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不自在”的人聊了10000个小时后,我明白了这一点

 周松涛图书馆 2019-09-24


有一个女士,事业非常成功,她特别聪明、逻辑清晰。

她善于分析一切,任何商业上的复杂问题,在她的脑海中都能被轻易地分解、组合,然后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是到了婚姻里,她就处处碰壁。

例如,她没办法坦然接受别人对她好。有一次老公来接她下班,她心里既惊喜又恐慌,纠结了好久居然说了一句:“哦,你来啦,反正你也没有别的事做对吧。”

她全然忘了,那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

她习惯去分析一切,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爱,她都要想出一个所以然来,否则,她就无法心安。

小时候,她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妈妈的情绪也特别不稳定。

她哭的时候,妈妈也会跟着哭,而且哭得比她更厉害;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爸爸只会帮她分析原因,不懂得先抱抱她。

从小,她就活在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里,为了让自己的情绪和人格稳定下来,她学会去分析、去给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找一个解释:

  • 我不应该哭,我哭的话妈妈也会哭,我要坚强;
  • 没什么好哭,有时间哭还不如多想想,想清楚就好了;
  • 哭也没有用,没有人会来关心我。
等她长大后,她就习惯去分析一切,什么事情都希望想个明白。这既是她成功的原因,又是她不幸福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H·Erikson)认为,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当前的任务是下一个阶段能好好发展的前提。

婴儿期(0~1.5岁)的关键任务是处理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期(1.5岁~3岁)的关键任务是自主和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简单来说,在生命的初期,孩子会反复确认自己是不是安全的、母亲是不是爱他的。

确认了,他就会甜甜地睡去;
无法确认,他就会哭闹不已。

长大一点,孩子就会有发展自主意识的需求,但这时候他还不能完全做主,他需要在自己的欲望和外界的反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如果这时候父母给到他的,是稳定而合理的规则,那他就能够建立起对现实比较合理的认识,有明确的边界感,并逐渐地发展出独立的意识。

换句话说,就是他能够一直做自己。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就不太稳定、内心有很多的冲突,孩子就会无法分辨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哪个是我的、哪个是父母的。

他会把父母对他的各种评价和负面的情绪都内化到意识的深处,在往后的人生中,他就会一直活在各种内心的冲突里——

哪怕这个世界没有在为难他,他也会刻意地为难自己。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受到的创伤和挫折太多,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他特别容易「想太多」。
当别的小朋友在快乐地玩耍时,他会想父母会不会打他、骂他;

当别的小朋友在放松地休息时,他会想自己会不会忘了起床;

当别的小朋友在认真地考试时,他会想自己是不是准备得还不够。

他会不停思考,以缓和各种内心的冲突,这会耗费一个人大量的时间和心力。

最终导致,他始终没有办法好好地发展自己。

慢慢地,逻辑就会变成他理解世界的唯一方法——很多时候,他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他会习惯去分析一切,包括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这明明是需要去感受和体验的。

当一个人把情绪和欲望当成一个客体去分析时,他就永远无法接纳他自己。

在他那里,情绪只是情绪,仿佛不来自于他,甚至会来控制他。

于是,当他太开心时,他会愧疚、会空虚、会产生不配得感;当他太悲伤时,他会恐惧、会自我怀疑、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在他那里,欲望只是欲望,仿佛不是他的,甚至会来毁掉他。

于是,当他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时,他既会渴望亲密,又会害怕亲密;当他养育一个孩子时,他既想要给孩子爱与自由,又忍不住把他控制在身边。

只停留在逻辑的世界里,内心的冲突永远不会停止。

每个人内心的冲突,背后都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它的存在,它依然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这股力量,一部分来自于外部——我们的原生家庭:

例如传统家庭对心理的塑形、家庭中的权力斗争、能量传递、角色混乱……

另一个部分来自于内部——我们的情绪和欲望:

如何接纳、转化和整合情绪?如何在欲望中发现信号和资源,训练自己的觉知?

我们对它们感知越弱,它们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影响就越大。
 
过去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做心理临床治疗的工作,积累10000+个小时的咨询时长。

我的很多来访者,有人是500强高管,有人是创业老板,更多是令人羡慕的精英骨干。

他们通常有很好的社会功能,经常能取得世俗意义上很高的成就,但他们自己很不舒服,因为他们的自体在蜷缩着。

他们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 什么叫自我设限、自我设阻?

  • 什么叫让自己活得越来越“不自在”?

  • 什么叫使自己成为某些看不见的力量的奴隶?


他们的故事有很多沾满了泪水,甚至沾满了鲜血。
 
他们愿意告诉我这些故事,或许内心深处也传递出一种想法:

“如果说我在不幸中得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我在其中获得的智慧,而我也希望别人能够尽早地从这些自我设置的牢笼和陷阱里走出来。”
 
很多的朋友也经常问我:

“如果我不能在你这里接受咨询,那么我应该如何通过你来帮助我自己呢?如果你看了那么多受到心理困扰的人,你有没有一些系统的想法,来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反向操作、避免困扰的机会。”
 
所以,我希望从自己这十几年来,与青少年、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的工作经验里,提炼出一个系统来——
 
那就是以自在为核心,用自在来成就自我、克服自恋帮助大家在各种生活境况里,比如说家庭、工作职场、一些社交圈子里,能够适应得很好,而且又不会有太多内心的冲突。
 
历时半年,我的首个大众心理课——《自在心理学42讲:解构家庭、情绪和欲望,活出真实自我》终于要在武志红心理平台上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