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润达八方的“绿灯侠”——记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交警支队五大队警长王润达

 蓝色Feng 2019-09-24

    个人简介:王润达,男,29岁,中共党员,主要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曾荣立一等功一次,荣获嘉奖三次。

    从警格言:用汗水累积成长 用智慧服务百姓。

    他拥有疾风骤雨的速度;他拥有澎湃向上的力度;消除隐患,保障通达;惩治违法,保护群众;他是默默陪伴在你我身边的“绿灯侠”。

    29岁的王润达是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交警支队五大队警长,工作岗位是以上海南站为核心的周边区域。在确保道路通畅的情况下,对人员的识别和对危险的感知是在此处执勤的交警的必备能力,这里的每一个民警都是支队里的精兵强将。

    “绿灯侠”的智慧

    从警4年的王润达和其他徐汇分局年轻的交警一样,在师傅和队里“老法师”的言传身教下,对路口交通组织管理坚持着一个理念:不放过每一个增加通行能力的可能,路口空间利用要寸土必争,信号灯时间配比要分秒必争。

    今年9月,正逢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现场增援的王润达见到在转弯待行区等候通行的机动车一辆辆打着转向灯,前车缓缓起步,后车慢慢跟进。王润达心里默数了一下,发现通行数量最多和最少之间甚至相差7辆车,头车司机的反应速度直接影响路口通行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峰会期间滨江周边道路路口通行效率,一个点子由此渐渐萌发——调整待行区的空间或者通行时间,让其中的车辆避免启停两次,是否可以提升效率呢?

    王润达想起他足球运动员的经历,如果将待行区车辆比作接球人,指示牌比作传球人,绿灯比作球,通过一定的提前量,可在交通管理上形成一种类似于足球快攻的算法。

    王润达满怀欣喜地找到大队领导,详细解释了他“大胆”的新思路。虽然只是构想,但大队领导仍同意王润达“去试一试、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王润达把自己当做普通驾驶员,通过在几个主要路口掐着秒表亲身实测,发现虽然自己的不少想法仍缺少实验数据的验证,但另一些想法可以通过针对性调整实现。只是,这种设想对交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如果这一设想可以推广到实际应用,将是通行规则的一种改革。

    经过不断修改,王润达也愈发自信,他的设想逐步得到了支队领导和研究部门的注意。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勘测,一项成本低、易操作、可推广的通过法逐步得到了验证,它省去了路口执勤民警人工引导车辆进入待行区的过程,在多数有待行区的路口能直接推广运用。

    支队领导研究后当即决定,“可立即找几个典型路口试点”。得到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后,支队成立了专题项目调研组,王润达也带着“一次启停待行区”的具体构想和实验数据,加入了研究团队,由此,“王润达通过法”呱呱坠地。

    技术引领、数据为用,王润达锐意创新、勇于突破的成功实践,成为了区域绿色畅行的新样本,也为新时代如何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实现智慧交通的带来了新思路。支队以此为经典案例,将“王润达通过法”在徐汇全区具备条件的主干路口进行试点。

    “绿灯侠”的倾听

    作为支队内最年轻的警长,没有一点特别的“工作技巧”又怎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王润达在支队内工作成绩常年居于榜首,有责投诉却始终为零。每当问起他的执法是否有什么“窍门”,王润达总会眯起小眼乐呵道:“我的眼睛小、口才也一般,所以就多笑、多听、多想咯。”在招牌式的微笑背后,是一颗爱琢磨的“匠人之心”。

    刚当上警长那会,王润达辖区内多条道路车流量大、交通问题多且杂,通常是疏导解决了一个顽疾,下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客货混行、大车调头、班车上客、货车卸货……每次王润达执法时,总是会听到不同的抱怨声音:“超市要送货、交警不准停,叫我们司机咋办?”“交通要保障,我们老百姓的正常通行需求也要照顾呀。”有的甚至无奈地摇摇头,“我知道靠你们一两个警察是办不了什么事的……”王润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觉得“就是要把这事儿给办好了”,让对方把话收回去。

    回到队里后,王润达就去请教老师傅,以前这些区域有什么好的管理方法?老同志表示没有办法,车多了,路就这点宽,大家都要走,拥堵是正常的。

    有些事,还是要亲自从当事人口中才能找到症结,从而化解问题,王润达打算从职业“老司机”入手。他发现不少司机都会选择在附近的一家餐厅吃早餐,于是,每逢中班或休息,他都会到该处坐坐,点一杯豆浆、一块粢饭糕慢慢啃。见到身着工作服的司机,便主动聊聊路况,一起“发发牢骚”。

    “这条路如果一次性多放进三辆车的话会快不少。”“那条路东西向早上车子不多的,红灯时间那么长根本没必要。”“公交车前面这块空地完全可以改成虚线嘛,不影响通行,还能避免私家车乱下客。”王润达耳朵听着、心里记着,和同事们思考钻研如何做出改变,进行道路通行优化,早高峰时是否可以人为干预,把整体管理水平和城市能级向上抬一个档次。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王润达每天收集一点、思考一些,一家家地跑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记录校车、邮政车、菜篮子工程车等行驶路线和停靠点,警组的辖区“交通图”也被他做了密密麻麻的记号,慢慢总结出一些停车和通行车辆的行驶规律。时逢上海公安“大调研”工作的开展,王润达借此把自己的结论拿出来与大队领导探讨,最终形成书面的设想。

    大队根据这些设想联系区建交委、街道开展试点,根据需求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合理设置了时段性泊位20个、临时停靠点12个、上下客点5个。还主动协调沿线出车单位优化出车时刻表,同时组建“辖区停车管理”微信群,及时反馈和沟通相关问题。从车辆功能性角度分流,环环相扣,一条路的通畅也会优化周边路段车辆通行率,拥堵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交通民警给人的印象是白帽子、皮肤黑、吹着哨子疏导交通,至于你是谁、有什么特长、什么性格,却鲜有人关心。王润达的这些工作,也改变了交警的“脸谱化”——司机们开始认这张脸。一次,王润达处理一起交通事故时,就被其中一方驾驶员认了出来,“小伙子,原来你是交警啊,难怪我感觉这里的交通灯好像会读心术似的。现在上海警察的工作的确有水平!”

    如今,到那家餐厅吃早餐已经成了王润达的习惯,他始终秉着自己“多听、多想”的窍门,用热情和微笑继续他那张密密麻麻的“交通图”。渐渐地,驾驶员的意见少了、建议多了,牢骚少了、满意多了。谁说交通民警不能“进百家门、吃百家饭”?这就是王润达和司机们的“早饭外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