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孝经》,南宋时期已流传,共有育子、体亲、辩孝、守身、教孝、孝感这六章。全书从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生命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得到文昌帝君赐予福禄,乃至得道成仙。 ▲八仙宫文昌帝君像 《文昌孝经》 体亲章第二 我有手足,父母一体,异母兄弟,总属天伦,恐有参商,残亲支体;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伤亲骨肉;祖曾上人,恐失率事,悖亲孝思;子孙后裔,恐失字育,断亲嗣脉,恐失教训,败亲家规;子侄世系,恐失敦睦,贻亲庭衅;我夫我妇,子媳之职,恐失和敬,致亲不安。 我有姻娅,属亲至戚,恐失夙好,至亲不宁。上而有君,为亲所主,恐有不忠,致亲以逆;下而民物,与亲并育,恐有不恤,损亲之福;外而友朋,为亲之辅,恐有不信,绝亲友道;师为我法,即为亲箴,事恐失贤,以违亲训; 匪人壬人,亲之所远,交恐不择,以累亲志。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亲所敬畏,恐有冒渎,妄干天怒,致重亲辜;俯而地厚,群生资始,亲所奉履,恐有亵侮,业积暴殄,致延亲祸;中而神祗,司我亲命,恐有过犯,致减亲纪。 一举一动,总期归善,以成亲德。 【白话文通俗译】 大家庭中,我们有许多兄弟,父母都一样相待。异母兄弟,总属天然的亲伦关系,惟恐自己有不和睦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如同伤害父母的肢体。叔伯兄弟,整个宗族都是一家,惟恐自己有不和的情况,这样会伤害父母的至亲。对于祖辈先人,惟恐自己有失侍奉,有悖父母孝亲之思。子孙后代,惟恐自己有失生育,断绝父母的后代血脉;惟恐自己有失教育,败坏父母的家规。子侄后輩,惟恐自己有失和睦,致使父母所建立的家庭生起祸端。夫妇二人要尽到为子为媳的职责,要和气逊顺,惟恐自己有失和顺恭敬,致使父母不安宁。 我有姻亲,属于最亲近的亲属,惟恐自己对亲戚失去这种交情,使父母不安宁。向上则有国家,是父母所事奉的主导者,对国家惟恐有所不忠,致使父母获叛逆之罪。向下有民众万物,与父母共同生育于天地之间,惟恐对其有失怜悯,损害双亲的幸福。外面有朋友,这是一种有助于赡养父母的关系,因此惟恐对朋友有失信用,断绝父母与朋友交往的准则和道义。老师是我效法的对象,老师的劝诫即是父母的劝诫,事奉老师恐怕有失贤德,违背父母的训导。 行为不端和巧言谄媚的人,是父母所远离的,惟恐自己交友不慎,而连累了父母的心志。仰望则见天之高远,玉皇上帝位在其上,日、月、星斗等星君,是父母所敬畏的,惟恐自己有所冒犯亵渎,以致增加父母的罪过。俯察则见地之厚重,众生借此以生长发育,是父母所敬奉的,惟恐自己有所亵渎轻慢,恶业累积,损害浪费毫不顾惜,致使灾祸蔓延及父母。中间有天神地祇,主掌父母的生死,惟恐自己有过错,致使父母的阳寿减少。 一举一动,都期望归于善,以成全父母的德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