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一把中国扇子,曾是欧洲贵妇们的快乐源泉

 关福 2019-09-23
清朝时期,中国的扇子成为大量出口欧洲的工艺品之一。仅仅是1859年上半年,从中国出口到其它国家的扇子达到了1000万把以上。其中,英国在1859年,就从上海和广州进口了约267万把扇子。

那么,这些中国扇子为什么如此受欧洲人欢迎?或许就要从中国最早记载的扇子说起。
扇子,是何时起源的?如今已无从考据。而中国最早有关扇子的文献记载,则是出现在晋朝《古今注》,书中记载舜为「广开视听,以求贤人自辅,故制五明扇焉」。

△五明扇,古代仗义所用的障扇
竹子、羽毛、纸绢都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制扇材料,随着制扇工艺和技术的发展,不同朝代的人将素娟、细罗、缂丝等纺织工艺用于制扇之中,并称之为团扇。

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官宦士族,都将扇子当做表达自己精神意志的必备单品。


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画盛行,文人们便开始将自己的精神文化寄托在扇面上;到了隋唐时期,绘制牡丹花图案的绢扇,成为宫廷仕女的饰品;宋代,宫廷画家画扇蔚然成风。

明清更是中国扇子工艺的巅峰时期,以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推动文人画的蓬勃发展,再搭配各地高度发达的制扇工艺,江南的画扇、花卉扇,广东的葵扇、牙丝扇、潮州扇,安徽的青阳扇等都是进贡宫廷的宝物。

像是清朝的「羽扇」,将多种工艺结合起来,不惮细节的繁难。正面扇心有刺绣护托包裹羽根,扇面上还点缀红绒球。扇背正中贯通骨制扇脊和木制扇柄,尾部还嵌铜钮,系绦穗刺绣荷包。
△羽扇,清,故宫博物院藏品
另一款「潮州扇」,是古代名扇之一,曾多次入贡明清朝廷,深得宫廷的喜爱。扇面多绘制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画,既有情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牙柄绘人物潮州纸扇,清,故宫博物院藏品

来自江南的「缂丝扇」是明清宫廷妃嫔们的挚爱。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之一,在清代更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工艺品并非普通人家可承受,而宫廷大量的团扇都是使用缂丝技术,由此可见当时宫中后妃生活的奢华。
△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清,故宫博物院藏品
相较于团扇,「折扇」才是明清皇帝的挚爱,他们十分喜爱在折扇上作书,像是康熙皇帝就曾在有蒋廷锡绘梅竹图的扇面上练书法。

△蒋廷锡绘梅竹图康熙帝临米芾书折扇,清,故宫博物院藏品

由此可见,将书法、绘画、织绣等工艺有机结合的精美中国扇子,逐步从一种引风纳凉、遮阳取阴的生活品,转变成集礼仪、艺术、娱乐等功能的工艺品,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的象征。
虽然,中国扇子是在清朝才大量出口至国外,但在16世纪的海上贸易过程中,它已被作为「海外稀奇之物」运回了欧洲,使得这种东方文化风靡至欧洲。
只可惜这款「时尚单品」在当时来说是昂贵的进口商品,一开始只是皇室专享,所以当时欧洲的宫廷贵妇们,都以拥有一柄散发迷人东方气息的精美扇子为炫耀攀比的资本。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手摇羽扇的经典油画
到了17-18世纪,扇子更是欧洲宫廷贵妇们前往各种场合的随身物品,成为身份、地位、礼仪的象征。而且在白天或晚上、婚礼或葬礼、舞会或逛街,欧洲贵妇们都会使用不同款式的扇子。

正因如此,法国文豪伏尔泰的名言「不拿扇子的女士,犹如不拿剑的男子」,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随着扇子在欧洲地位逐受重视,欧洲人对扇子的制作要求也越来越精致华贵。

除了要使用檀香木、象牙、贝壳、玳瑁制作扇子,还常用金银饰以雕花以及宝石进行镶嵌。而且还会让专门的画师在扇面绘制肖像、风景、植物等西式宫廷画。

到了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要求对外贸易只能在广州进行,外国商人在广州进行贸易后,往往还会购买一些工艺品带回本国,主要包括扇子、画、陶瓷、银器、漆器、珐琅器、牙雕等,这些产品被称为外销工艺品。广州也因此成为外销工艺品加工制造的产地。
广州制作的外销扇,汇聚了象牙镂雕、玳瑁描银、檀香透雕、黑漆描金、乌木骨绢、银累丝镀、骨柄鹤羽等多项精湛工艺,让这些外销扇尽显奢华。为了应对海外市场需求,外销扇将中西艺术风格融汇,满足西方的审美需求,一度成为欧洲贵族送礼和收藏的必备佳品。
就形制而言,这些外销扇既有中国传统的团扇、折扇和羽扇等样式,也有西方样式。

就材质而言,则有黑漆描金扇、檀香木扇、象牙扇、玳瑁扇、贝雕扇等,每一款都尽显高贵典雅。

外销扇上的图案,大多以十三行的中西贸易为主题。

也有以中国的宫廷院落和人物为扇面图案。

更有中西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扇画设计。

为了凸显高贵,外销扇大都配有精美扇盒,少数制扇名家还会在扇盒内盖处,按照西方的习惯,留有英文商标,简单记录着扇铺的商号名称、经营范围或商铺地址。
中国制造的外销扇在西方市场非常受欢迎,甚至对欧洲制扇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英国制扇工人曾一度联合抗议从东方进口扇子。
然而,这些色彩艳丽、纹饰华美、材质多样的外销扇在风靡欧洲的时候,却在中国受到冷落。

因此,有关的中国文献记载并不多,外销扇工匠的踪迹也无从考证。它们见证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辉煌,也随着清皇朝的消失而成为历史印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