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D设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体育明珠 ——晋江第二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开心就好xfd 2019-09-23

晋江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南国历史重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更是新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4年开始,晋江连续22年领跑福建县域经济,这里孕育了制鞋、纺织服装等千亿产业,远销海外,成功塑造了“晋江经验”。如今的晋江全面对接国家实施的“产业升级”战略。面对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在体育制造业的基础上,晋江正在通过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和文化、旅游、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体育之城”。

晋江第二体育中心项目位于福建省泉州的晋江市,2020 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将在此举办。 

1 方案概述

大海是连接晋江人的丝带,更是连接世界的丝路,为晋江带来便利和通达,更带来勃勃商机。水是城市的灵魂,更是设计的源泉。

方案以“水丝带”为主题,用“海水冲刷岸”的手法形成高低多变的地景,在基地上形成有机生态的地形肌理,在地面上蚀刻出不同的空间形态,用自然有机的形态定义不同的功能空间。

景观和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训练馆、运动员生活区采用地景建筑设计手法,隐匿于生态绿坡下,有机建筑形态生成许多空间各异的灰空间,串接室内外空间;体育馆、游泳馆两座主体建筑镶嵌在高低错落的水流中,成为城市新地标,成为新的体育明珠。

基地整体形成一个绿色怡人、生态开放、妙趣横生的体育公园,各种运动设施散布期间,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的体育健身场所。

2 设计定位 

晋江第二体育中心作为展示晋江的舞台,集合体育比赛、产品展览、演艺活动、文化展示等多重综合功能,未来将成为以体育制造业为核心的“晋江经验”为以体育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提供新舞台,体现了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晋江有着浓厚的体育传统和篮球氛围,建成后的体育中心将以篮球为主题特色,融合城市体育休闲功能。生态绿色的体育公园,为城市创造美好的健身环境,成为市民日常健身、文化交流的场所。

3 建筑意匠

自然与城市、体育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碰撞交融,随着时代的脉搏迸发出活力与激情。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踏着丝路,随着流水汇聚在这里,交流着不同的文化,演绎着体育的故事。

方案以海水“冲刷”岸边形成高低多变的地景为意向,创造多层次的绿地形态。利用这些意向元素,我们在地面上蚀刻出草坡、洼地、广场、甬道,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空间,在功能上提供了首层停车、商业等服务空间,更有效减少了地下工程量。

大量林荫空间、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半室外空间,有利于夏季遮阳和通风降温,也为市民提供宜人的公园环境。

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将成为晋江“海绵城市”的典范。 

3.1 场地设计

体育馆和游泳馆位于新区东西向视觉通廊的焦点,与西侧的城市主干道通过高架桥衔接,形成主入口广场。体育馆西侧和南侧设置人流集散广场,并结合南侧公园设置篮球场、训练馆,形成融入绿化景观的篮球主题公园。东南侧滨水临街布置酒店,提升酒店品质的同时,可为体育馆提供方便的服务。游泳馆采用开放式设计,结合东北侧滨水区域布置室外戏水区。北侧结合绿地设计了老人和青少年运动区,服务周边社区。

方案由以大量流线性起伏的绿坡地势及亲水宜人的沿湖水景观为依托,自然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变化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聚人场所,加入健身步道、林荫小径、草地缓坡、临水栈道、亲水岛屿、室外戏水等贴近自然的设施,共同营造天然、怡人的绿色公园。

体育馆与游泳馆间共用的组合开敞空间形成聚人的环形广场,设置 LED 屏幕和投射灯光,可进行小型音乐会、室外演艺活动等,同时具有场馆的疏散作用。漂浮的环形平台、镜框式的台地空间、使得东西向的主广场成为城市庆典的舞台。市民汇聚在这里,共同分享竞技的激情、欣赏灿烂的水上烟花。未来一个个晋江的重大历史时刻必将记录在这里。

基地东侧的滨水景观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湖岸,自由的波形边缘重塑了河岸线的造型,为基地以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及城市历史为主题的沿湖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了流动的语言。沿湖设置栈道、亲水平台、小码头、临湖岛屿等构架人与湖水零距离接触的宜人空间。

以篮球为主题的活动存在于公园的每一个角落。室内、室外的标准篮球场、3×3 半场、非标场地等多种类型的场地散布在广场、林荫之中,可以举办全场比赛、半场比赛、街球比赛、投篮练习、篮球教学等方式多样的篮球活动。草坡结合舒展的室外台阶,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着篮球带来的激情。环绕场地的配套商业空间设计,可以为市民提供高标准的餐饮、休闲服务。

湖畔的戏水乐园与游泳馆、湖水通过视线联系,与游泳馆实现室内外空间交流,体现出典型的闽南气候特征;配合周围环绕的绿荫,让人们在人工泳池中也能有亲近湖水的体验。

运动乐园中的休闲场地通过微地形景观设计,勾勒出岩壁攀岩、树林太极、草坪瑜伽、极限单车等适合不同人群的空间,在运动中拥抱自然,并在北侧休闲公园内散布两块室外五人制足球场和一块网球场。

蜿蜒曲折的5公里活力健身步道高低起伏、绿树成荫,串联起每一个运动主题乐园,使跑步变得步移景异、趣味横生。

活动融入景观,空间融入自然,建成后的体育公园必将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更成为整个新区的核心景观。

