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挑燈看劍r7wtm5 2019-09-23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个大命题。

宇宙万物,表象至繁。

文化的重要就在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找到简单的本质,即大道,然后就可以指导自己在万事万象之中的行为了。

即所谓“大道至简、执简驭繁”。

那么,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全世界所有文明的灵魂和文化的核心都是本原论,因为本原是万物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是万物统一性、普遍性与公允性的存在。

人类研究本原的历史贯穿人类的哲学史,主宰人类的思想史,所有族群的本原研究史就是其文明史的灵魂和文化史的核心所在。

图1 全世界所有文明的灵魂和文化的核心都是本原论

伏羲用太极本原论开启华夏文明

文明的灵魂在文化,而非物质;

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非艺术;

哲学的焦点在本原,而非思辨。

要找到中国文化的核心,首先需要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

伏羲一画开天、以一拟太极,创立先天八卦,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原生文明,因此被尊为人文始祖,伏羲太极本原论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所在。

由伏羲肇始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出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太极、气、易、道、德、理、心七大本原论。

伏羲把太极八卦作为记录其文明思想和文化核心的符号载体。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太极图是万物内部存在着的元气本原阴阳二气的运行示意图。

图2 中华文明之源是伏羲创立的太极本原论

在中国文化之中,易、道、气、一、和、中、天、德、理、心、太极、元气、阳阳、五行、自然等名称,其名不同,都能指万物本原,所指各有其侧重和差异。

神农、黄帝把元气论拓展到了生命领域

全人类的知识宝库之中,生命学大约占到总量的一半左右。

神农是最早研究本草生命学的三皇之一,传承下来的有《神农本草经》。

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与岐伯、雷公等人坐而论道,用元气论奠基,构建起了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图3 黄帝与岐伯坐而论道的雕塑

从两汉开始,直至明清两代和民国学者都喜欢考据,然而考据来、考据去,其核心不是学术的真伪,而是是否有后人痕迹,只要有后人痕迹,就立论该书是伪作,进而不可信。

相反,《圣经》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3世纪,1500多年历经40多个作者才有后来的模样,只说这些作者都是由神启示他们而作。

笔者认为,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有传承性,作为著作肇始者的名人,为了文化传播用其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考据是不是书名作者一人独立完成,而不去甄别其学术真伪,不去伪存真,仅因考据作者来全盘断定著作真伪的研究方式不合理。

文王是易本原的集大成者

宇宙表象至繁,万物大道至简。

易,日月为易,阴阳也,变化、改变也。

《易》有两个“三易”。

第一个“三易”是——“变易”、“简易”、“不易”之说,从中可看出中国文化核心之理。

万事万物处在不断的“变易”过程中,表象至繁,文化核心的使命就是将其中“不易”的本质,用“简易”的语言抽象出来;大道至简,有了至简的大道,人们就可以执简驭繁。

图4 文王是易本原论的集大成者

第二个“三易”,是指《连山易》即《夏易》、《归藏易》即《商易》与《周易》,《夏易》与《商易》消亡于东汉宫廷火灾,《周易》是文王传承《伏羲易》、《夏易》与《商易》后的集大成之作。

老子道本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

老子《道德经》揭示了:

①自然之奥(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②生命实相(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③人事要害(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是中华文明的最高思想成就,是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

就全人类而言,老子思想是全人类的巅峰所在,绝对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

太极、气、元气、一、易、道、和、阴阳等,均是中国文化给万物本原起的名字。

太极=气=元气=一=易=道=和=阴阳=自然,这些名词“能指”均是万物的终极存在——本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有各有其“所指”。

孔子德本原偏离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是儒家始祖,是对大中华文化圈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述而不作,《论语》是其弟子整理孔子言行而成,他对先秦典籍的传承居功至伟,但他也有根据儒家意识形态需求篡改先秦典籍之过,可以说功大于过。

作为执弟子礼、数次不远千里请教老子、属于老子亲传弟子之一的孔子,并未传承老子的道本原,孔子认为道玄妙难测,微言大义,他转而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传承了周公旦的德本原思想。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被供入人文庙堂,中国学界呈儒显道隐格局。

孔孟之道尊礼而贵德,主要诉求在“修齐治平”的政治功利;

老庄之道尊道而贵德,鄙视礼(老子第38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主要的诉求在“道法自然”的人文真理。

从逻辑上来看,道是本,德非本。道为德本,德唯道从。道才是终极依据。道为体,德为用。在道上为德,不在道上为不德。

朱熹用理本原悍然否定气本原

前朱熹时代,从儒家始祖孔子开始,都是对老子道本原即气本原敬而远之,认为道玄妙难测,研究范围从至大无外的天地宇宙,到至小无内的不可见世界,微言大义,字字珠玑,儒家自认为搞不清楚,自己退而求其次,研究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算了。

朱熹提出“理气说”即理本原,悍然否定气本原。

认为:“理在气先。理产气,并寓于气中。”

本原是人类一切思想和文化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本原出错,自然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本原的逻辑体系一定要严谨。然而,朱熹“理气说”逻辑并不严谨。

既然“理在气先”,理源于何处?理是何者所生?

“理产气”,精神范畴的理如何产出有物质属性的气?“理产气”的能量动力来自哪里?

“并寓于气中”,理在气先,理未产出气前,理寓于何处?

朱熹自己尚有“理气一体说”,与“理气说”自相矛盾: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在气先的理,不就是无气之理吗?

朱熹对后世学界影响极大,元明清三朝的科举考试依据的四书五经范本就是朱熹所著,使中国文化从南宋开始,就偏离了气本原的正确轨道,走向了理本原的歧途。

王阳明心本原属于唯心论

心本原的创始人是陆九渊,他提出“吾心即宇宙”的心本原论。

王阳明是心本原论的集大成者,也是从16世纪开始,对大中华文化圈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而且他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因本文是在探究世界的真理,而“心”之一字,非指心脏实体,而是指思想、感情,朱熹的理本原和王阳明心本原均属唯心论范畴,均是伪非真。

《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

人之心,与生俱来就有危机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之所在。

阳明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立论为伪,“有善有恶”未发,与“无善无恶”发不了,不是一回事。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会与孪生兄弟争奶头,这正是已发之恶吗?岂是“无善无恶”。

世界的真相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王阳明却“存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认知世界真相,世界真相是善恶共体,王阳明格来格去却格出“存善去恶”的结果,岂不是伪?

其立论源自孔孟之“性善论”,但“善”是人类教化所推崇的目的,却不是本原,本原是善恶共体。没有了恶,何来善?

文喜有话说

2019.8.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