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部电影带你看见《零零后》的成长

 缘语冰 2019-09-23
最近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对时下正18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了长达12年的追踪。
这个追踪,从他们还是垫着纸尿布的孩子,舞枪弄棒开始,无忧无虑在树林间荡来荡去开始。
到他们进入小学,第一次面临“快乐教育”的自由理念和“应试教育”的KPI现实冲突。
一直拍到他们高中开始恋爱,也面临出国还是在国内念大学的抉择。
这部已经上线的纪录片,就叫做《零零后》。
 
这部纪录片的前身,是2017年,央视5集纪录片《零零后》。
作为中国唯一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现代片,关于二胎、应试教育、出国留学以及青春期叛逆的话题,在2017年夏天,引发热议。
(你会看到5岁的孩子,已经展现出她一生的性格取向,内向却不自卑,说得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你会看到,二胎并不是父母理想中的“孩子多了个伴”,相反会引发亲子撕裂,“她们用条件诱惑我对妹妹好,有这样的父母我还能说什么。”)
(你会看到夫妻最后的矛盾,往往是教育理念不同这个矛盾,背后其实是人生三观不同。)
而现在的电影版《零零后》,就是从跟拍的18组孩子,400多小时的素材里,选择了两个孩子,展现他们“关于成长的一切”。
池亦洋是那种父母最头疼的孩子。
他身强力壮,喜欢暴力征服,即便老师好言相劝“你不可以把我们打成肉泥,如果我们一起把你打成肉泥呢”,他大吼一声“真敢说!”挥棒向前。
小伙伴被打哭,气得喊“我要打110”,他孩子气却冷静地说“打死你,你就没办法打电话了”。
这样的孩子,自然遭遇巨大的成长阻力,第一个直接的阻力就是——
全体家长联合起来找园长大李,要求池亦洋退学。
大李老师坚决否定了这个提议,因为她认为——“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
大李老师一年几乎寸步不离,对池亦洋的心理进行重建,他终于找到内在的自信,居然成为了班级上最有领导力的“男人”。
会调节矛盾,能够让孩子们信服,“恩威并施”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毫不违和。
也是这样的“问题少年”,16岁代表中国,站在橄榄球全球联赛的赛场上,实现了自己在幼儿园经常做的事——
身披国旗,唱着国歌,为国争光,做个领袖。
池亦洋的成长,展现了一个立场的矛盾:
  • 如果是母亲,会很头疼有这么一个难以约束、处处捅娄子的儿子;
  • 但如果是女人,也许会很喜欢这样一个荷尔蒙爆棚、生命力旺盛的阳光男孩。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从“混混”到代表国家队参赛的“精英”(姑且这么说,这个词不太准确),是一条艰难的路——
  • 正确理解孩子、重建他的人格、耐心陪伴他成长,直到他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甚至人生意义。
电影另一个焦点女孩,柔柔。她是那种表面看着跟天使一样温和的女孩,成绩拔尖,芭蕾优秀。
可是“公主”永远都存在于平面,没有孩子可以逃离成长的痛苦和洪流。
童年的她总是追求正确,别的孩子放弃的泥巴建筑,她不遗余力地拯救。
也许就因为这种差异,她总被同伴们孤立和排斥——跟老师哭诉着“我没有骗人”,几乎是柔柔童年的主旋律。
为了保护她的个性和自由,妈妈没有选择公立教育,柔柔在私塾教育机构成长。
但这却无形中,加剧了爸爸的焦虑——“你选的路对不对?终于还是成绩说了算,社会要给你一个标准去评判的。
柔柔14岁选择赴美,这是她自己的决定。
中西文化差异的融入之路,在寄宿家庭的挣扎和折磨,即便五次登上领奖台,她的背影依旧是落寞的——
优秀不是优秀者的通行证,孤独才是。
  • 不要因为这代人没有物质压力,就没有资格痛苦,精神痛苦是更大的痛苦。
  • 不要因为是孩子,就觉得他天生无忧无虑。在童年打破一个杯子的恐惧,和大人没评上职称的压抑,是一样的。
 
纪录片《零零后》,用12年,写给中国父母一封家书。
尽管是纪录片,但它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冲突,有很多生活里意想不到的笑点。

最重要的是:是你真实的命运里,冥冥中有很多隐喻和暗线,可是当时你不会懂,多年之后才恍然大悟。

伊姐(周桂伊),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3岁出版畅销书《认知差:你比人生赢家差在哪》。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