

  • 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子女的婚姻。
  • 必要时进行正确的情感疏导及指引(无论是对已,还是对子女)。

柯罗连科曾说:“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时候才有价值”,这里的感情并非单指爱情,也包含着亲情(父母对子女的情),顺从自然(无论是规律、还是道德伦理)的发展,正确看待“情感的变化”,或许才能让一段情体现最大的意义,而这也是对“度”的一种正确衡量标准。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方才我就打算回去的,我预备下山去打电话,或是叫一辆车子。后来。我又想:不,我不能够……我母亲……为了我……累了这些天……这时好容易忙定了,我还不让她休息一晚?……我可怜的母亲,我将怎样告诉她呢?”

这是《第二炉香》中,罗杰安白登与愫细新婚第一夜,“性无知”事件爆发后,愫细想要回家的场景。

从作品情节的描述中来看,在蜜秋儿太太对女儿的教育中从未涉及过“性知识”,也因此产生了罗杰与愫细关于婚姻“爱的教育”间的对抗,从中可以看出愫细的观念完全是受蜜秋儿太太的影响形成的,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你想我母亲会容许她知道么?连我们所读的报纸,也要经母亲检查过才让我们看的。”

在这种状态下,靡丽笙及愫细的悲剧实属一种必然,也因此出现了作品中巴克(罗杰的校长)的那声叹息:

“她还是个孩子……一个任性的孩子……”

其实,脱离情节的表面描述来看,导致这段婚姻不幸的直接原因是:父母的影响——错误的爱与教育

在作品中靡丽笙及愫细存在“性概念缺失”的原因就在于此,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方式大多可以分为两方面,爱与教育,虽然目的不会像作品中密秋儿那般“自私”,想法也不会那般“恶劣”,但是某些想法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能存在着“雷同”。

对子女错误的爱与教育,很容易成为导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先谈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疼爱本是极为正当的事情,但是却有很多父母忽略了“不恰当”的爱可能会带来的影响。

比如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对此可分为两方面:

  • “恋父”、“恋母”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恋父与恋母”情结的心理学概念,无论是张爱玲《心经》中的许小寒,还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幼年的何塞·阿尔卡蒂奥,都存在此类问题,看似是禁忌的话题,却又是不得不去重视的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爱,一旦不注意方式或没有保持必要的“边界”,由此很容易让子女对父母产生过度的情感依附,从而对子女的婚姻造成不良的影响,无论是婚姻的期盼度、择偶的倾向,还是婚后生活的幸福感、情感的孕育。

  • 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

一旦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很容让子女对父母的情感过度依赖,形成【依赖性人格】,从而导致缺乏独立与主见。

在现实生活中,“妈宝男”就是对父母过分依赖的产物,而导致的后果,将会让子女在婚姻中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难以承担婚姻中的责任,并以此产生种种婚内的矛盾。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再谈关于父母的教育,对于子女来说,人生的观念及思想的树立,主要来源于父母及家庭、学校与社会,因此父母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父母的教育存在“不妥当”,很容易对子女的未来造成深远的影响,如同作品中靡丽笙与愫细的“性概念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妥当”教育,可能会对子女婚姻带来的影响:

  • 不正确的婚姻观念
  • 不正确的生活方式

建议:

  • 父母的爱要适当
  • 父母的教育要妥当

德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情感像吹动帆船的风力,理智则是把持方向的舵手”,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原本无错,毕竟现实中少有密秋儿太太那般的父母,但一旦方法与方式不当,也容易让爱偏离正确的方向。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现在,环境逼迫他,把他推到大众的圈子外面去了,他才感觉到圈子里面的愚蠢——愚蠢的残忍……圈子外面又何尝不可怕……”

这是在《第二炉香》中,蜜秋儿太太将罗杰与愫细新婚夜当晚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后,给罗杰安白登带来的影响。

因此,罗杰的生活陷入了困扰,遭周围人白眼,被身边人议论,并为此放弃了工作,这种困扰无法解决,就像他在作品中思虑的:

“他能够对这些人解释愫细的家庭教育的缺陷么?”

不能,那么蜜秋儿的目的是什么?很明确,当时的法律,协议离婚并不生效,除非一方“犯奸、疯狂、或因罪入狱”,由此只好从舆论中逼迫他,摧残他,让他像大女儿的丈夫那样无法立足,最终自杀了之,作品的结尾蜜秋儿还是达成了目的,罗杰不堪重负,同弗兰克丁贝一样选择了自杀。

其实,脱离情节的表面描述来看,推动这段婚姻不幸的一大因素:干涉——过分的干涉

在作品中蜜秋儿是一位阴毒的母亲,为了达成目的强行干涉女儿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婚事的干涉,也很容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在矛盾上、争执上。

或许原只是观念上的冲突,然而一旦多方参与,小的矛盾,很可能会演化成大的碰撞,无论是“圈内”的两个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的碰撞,还是“圈外”家庭与周边社会的碰撞,或许感觉这有些夸大其词,但细细品味作品中的部分情节,确实存在着很大可能。

对子女婚姻的过分干涉,很容易成为导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先说“圈内”的碰撞,新生家庭是由两个原生家庭分裂产生的,当新生家庭内部产生矛盾不扩散时,矛盾从夫妻间爆发,最终也会由夫妻间熄灭。

然而一旦原生家庭参与进来,难免各自会有偏向,何况有些矛盾是无法对外叙说清楚的,比如作品中由“性”产生的矛盾,甚至于即便能叙说清楚,原生家庭的干涉也很容易伤害到其中一位当事人。由此,内在的矛盾无法平息,外在的矛盾又会一波又起,新生家庭的感情怎能经得起这一番波澜。

再说“圈外”的碰撞,部分父母有时会将子女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当成“无聊”或博取“同情及认可”的话题讲述给他人,这就类似于张爱玲《金锁记》及《怨女》中,七巧与银娣的做法一样,他人听到后的表现各不相同,好一些的或许类似作品中巴克那般表示“同情”,严重一些的难免会横生额外的事端,如同作品中毛立士的做法:

“他明知道她没有充分的离婚理由,可是他(毛立士)一口答应为她找律师,要把这件事闹大一点。”

同时,这其中还不乏掺杂不问青红皂白、不讲对与错,以“抱打不平”为名实际想达成其他目的的人,最后矛盾不断扩大,无法收手,最终婚姻在混乱中结束。

建议:

  • 必要时建议可取,任意干涉不可取(尤其事关矛盾与争执,轻易不要干涉)
  • 不得不干涉时,请理性参与

傅雷曾说:“情感与理性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身为父母对子女的担心与关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肆意干涉的理由,爱要伴随着理性,这样的爱才更能体现价值。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想来用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尤为合适。爱不能为伤害免责,所以爱,也需要慎重。

张爱玲《第二炉香》,从另一角度解读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原罪”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