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创新遇到瓶颈怎么办?不妨用用“灰度思维”

 爸爸heli 2019-09-24

追求技术革新是我们的梦想

最近看到几个关于技术创新有意思的事情,一是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历时7年研发出了'无人驾驶自行车',通过叫'天机'的芯片,可以接收语音,实时监测和跟踪等自动驾驶操作,让人大开眼界;二是浙大博士研发出一个可以通过敲西瓜的声音判别西瓜成熟度的便携AI设备。

我们相信这样利用最新的科技研发出来的成果不在少数,我们拥有智慧的大脑,有一双善于发现金子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可以任由思维遨游。

就像一位网友问我说:现在很多人不在家,没有给花草浇水,如果我研发一个能根据花草自然情况智能浇水的设备如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先无论需求是真是伪,我首先非常肯定这位网友的开拓性思维,事实上,我们人类得以发展,就是建立在不断地创新基础上,我们的大脑得以开发,文明得以发展,传统得以传承。

但现实是,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开花结果,能实现技术产业化的少之又少,即便如'无人驾驶自行车'或者智能机器人这样已经实现了样本操作,对于未来的商业前景也是一个问号。这里也涉及到对技术创新的认知问题,遇到此类科技突破的天花板,我们的建议是不妨用用'灰度思维'来解决问题。

01

技术的尴尬

就如《银河补习班》开始不久的场景:马文的父亲桥梁工程师马皓文怀抱儿子,举着火炬要跑向由他设计的桥梁之时,桥轰然倒下,因为被当作技术故障的始作俑者,马皓文入狱。

这个场景并不是故事的主线,但折射了技术背后的无奈与尴尬,也就是技术不再是技术本身,受到不良背书的技术不可避免地背离了技术的初衷,成为利益与权斗的牺牲品。

马车被先进的汽车取代

尽管技术的诞生是为了促进商业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但成也技术,败也技术,在鼓吹工业文明的同时,人们也会把一些危及自身的新物种归罪于技术的发展,比如,马车夫对汽车的埋怨、下岗的工人对纺织机的唾骂等等。

但技术的发展潮流不是人为能够抗拒,100多年前资金雄厚的资本家们、商人们为了追逐更高的效率,极力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和资本的推动下,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到互联网文明社会。而普通的社会大众也随之适应了技术文明的变革。

在享受了技术的便利的同时,社会精英们也积极投身到技术创新之中,不断地用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个传奇,因为如今的财富英雄,不问出身,不论财富,靠着卓越的技术和市场能力也能获得成功。

就如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这对超级搭档,苹果的诞生他们缺一不可,沃兹是技术天才,但缺乏市场理念,乔布斯却是个市场和产品天才,沃兹弥补了乔布斯的技术缺陷。

上文表达的是关于技术的两个尴尬:

第一、技术的结果不可控。一旦商业化运作,并不是由技术本身能掌控其结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

第二、技术不能独立存在。既然技术为商业社会而生,说明一下,我们讲的技术并不将那些尖端科学做为讨论范围之内,或者定义为'应用技术'更为妥当,脱离了商业社会的技术,只会是空中楼阁,自我欣赏,而这个尴尬恰恰是我们最容易看到的。

如何解决技术尴尬?

客观条件下,技术一开始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但当遇到瓶颈时,会产生的偏差是:为了突破瓶颈,技术接下来的方向变得不可控。

就比如一开始你要研发打印机,但遇到一些难以攻破的技术问题,继续研发下去,不经意间改变了方向,结果研发了一个复印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一开始设定的方向来看,没有研发出打印机,所有准备的关于打印机的市场布局都无法开展,造成浪费,但换一个角度,也许卖复印机比卖打印机会更赚钱。

当然,本文是探讨如何从一而终的解决思路,从一个点改变方向跳到另外一个点这样的跳跃思维而成功的案例本身并不多见。

当今社会,自主技术创新成为科技巨头们的主流,不管是华为还是苹果,索尼还是特斯拉,都不吝啬对于技术的投入,建立在雄厚资金上的巨头投入,借助人海效应,往往更容易达到技术的彼岸,但更多的中小型技术公司,技术研发的目标变得不可控。

那么,我们一方面考虑技术的两个尴尬,另一方面从技术创新本身去理解,既然尴尬和瓶颈客观存在,解决之道我们推荐'灰度思维'。

灰度决策的目的是找到正确的路径

02

灰度的世界

任正非在《管理的灰度》中指出:

