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没有那么多才多艺,宋徽宗会不会是个好皇帝?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9-24

1

博山炉中漫漶出的香雾,在空气中盘旋。

这是由一种名贵的香料,经过燃烧后升腾而出的袅绕烟雾。

这种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的香料,是一种从抹香鲸身体里排泄出的分泌物。经过海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浸泡后,制成的上等龙涎香,身价比黄金还要贵重。

那双手,在香气缭绕的苑囿中轻轻舞动。紫檀桌案上淡淡的烟雾被推开,那双手中所擎的狼毫细笔,在“白如春云”的江东宣纸上慢慢耕耘,留下细如兰草的笔迹。

写下最后一个“风'字,赵佶放下笔,仔细端详着纸上这幅诗作,轻轻的点了点头。

2

宋徽宗的艮岳,集天下奇花异草于一隅,在丛山峻岭中肆意生长。

如果说,这些山石间的幽兰翠竹尚有寿命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植物,可以说超越了时间与生命,诞生于北宋都城汴京的皇家宫殿中,成长于龙涎香气弥漫下的端砚宣纸之上。那是盛开在赵佶笔下的文字植物,每一处枝桠,都飘荡着迷人的墨香。

这就是宋徽宗的瘦金体。

从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将笔下的书法写得如此出神入画,灿若朗星,以至于在军事上将他踏在脚下的敌人,也要笨手笨脚地模仿他的笔体,以显示自己的文化深度。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赵佶,只要拿起一枝狼毫,立刻如将军持枪上马,以勾撇点捺为招,峰白枯贼为式,挥笔如长枪般飞舞,泼洒出刀劈斧凿般的墨迹,成为君临天下的霸主。

那笔划,每一处转折都瘦到极致,如模特般形销骨立,却又符合大众的审美。

如果没有那么多才多艺,宋徽宗会不会是个好皇帝?

3

书法中的环肥燕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就像欧阳询所说:“肥则为钝,瘦则露骨”

以“肥”字瞩目天下的人,当属颜真卿。他擅长行书和楷书,并自创了一种字体——颜体。他和柳公权一肥一瘦,并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佶的瘦金体,比柳公权的还瘦,每一笔都如剑兰般婀娜,正如明人薛网咏兰诗云:“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所谓“瘦金”,实为“瘦筯”,因出自帝王之手,所以用了个更加富丽堂皇的字眼,以示对皇帝的赞美。书法也看筯骨,既要瘦得骨胳清奇,没有一丝赘肉,又要挺拔潇洒,没有赢弱之态,做到“瘦而腴、肥而秀”。大概只有帝王家的钟鸣鼎食,才喂养得起这种仪态万方的文字植物。这是一种用富贵浇灌出的物种,每一片笔划中,都闪耀着皇权的辉光。

如果没有那么多才多艺,宋徽宗会不会是个好皇帝?

4

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杂糅各家所长,才创造出瘦金这种独一无二的字体。

台北故宫藏有赵佶瘦金体《秾芳诗》绢本,这是赵佶留传下来的瘦金体书法中最独特的一款,是当之无愧的徽宗瘦金第一贴。

赵佶的其他瘦金体书多为小字,北京故宫所藏的《闰中秋月》和《夏日诗贴》等都是纵约35厘米、横44.5厘米的册页。唯独《秾芳诗》为大字,整幅字贴纵为27.7厘米,横达到了340厘米,俨然一幅长卷。而每行仅写两字,共二十行。诗云:

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

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这首诗,是赵佶四十多岁时创作的,但应该是北宋还没有被金国的两路强兵攻破的时候 。那时的赵佶,身体健康,意气风发,掌管着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财富。他下笔的时候,想必也是气定神闲、一气呵成的。

如果没有那么多才多艺,宋徽宗会不会是个好皇帝?

