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光辉rlbr1vjwmb 2019-09-23

提起萨尔浒之战,很多人都说这是决定明清两个集团命运的大决战。大明帝国之所以会败,是杨镐指挥无方,否则历史就会改写。

在我看来,想全面剖析萨尔浒之战,从军事上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大明帝国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杨镐分兵四路的缘故,而是杨镐所能调动的资源太少。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在萨尔浒之战时,最高指挥官杨镐所能统帅的军队并不是外界所传扬的四十七万,而只有十万左右。

我们认为,明军的总数在十万以下,七八万以上。——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派经略杨镐统帅12万大军,号称47万。——阎崇年·《袁崇焕传》

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明廷抽调了大批精兵,并责令朝鲜和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助战,兵员总额达十一万多人,在辽东经略杨镐的统率下四路出师,期以“旬日毕事”,一举荡平。——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上述三位学者,对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数量进行了估计,最高为十二万,最少为七八万。

对此,我们再对比一下宁锦大捷。

明关内外共十二万兵马,加上援兵三万余,已超过十五万,尚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前线。关外兵八万,加上满桂的援兵万余人,达到九万人左右,这在兵力上已超过后金。——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明有关内兵4万,关外兵8万,四上援兵3万,共有官兵15万。还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关门外。——阎崇年·《袁崇焕传》

宁锦大捷时的明军数量远多于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数量,可就算如此,袁崇焕也不敢率领主力与皇太极决战。

这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大明帝国末期,明军早已丧失了野战能力。对于萨尔浒之战的杨镐而言,集中兵力真能战胜后金吗?几乎不可能。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如果只是军队之间的交锋,明军或许还有机会创造奇迹,可对于杨镐而言,他这个最高指挥官所需要顾虑的,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

这十万左右的军队,是大明帝国临时为他拼凑的,而且一再强令杨镐,赶快出城干掉后金。再加上中央政府为杨镐准备的粮草极其有限,如果杨镐率领这十万大军光吃饭不打仗,恐怕谁都受不了。

朝议只恐师久饷匮,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皆不顾边防实际,每天发红旗催战。方从哲写信促杨镐急发兵,杨镐惶惧计无所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

在袁崇焕时代,大家都明白了一个事实:绝不能跟后金玩野战,只有躲在城里防守相对安全,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城墙大炮战术”。可在杨镐的年代,如果他敢宣传这种“城墙大炮战术”,肯定会被人唾骂。

事实上,正是经过里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大明帝国才开始正视己方与后金在单兵素质上的差距。而这种单兵素质上的差距,并不是萨尔浒之战造成的,只是由萨尔浒之战揭露而已。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从一个“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该逼着杨镐出城找后金决战。所以,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责任并不全在杨镐身上。

杨镐知不知道自己的部队是什么德性?知道。但又能怎么样呢?中央政府一个劲儿地催促杨镐出战,万般无奈之下,杨镐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战场了。

看看后世的熊庭弼、孙承宗和袁崇焕,他们所能调动的资源远多于杨镐,但他们在面对后金军事主力的时候,也只能被动防守而已。

虽说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杨镐的指挥存在失误,但这绝不是明军失利的主要原因。但也只有把战争失败归于杨镐的无能和指挥错误,才能把帝国政府的军事、经济和政治责任推卸掉。仿佛在说:这场战争的失败,只因前线总指挥无能所造成。实际上,这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杨镐当时的处境,实际上比熊庭弼、孙承宗和袁崇焕差得多。

熊庭弼之时,大明中央政府面对辽东战局已经相对冷静,熊庭弼自然有机会讨价还价:要多少兵要多少粮,大明中央政府都要必须满足,否则出了任何问题我不承担责任。

袁崇焕之时,大明中央政府面对辽东战局早已洞悉分明,最高指挥官不敢出战?那就不出战吧,那个“城墙大炮战术”挺好的。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后世读者总喜欢死抠萨尔浒之战的细节,似乎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萨尔浒之战的成败。

在我看来:即使没有杨镐所犯的错误,明军逃过全军覆没的概率也非常小。对此,我们可以类比一下。

熊庭弼拥兵十多万,所拥有的后勤力量和马匹都远远超过了杨镐。但熊廷弼从来都不敢和后金开战。反而一再强调:没有十八万军队和九万匹战马,就没法与后金开战。但当时的大明中央政府没法满足他这种要求,于是熊廷弼选择了撂挑子。

孙承宗拥兵十多万,一年内从大明中央政府领了五百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又在宁锦修了四年的土木工程。可就算如此,孙承宗也没敢与后金主力进行决战。

杨镐所面临的局面是:带着临时拼凑的十万大军,以及临时加派的二百万两白银,就被逼着主动进攻努尔哈赤,这不是送死是什么?在这种背景下,杨镐就算不犯错,难道明军就能有好结果?

天启七年时,满清军事主力去攻打朝鲜,出于唇亡齿寒和避实击虚的考虑,魏忠贤命令袁崇焕趁机偷袭后金的老巢。但袁崇焕却编造理由说,后金一共有二十万军队,十万去攻打朝鲜,还有十万留守老巢,我们哪有机会避实击虚呢?

袁崇焕奏言:“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最后迫于各方压力,袁崇焕派出一支九千人的军队去前线转了一圈,但就是不愿意用主力和后金硬碰硬。

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硃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一个月后,后金率军攻打宁锦,袁崇焕还是坚持己见,就是守在城里不出战。

我无意因此苛责袁崇焕,我只是想说,在明末那个特殊年代,统率十万大军就敢找后金决战,那是任何军事将领都不敢坐的事。

后来的洪承畴也没有这种胆量,但他的命运和杨镐一样,最后被逼得只能赶鸭子上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洪承畴全军覆没。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从熊庭弼、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表现来看,我们应该对杨镐竖起大拇指:您这行为够英勇的!但对于大明中央政府,我有一句话要说:你们给杨镐的资源如此有限,最后却把罪责推给他一个人,这样做公平吗?

杨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军统帅,他只是一个官僚。这种人擅长玩潜规则,也很会搞平衡,但他缺乏大军统帅的那股狠劲。

如果杨镐是熊庭弼,他肯定会说:政府给我的兵太少,单兵素质也太差,后勤保障更是惨不忍睹。你们要是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仗我没法打!

但杨镐不敢说这样的话,更不敢做这样的事,于是明军出击了,于是明军溃败了。

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终于让大明帝国认清了现状,但败了就是败了,谁也无法挽回。

在萨尔浒之战中,谁说明军因分兵惨败?决定胜负的永远是场外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