清晰的方向来自于灰度,一个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着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作为灰度决策的拥护者,任正非认为非黑即白的情景很少,各种管理决策都要学会合适的妥协,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关键是获得小约瑟夫·巴达拉克在《灰度决策》中描述的'净'结果。

'净'结果要求我们注意所有可能的结果,这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和他人一起全面、诚实、客观地思考所有当下情形的重要因素。

所谓'灰度思维'也是一种决策思维,在本文中就是当面对技术困境时,如何应用灰度思维解决问题。

灰度思维让我们不要极端地思考解决方案,需要的是柔性而不是刚性。

举个手机行业的案例,手机技术发展非常快,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手机续航的技术攻关,之前也有报道说石墨烯电池将解决这个问题,但迟迟没有产业化,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难道一条路走到黑?继续攻克下去也许能解决,但时间拖不起,万一竞争对手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怎么办?

这个时候,灰度思维起作用了,在众多电池方案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妨回到手机本身去思考,'往回走走看看'就是任正非的'妥协'思路,回过头思考一下问题的源头:解决手机用电的问题。

如何解决电池技术问题?

既然是解决用电问题,是不是非得换更大容量的电池,有没有其它方式?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思路就越来越开阔,有没有办法让电池能自动充电呢?思路与之前完全不一样,很多方法油然而生,可以借助充电手机壳,这个早就有厂家在做了,而且增加手机的重量,不合理。

不能用手机壳,不用充电宝,又要实现充电,有人想到了,可以太阳能充电呀!为什么不做一款可以太阳能充电的手机?这个方案似乎可行性更强,据说小米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研究,未来极有可能看到通过太阳能充电的手机。

另外,像特斯拉汽车实际解决的是过往电动汽车没有解决的电池容量问题,也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基础上做技术创新,包括电动共享单车也是同样的技术原理,所以有时候并不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改变产业的格局,而是基于旧的经验和传统上的技术创新。

很多人吐槽苹果手机的新功能都是安卓手机早就有的,基于灰度思维的结果,苹果并不追求革命性的功能创新,为了保障新功能的安全和稳定,苹果整体是求稳而不求快。

反之,极端地创新往往存在太多不可确定的因素,比如折叠手机迟迟没有正式发布,其中肯定也是越到技术瓶颈或者导致的量产问题,革命性的产品一般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像2007年苹果手机一代发布,乔布斯是拿着还不完善的工程机进行演示,好在发布前经过严密的排练和技术准备,避免了发布会现场突发的技术尴尬。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灰度思维'做个总结:

灰度思维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处理问题的中庸之道,这个思维行走在黑与白中间,并不考虑激进的解决方案,而是回归问题的源头,通过对过往经验的重新梳理,建立新的解决路径,同时也不着眼于颠覆性的创新,而是基于原有技术进行迭代升级,通过一个个小创新实现大的产品进化,灰度思维的唯一目的是获得理想的结果,而不是追求无结果的理想。

灰度思维让我们寻找技术之美

03

技术之美

在《迷人的技术》书中一段描述:

我们如今知道古希腊人能创造出复杂的齿轮系统,但从未制造出一座先进的时钟。古亚历山大港的居民拥有一台原始的蒸汽机,但从来没有设计出一辆火车。古埃及人4000年前就发明了折叠凳,但从未创立过一家宜家商场。

通过这段话,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技术的遗憾,而是一种纯粹的技术之美,是那种原始的粗犷之美,没有利益、没有交易,技术是一种纯自然的存在。

诚然,如今的社会无法与4000年前相匹配,我们仍需面对技术的困扰,经济学家何帆老师针对灰色思维的运用给了两条建议,供我们参考:

第一、旧的思想不一定是错的,其中可能包含着创新的基因。抛弃过去那种看待新旧事物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习惯。

第二、大部分技术创新来自于'混搭'。要善于把早已存在的事物,用人们没有想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比如说汽车的发明就是内燃机加上车厢和轮子这样混搭而成,产生了突破性的创新。

就如穆勒说的:

宁可做一个悲伤的人,也不要做一个快乐的无知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将事情过度简单化,非黑即白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宁愿为错误悲伤,也不要为不知道错在哪里而盲目自喜。

灰度思维解锁技术瓶颈

尾声:

本文通过对灰度思维的简要阐述,结合技术创新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拆解合并再汇总,结论是我们需要拥抱技术之美,但也要看到技术创新的本质,完全脱离传统和经验的激进式、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几乎不存在,更多的是通过灰度思维,而不是简单思维,去发现传统的技术之美,通过寻找问题源头,混搭等技术方式实现技术创新,不失为解决技术瓶颈的一条良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