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铸币
康熙六十ー年(1722年)十ー月,清世宗即位,次年改元'雍正'。雍正帝统治初期,因为民间百姓多销段制钱打造铜器,面临钱贵银贱的严重局面,故清廷大力实行铜禁政策,以杜绝私铸、平抑物价,防止毁钱铸器。雍正认为,'民生日用,所需制钱最为切要',非常重视制钱的铸造,他所进行的币制改革主要包括严禁民间私铸制钱、销毀制钱而打造黄铜器皿,减少铜钱中铜的含量。这两种措施,有利于货币流通。 雍正通宝 其所铸造的雍正通宝钱重量仍沿袭康熙四十ー年之制,重一钱四分,力求精美标准,大小分二类,大钱与康熙通宝大钱相仿,小钱直径2.4厘米左右。后来因西北战事扩大,西南边匯也发生叛乱,战事频起,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实行铜钱减重,变为每文一钱二分,此后清朝百余年制钱重量基本没有变化。雍正铸币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改变金属成分比例。朝廷初铸雍正通宝钱时仍按照康熙朝的金属成分比例,即铜六铅四,即六成为铜,四成为铅,因为含铜多,不少商人就利欲熏心,纷纷熔钱取铜,使得市面的铜钱日益减少、严重匮乏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情况。但此时,朝廷向百姓征收赋税却以铜钱上缴,有的地区百姓只好用银向政府购买铜钱,不少官员借机敛财。 雍正五年,遂改革铸币的金属比例,变为铜五铅五。通过这次改革,清朝铸钱制度基本稳定下来,除乾隆年间为防止私铸,铜铅比例中加锡铸青钱外,其制度的基本内容被保留下来 雍正帝认为钱币是国家之宝,令各省所铸钱币,面文皆为'雍正通宝'四字背文首用'宝'字,次用省名,皆为满文。这种制式自雍正迄清亡一百八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保持不变。此外,朝廷对私铸及伪劣施以重罚,雍正四年下令严禁私铸,命令各省半价收购小钱。即官钱千文收买小钱二千文,两三年时间下来那些轻薄劣质小钱基本退出市场,有效地控制了私铸,稳定了货币流通。 当时清政府规定一省只准开设一个钱局,于雍正四年时,改山西局为宝晋局,山东局为宝济局,台湾省局为宝台局等。雍正九年在江南增设了江宁宝安局,在西南分别设立了四川宝川局,贵州宝黔局,湖北宝武局等,同时停撤临、清、宣、府、蓟、同等局,雍正十二年九月,命云南、广西开炉鼓铸,一省钱局的既定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私铸情况也有减少。 雍正年间全国共设有二十多个钱局,包括宝泉、宝源、宝昌、宝河、宝晋、宝云、宝安、宝浙、宝南、宝济、宝川、宝黔、宝台、宝巩、宝武、宝苏等其中以宝台、宝晋、宝济、宝巩、宝武、宝川、宝黔七局铸钱数量最少。 据传世品来看,当时还曾铸有一种雍正通宝宝黔局折二钱,但今天已不多见。由于雍正一朝钱法严谨,私铸较少,所以雍正通宝钱边阔字正,形态工整而精美。小平钱直径2.4~2.8厘米,重3.5~4.2克,雍正钱在有清一代堪称'量少而精'至今极少发现薄小雍正钱。 乾隆青钱 清高宗乾隆铸币乾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现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远征回疆,一举拓展疆土二万余里,帝国的疆域由此巩固,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对清给予一些体恤商人的宽松政策,如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権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明朝时期禁止买卖的食盐。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等些金融机构在此时也开始出现。乾隆统治时期,政治安定,满人、旗人的特权地位较为稳固;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此时的清朝帝国国富民强,海内外影响巨大,甚至以前从来和清朝没有交往的国家也纷纷遣使来朝。 清廷初铸乾隆通宝钱仍重一钱分,铸工比雍正钱币更为精美。 钱径约2.1~2.6厘米,重2.3~2.9克。钱文楷书,对读,钱币背文沿用雍正钱满文钱式,穿孔左'宝'、右为铸钱局名。 乾隆初期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首先在乾隆四年(1739年),停掉宝河、宝现宝济三局,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七年开宝桂局,十年开宝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以铜、铅、锌配制,称之为“黄钱”。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因为颜色泛青,故称之为'青钱'。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锌、锡合金。 新版《辞源》对青钱的解释为'以红铜五成,白铅四成一分半,黑铅六分半,锡二分,四者配铸者,谓之青钱',即铜50%,锌41.5%,铅6.5%和锡2%。 唐代有一种铜色青白的开元通宝青钱,精美厚重,超越常制,质量较好,有'青钱万选'之美誉。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铜锌合金的黄铜质钱。由于铜锌合金的黄铜比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更有优点更适合作为铸钱材料,青铜钱铸造逐渐减少,明末、清初各朝铸钱都是黄铜制钱。 新疆铸造乾隆通宝红钱 乾隆时期出现青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制钱与银价比例的波动、民间私毀制钱。清朝币制主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白银与制钱同时流通,日常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官府虽规定白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上下波动。乾隆初年时,因白银大幅跌价、富户囤积铜钱、民间毀钱铸铜器等原因制钱对白银比价日益增昂。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初年,制钱每文重一钱二分,千文约重8斤,民间毀铜钱利润巨大,毁钱一千即可获利白银一两六七钱。如果毀钱铸造为铜器出售,则利润更为丰厚。因此民间群起仿效,争先恐后地毁钱铸造铜器,造成制钱紧缺,钱价更贵。为防止民间私毀制钱,平抑钱价,先有两江总督那苏图提出铸造'青钱'的建议。因为他发现江南流行多为'青钱'而少'黄钱',乃'始知青铜质脆,除铸镜外,不能打造别项器皿,故青钱无人销毁'。 此后还有浙江布政使张若震等人亦奏请改铸青钱。经内阁大学土九卿议准,清廷同意自乾隆五年开始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铸钱局一律改铸青钱。政府改铸青钱,对平抑社会银钱比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一些地区,银钱比价还是很大,如乾隆七八年间福州钱价高涨,库平银一两仅兑换制钱750至770文不等。 钱价增高更使私毁制钱有利可图,据乾隆十年安徽按察使都隆额所奏:'今即以每钱一文重一钱二分计算,每钱一千重七斤八两,各省时价大概值银一两三钱有零,计每斤值银一钱七分三四厘。若一经销毁,铸造粗重器皿即每斤可值银二钱四分,每钱一千可值银一两八钱;若打造细巧器皿,每斤可值银三钱一二分,每钱一千可值银二两三四钱乾隆一朝,算上宝泉、宝源两局先后共有28个铸钱局,乾隆通宝钱版式很多,钱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体,宝浙局多用档书,宝陕、宝顺两局用隶书,但大多数地方钱局用宋体。 乾隆四十年之时,民间私铸情况日盛,各省纷纷出现盗铸,政府对此无计可施,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导致铜价飞涨,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料。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私铸虽有所减少,但官铸钱不见增加,民间交易缺钱现象严重。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继开设了宝直等局,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 乾隆通宝铸造量巨大,有学者推算,乾隆朝中央京局户工二部鼓铸钱文77173153余串,各省铸局铸钱83604249余串,中央地方铸局共铸钱160777402余串,年均为2679623余串。 此外,乾隆时期在新疆叶尔羌、阿克苏等地设局铸造乾隆通宝红钱,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此后各朝均有铸行。另外,当时朝廷还允许西藏开铸银钱,这两类钱币,均行用于新疆、西藏地区,内陆不使用。 新疆铸造乾隆通宝红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