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房清趣 | 文人案头佛像之美

 不易齋2 2019-09-23

云衲高僧,泛水登山,或可藉以点缀;如必莲座说法,则诗酒之间,自有禅趣,不敢学苦行头陀,以作死灰。

——陆绍珩《醉古堂剑扫》

有诗云: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千百年中,学艺者常入山深处独自精进,而修行人每往红尘中人多处修来。

国人多综儒道释,自汉唐后,文人茶后谈禅,衲子吟诗作画,自庙堂之高,至江湖之远,早已成为常事。诗文书画中,有诸多记载,可供后人追想前代风雅。

而为佛造像,刻石写经,早已传续千载,敦煌、龙门、云冈等处,自不待言,而文人雅士,早已请佛入室,案头壁间,咫尺千年,如是我闻,隔断风尘。

至于半张旧拓,几线衣纹,一枚印玺,数行经文,于书斋画案,足可引人遥想。或于闲时效乐天当年,“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

梁启超先生说:“学问的乐趣总是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吴其贞《书画记》说:“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

在古代,追求高雅的士夫文人都很在意收藏与鉴赏,这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进入方式。

《世说新语》记载,晋孝武帝中叶,戴逵曾造丈六佛像。事后仍觉不足,便躲在屏风后听观者议论,然后积思三年,终于造出了完美塑像。此后,汉地佛造像基本定型,行云拂水,袍袖风流。

不过审美的规律却是这样:常闻广见的,即便再好,也往往难以打动人心。美好的感受,总要有点陌生和距离,否则容易甜腻。

当遍天下都是面容姣柔、唯美无憾的佛像时,古朴拙直、甚至带着犍陀罗异域风情的残件,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裸露的石质,粗犷的刀法,都喷薄着顽强的生命和岁月的痕迹。然后略施今人之手,简单雕磨,即成一方砚台,残件瞬间运化为案头的完器。残缺与完整、古老与当下,就这样浑然一体。

或摩挲把玩,或静置案头。收藏的乐趣,即在于斯,不能尽道。

先贤以智慧的创造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藏而赏之,承物游心。以此叩问历史,思接千载,与古为徒;亦能以史为鉴,观照自己,浮生不愁。

浮生

唐·鸟巢禅师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莫愁

清·石天基

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场扯淡没来由。

当年楚汉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末俗以繁华相尚

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惜吾不及古人

吾谁与玩此芳草

抱蒲堂主人

堂主微信号:bptzr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