方案力求打造一个植被全覆盖的景观生态公园,根据场地营造的设计和当地环境条件的需求,选择契合空间形态及适宜生成蔓延的植被。重点的植被种植于聚集空间等需要强调的地方,比如主要广场和河岸公园之间的过渡空间。基地中大量的植被和可渗透的表面在硬质和软质景观区域中创造出过渡,水渗透区可迅速收集利用暴雨形成的积水,从而用于基地内植被的灌溉维护和场馆的日常需求。

沿用地西侧的城市主干道设置进入园区的车行主出入口与落客区。南侧的城际主干道连接泉州湾大桥,向东连接泉州市区,向西连接泉州机场,面向道路一侧布置了酒店车行入口,结合流动的景观绿地布置停车区,方便停靠。停车区相互串联,分区控制,错峰利用,酒店和公园的停车区将作为赛时专用停车区。

西侧沿城市绿轴跨街引入人行高架桥并布置广场人行主入口。南侧结合公园设置人行出入口。东侧衔接滨河景观步道向北延伸到城市次干道,可作为用地次要人行入口。观众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步行出入口方便进入,园区内实现全步行交通,在体育公园里汇聚、交融,主广场连接城市绿轴与滨湖景观。 

3.2 形体生成 

体育馆、游泳馆犹如水中的卵石,镶嵌于公园中央,成为城市新地标,与复杂丰富多层次绿地形态相结合,更突显其纯净自然,洁白剔透。训练馆、酒店隐匿于绿坡之下 , 伸展于生态之间,串起趣味横生的室内外空间。让市民在自然中放飞,在快乐中运动。

体育馆因其功能需要,其外壳更为坚实和封闭。呼应大的城市环境,犹如水流冲刷出的卵石,坚硬而又充满力量,简洁而又富有动势,其外形轮廓形态明确,表皮富有张力和虚实的变化,外立面结合使用功能通过穿孔板、玻璃幕墙、LED 点阵等材料,强化建筑形态 , 丰富外立面光影效果,并实现智能化交互界面,加强与外界的互动,使该体育馆成为一个全新的高识别度的标志性体育馆和对外展示的窗口。内部照明透过表皮大小疏密变化的孔洞,使整个体育馆在夜间发光,主要城市展示界面和广场区设置的LED 屏幕也使体育馆的外观设计更加灵活多变,成为晋江夜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游泳馆采用部分视线通透的表皮界面,回应了南方灰空间的使用以及沿河景观的优势,单体的造型以大的环境气候和基地环境为出发点,尽可能将室内外视线打通,形成可以将部分界面打开,室内外模糊的使用空间,游泳馆整体造型呼应体育馆,硬朗而又富有动势,北侧大的出挑形成了室外戏水区的灰空间,东侧大面积的玻璃界面将室内的体育活动展现出来,成为晋江沿河景观的一部分。 

3.3 功能构成 

体育馆看台可容纳约15000名观众,总建筑面积约64000㎡,满足标准NBA比赛的篮球视线使用要求,同时通过坐席的置换也将满足体操、冰球手球、排球、羽毛球等多项国际单项赛事需求。专业的看台视线设计给观众带来绝佳的内场围拢感和视线清晰度。高标准的大型弧形四面屏及双层环屏设计 进一步增强了现场体验的观赛氛围。游泳馆设有约2000座固定坐席,总建筑面积约27000㎡,可举办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等国际单项比赛。

多功能训练馆藏匿于西侧起伏地形的走势下,独立完整的大空间需求与总图的线性构成图案完美自然地结合。训练馆由1#综合热身馆、2#全民健身馆和3#小型展厅构成。其中1#综合热身馆作为主体育馆的热身场地,与主体育馆相邻,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也与主体育馆平层连接,赛时作为训练热身场地,赛后可独立对外开放作为全民健身中心。2# 全民健身馆可容纳 4 块篮球场,3# 小型展厅可作为展览、小型会议等多功能使用。

运动员生活区位于场地东南侧,置于濒湖线性绿地的扬起之中,共设置236间客房,总建筑面积约40000㎡,其中公共区域面积 7500㎡,包括酒店大堂、贵宾接待、书吧、咖啡餐饮、办公、多功 能厅等公共空间。客房总建筑面积 12700㎡,客房设置了不少于 35㎡的标准间,每间客房都设置了室外露台,使得面向沿河一侧的客房享受最大的景观视野。酒店配置满足了四星级标准,酒店东侧采用退台式手法,200 间客房最大程度沿水面布置,从每间客房都能欣赏到水景,西侧可与篮球公园共享室内外篮球设施。

4 结语

2017年6月晋江第二体育中心开始公开招标,经过激烈竞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SD设计所的方案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业主和运营方的一致认可,赢得了竞赛。目前项目一期工程(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已进入施工阶段,体育馆、游泳馆已封顶。二期工程(景观、运动员生活区)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开始施工。

建成后的晋江第二体育中心将借助大型体育赛会迎接来自各大洲的参赛运动员,同时将把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建筑的崭新形象展示给全世界,助力晋江真正实现由体育用品制造业城市向体育服务业城市的转型,续写“晋江经验”的新篇章。

注:本文原载于《BIAD创作》第二辑

撰文  黄颖  林小莉  北京建院 BSD 设计所建筑师

方案投标团队:陈晓民、刘康宏、李鸿儒、王蒙达、鲁超峰、林小莉、黄颖


BIAD创作中心(BIADDesign)公众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创作中心发起,目的是追踪创作动态,传播优秀设计,繁荣创作氛围,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BIAD创作中心是BIAD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司层面的创作管理平台,是BIAD广泛学术交流平台,是BIAD高端设计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平台,是BIAD高端项目的实践平台,是BIAD创作与技术体系建设的研发平台。同时还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的挂靠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