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自珍的一首绝美诗作,缱绻情深,末尾二句最经典,却被误读至深

 文化点心铺 2019-09-23

晚清,一个很多现代人都不愿意去回想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危机四伏,内外交困,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就像根基动摇了的老房子,风雨飘摇。可是屋子里的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依旧花天酒地,歌舞升平。

然而,也有极少数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有志之仕,隐隐地感到了一丝危机,感受到了盛世衰落的气息。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便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对后来的改良主义思想形成了先驱作用。

说起龚自珍,不少人会记得那首曾经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样刚烈意气的诗人,也会写出非常缱绻深情的诗词。

这首诗就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五首,深情缱绻,绝美无比,堪为千古绝唱。末尾的二句最为经典,却被很多人误解至深。全诗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妥妥的一个贵公子。他才华出众,极有抱负,早年的时候,诗词著作就闻名江南。然而,晚清时,政治异常黑暗,导致他仕途坎坷异常,磨难重重,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

当英帝国主义利用鸦片入侵中国时,晚清的朝廷就分为主和和主战两派。当时身为六品主事的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此得罪了朝中的守旧派权贵穆彰阿,为其所恶。于是,龚自珍在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毅然抛弃做了20年的京官,辞官回乡。

在南归途中,龚自珍忧感国势之衰落,朝廷之黑暗,愤而写了300多首七言绝句,并题为《已亥杂诗》。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经典代表作,历经百年,传唱不衰。末尾的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最为经典,然而也被误解最深。

诗作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叙事抒情。诗人行进在南归途中,夕阳西下,他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豪放洒脱。“离愁浩荡”,仿佛随斜阳铺满天地,极言离别忧伤之广之深。诗人大半生寓居京城,岁月沧桑,往事如烟,此刻离开,自然愁绪满怀。

可是,这次离别也是轻松愉快的。因为对诗人而言,京城就像一个令人桎梏的樊笼,离开它,诗人或许可以“广阔天地大有一番作为”。“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向东一挥,感觉人就到了天涯,真是离心似箭!

对诗人来说,这样的离别是愁绪与喜悦交织的,是失望与希望并存的,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眼前的“白日斜”,又有未来的“天涯”。这一回离京,诗人便不再想回来了,走出北京城就如同走向天涯海角。

诗作后二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传颂千古的名句,最为经典。它本意是要表达自己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改革社会献身的理想。然而,后来却被人们误解解为赞扬老师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诗句。

我想,后人之所以会如此理解,或许也正是因为两者之间都有一种“为理想而甘于献身”的精神。在这两句中,诗人话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它是反用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的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境。

“落红”,从枝叶间凋落的残花。它看似无情飘落,但并不是没有感情。它是要回到培育自己成长的土壤里,化作泥土,培育新一代,滋润未来的花朵。事实上,诗人虽然离开了官场,但依旧心怀祖国,不忘报国之志。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一腔深情。

据史料记载,龚自珍辞去六品主事之后,并没有就此归隐山林,吟风赏月,而是回到家乡开设书院,授徒讲学,把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传给学生,用自己勇于变革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启发他们的心智,用自己的余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至此,诗作便上升到了一种庄严高尚的境界,令人肃然起敬。大自然生生不息,花开花落,本无感情可言。然而诗人心怀国家人民,即使辞去官职,依旧满怀热情。

如此,无情的大自然在诗人心中也便成了有情的。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作,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