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0年前的商朝为何屡次迁都?不迁都的话,商朝可能早就灭亡了

 玥儿文史 2019-09-23

说起古时候各朝各代的都城,很多人都会想到咸阳(今陕西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今河南洛阳)、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及北京等,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为止,每个朝代的都城一般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多一次或者两次,因为迁都会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精力跟财力,有时一旦迁不好,还会影响政权的稳定跟朝代的发展,但是4000年前的商朝,却恰恰相反,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迁都的次数达到了五次之多,那为何远古时期商朝会反其道而行之呢?

公元前1600年,商国君主商汤率领士兵在鸣条之战中灭了夏朝,定都于亳(今商丘),以“商”为国号,建立了商朝。商朝作为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自公元前1600年开始,到公元前1046年为止,商朝历经17世31个王,享国554年,在前期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都: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直到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都城才基本固定下来,长达273年,因此后世又称商朝为“殷商”或者“殷”。

关于迁都的原因,一直以来共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水灾”说,这种说法是从自然灾祸方面去解释商朝迁都的原因,但实际上,商朝的几个都城全都是在黄河两岸,而且每迁一次都,就离河滨更近,虽然古时候自然灾害确实是人们生存的一大威胁,尤其是水灾,但如果说商朝迁都的原因是为了躲避水灾,从推理上说是不成立的。

第二种说法是“游牧”说,这种说法是从社会生产方面去探求原因,认为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前是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一直到盘庚时期才有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为农业经济,从而定居了下来,但是根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以及后世的考古资料,商朝建立时便已经是农业经济了,所以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第三种说法是“游农”说,这种说法也是从社会生产方面去探求原因,认为商朝的农业只是原始农业,采用的是“火耕”的方法,即把树林烧掉,然后在灰烬上播种,当土地的自然力耗尽无法进行耕种时,便只得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根据一些资料表明,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尽合理。

第四种说法是“去奢行俭”说,这种说法是从社会政治方面去解释原因,认为商朝屡次迁都,是为了让贵族们控制自己的奢侈行为,是为了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借此来缓和阶级矛盾,这一种说法多少有点合理的成分,因为商王盘庚在迁都前指责了贵族中有贪财的行为,迁都后又告诫官吏要廉政爱民,不过,奢侈成风已经是贵族阶级的通病,贯穿了商朝始末,而且迁都殷后就没有再迁了,所以这种说法也缺乏说服力。

最后一种说法是“王位纷争”说,这种说法也是从社会政治方面解释,认为商朝前期有“九世之乱”,前九代商王都因为王位传承问题发生过纷争,纷争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贵族势力的膨胀跟商朝王权的削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想改变贵族的地利优势,削减贵族的实力,主要手段就是迁都,而在盘庚迁都到殷之后,商朝实行了固定的传位继承制,王位之争就没有那么激烈了,所以都城也固定下来了,因此,这种说法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观点,被大多数人认可。

所以,商朝前期屡次进行迁都,主要原因还是出于维稳的需要,如果不迁都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内乱纷争不断,不仅君王的位置坐不稳,整个王朝都有可能趋于覆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