那也许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庭院中的花草娇艳欲滴,花瓣上零星洒着几颗露珠,晶莹剔透。飞舞的蝴蝶被花香熏得如痴如醉,在风中翩翩起舞。这样的景象,美得画都画不出来,大概只有文字才能表达这种意境。

这么美的事物,赵佶一定急于将之记录下来。于是,他用举世无双的瘦金体,在龙涎香气漫漶成的图腾下,在汴梁城皇城的宫庭深处, 培育成一片美如兰花的植物群。那是一片巨大的兰草,是赵佶瘦金书库里最伟岸的作品。

5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的人均GDP,最高时达到了一亿六千万贯,兑换成美金就是一百五十二亿元,占世界百分之八十,超过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当然,也只有这么巨大的财力,才能建造得起艮岳、延福宫这样的巨型园林。

瘦金体这种文字植物,一定是在艮岳这种皇家园林里成长,才有可能开枝散叶,长成艺术史上耀眼的珍奇。反过来说,也只有在艮岳这种体量的皇家宫庭,才能容纳得下一个艺术家的巨大想象力。

很多人说赵佶是被历史放错了地方,假如他只做他的王爷,不作皇帝,也许是个出色而成功的艺术家。但反过来想,假如没有帝王家那种绚丽而富足的生活,也许跟本不会诞生这种书法。

园林不同于宫殿。皇家苑囿的功能更多是娱乐与放松,这是与宫殿的职能相反的。园林更适合于书写。露水、残霞、舞蝶、香径,都是在一种静心的平和之中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以权谋和制度为内容的宫殿提供不了的。

宫殿是一个国家权力的中枢,也是帝王展示国家威严与国力的地方。不管是汉代的未央、长乐,还是大唐的大明宫、明清的紫禁城,无一不是国家政治的产物,是皇权徽杖上浸透血色的宝石。

而园林苑囿,则是皇帝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紧张甚至扭曲的政权生涯中最有可能接近人性的地方,也是极尽享乐的场所。一但迷恋上,那就是以国家为代价的交换,宋徽宗和北宋的命运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如果没有那么多才多艺,宋徽宗会不会是个好皇帝?

6

当赵佶的宫殿中,日夜弥漫着昂贵的龙涎香,当耗资巨万运送来的奇花异石源源不断地搬进艮岳的山林间时,在皇城之外的国土上,百姓饥饿痛苦的呐喊声早已被雕金画银的梁柱所阻挡,丝毫传不进赵佶的耳朵里。

养尊处优的赵佶也许并不知道,在他温暖的宫室之外,是刚刚开始的,长达100年的“小冰期”。来自中亚细亚内陆沙漠的冰冷彻骨的季风,直接掠过大面积的北宋国土,使中原的土地大面积干旱,快速地沙漠化。

公元1114年(北宋政和四年),北方部族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仅靠2500人起兵反辽,一年后建立大金国。十多年后,这个国家先后灭了大辽和北宋,寒冷透骨的五国城,也成为了徽钦二帝的最后归宿。

赵佶在初登大宝时,一定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皇帝。但最终却成为历史上最失败的一个北宋皇帝。

如果赵佶不是那么多才多艺,会不会成为一个好皇帝?又或者说,一个有才华的皇帝,为什么做不成一个好皇帝?

这也许是历史的悖论。

在赵佶之前,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他能书擅画,书法最擅长行书。宋《宣和画谱·李煜》称他的字“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他的词更是天下无双,创造出无数传世佳作。

五代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才华横溢,书法善八分、章草,音乐上更有天份,作有《倪裳羽衣舞》这样的传世之作,能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多种乐器,并被尊为“梨园”之祖。

这样有才华的皇帝,在治理国家上,无一不是昏庸腐败,糊里糊涂,把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赵佶和李煜都是亡国之君,李隆基在创造了“开元之治”后,沉迷酒色,宠信奸臣,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山河黯淡,由盛转衰。

我们总是嘲笑清乾隆皇帝的农家院品味,他的诗作也大多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的口水歌,与宋徽宗这些艺术皇帝相差好几个等级。但也许正是这样,乾隆才能以“十全老人”的称号,延续“康乾盛世”这件真正的艺术品。

对普通人而言,艺术也许只是陶冶情操和抒发情怀的爱好而已,但对于权倾一国的皇帝来说,可以调动整个国家的资源为自己的爱好买单。艺术不再是个人的事,也不再局限于写写画画。以国家的力量,可以让艺术成为高山仰止的“纪念碑”,比如花石纲,比如艮岳。

那需要以国家为代价,或者说,以人为代价。就算瘦金体美若兰花,娇艳无双,也是种植在无数人的尸骨遗骸之上。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