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考《黎候壶》犬字妙解黎城楷候献候之谜发现毕万墓 图

 痴绝先生 2019-09-24
续考《黎候壶》犬字妙解黎城楷候献候之谜发现毕万墓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图">

参看“黎城县西关8号墓出土青铜壶铭文及拓片图

图">

晋献公时期黎城县与耿国霍国魏国稷山县疆域分布区位图

图">

春秋时期魏国魏县安阳涉县疆域与黎城县地理位置关系示意图

    2006年山西省西关塔坡考古领队张崇宁与张颔为主的山西省考古专家将黎城县西关西周墓论定为黎候墓,将8号墓出土的青铜壶定名为《黎候壶》,铭文释为:“楷候宰中作宝壶永用”。2017年9月22日观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神秘的古黎国”后,发现青铜壶铭文释读有误,卧马先生于2017年9月26日重释《黎候壶》为《宰鄙壶》铭文释为:“卢候宰鄙,作宝壶永用”。
    自将黎城县青铜壶释为通垆的“卢候”以来,心里一直为楷候黎候卢(垆)候纠结不定,因为土字甲骨文图">有上部三点分离写法,金文虽有图">似木带土的写法,因黎候壶铭文下部缺少点横的笔画,始终无法解释。加上参卢之后的潞子国及潞子婴儿墓,《春秋舆图》“赤狄潞氏国在(潞城)县东北四十里”。今山西潞城县东北四十里之续村有潞子婴儿墓,即古潞国之地,均与历史记载相符。
    参看山西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玉器形制得出的黎城县西关墓为春秋中晚期墓,一直思考西关墓到底会是西周晚期或春秋中晚期哪个王、侯、宰之墓的问题。
    为不留遗憾,再次彻查带虍字头的虏虎虐虑、虔虒虓虣、虤虥虦虗、虙虘处虖、虚虝号虞、虡虠虢虣、虤虥虦虨亏虩虪,木旁带虍字头的椃榹樝櫖櫨栌,硬是没有找出更符合《黎候壶》铭文的完美答案。反复筛查忄牜木氵月犬等虍字头字时才查出“献”字。因为简体献繁体獻字有犬部,从《说文解字》到现在的字典词典等都把献獻列入犬部,简化后更将繁体獻的鬳部简化成了南,使带虍部的献字成了虍部字的漏网之鱼。“献”字的发现为解密黎城县西关墓到底是楷候、黎候、卢候、献候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字考据线索。
    在《发现山西黎候壶考古错案之楷候非“楷”似潞国卢候”考》文中,虽然认真研究过《黎候壶》壶盖外壁第一个字如光字头的三点,左上下结合似木旁;内壁右部上是如光字头左右点下部连接中间点分离的三点,左上下结合除上中间点分开外似木旁;这个似木非木有违木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古今演变的笔画结构,一度成为《黎候壶》楷候、黎候、卢候问题的拦路虎,献字也存在木部问题?
    综合研究组成献字的虍、鬲、犬各部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的演变形成,几乎没有变化的虍部鬲部可以肯定,献獻之犬变化多端,多变的犬部笔画,终于为解开似“木”非木的“犬”字之谜找到比较合理的满意答案。
图">
《黎候壶》铭文首字右部与犬及犬字甲骨文金文篆书对比
    《说文解字》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凡犬之屬皆从犬。
    自古同狗的犬字,《篆体字网》甲骨文与金文的犬字有100多个不同造型的写法,多是按照自然状态下狗的多变造型书写,看多变的犬字如见生活中行卧嬉戏好动的狗,象形文字的犬字,应该还有不同造型的写法,需要在研究中去发现。
搜看关于狗的图片,回想家养之狗千变万化的造型,发现爬在地上、四条腿向外伸开的狗的造型,酷似木字笔画。研究认为符合狗真实自然造型的文字笔画结构,当可以作犬部解读。不然甲骨文金文犬字,也不可能有上百种不同写法。
    关于爬下之犬似木旁而解读的“献”字甲骨文和金文解读,西周早期《献簋》中多次使用的木旁“献”字也可佐证,可关注关于《献簋》的相关考释。
    对比黎城县西关西周墓铭文及《献簋》铭文笔画,研究认为虍、鬲、犬部组成的“献”字,比楷、黎、卢、垆更符合《黎候壶》铭文的笔画结构。研究认为《黎候壶》铭文当释为“献候宰鄙,作宝壶永用”。
    《黎候壶》第一个字释为“献”后,意味黎城县西关墓是与“献候”有关的墓?黎城县是否有符合西周晚期或春秋中晚期“献候”的历史地理证据?
    西周东周诸侯国的历史上,带献的公侯,只有晋献候、赵献候和卫献公、晋献公、秦献公等公侯。晋国不仅有晋献候,还有晋献公。
    晋献候姬姓名籍,又名苏晋僖侯之子,公元前822年—前812年在位的晋献候为西周中期的晋候。未扩张的晋国疆域,主要在曲沃侯马的冀城县。黎城县远离冀城县,无与晋献候相符的历史地理证据。
    黎城县西关墓的历史年代与进入春秋中期的晋献公年代相符,但晋献公是献公不是献候?按《周礼》世袭传承和祖制,晋献公不可能再称“晋献候”的?很巧的是历史上的晋国晋献公时期,不仅有晋候还同时有两个晋候。晋献公在位时曾经“改革军制”,晋献公治理军队,扩大编制。“以一军为晋侯”,扩建为上、下两军,由晋献公与太子申生分别率领。这样,晋献公时期就有晋献公的上军之候与太子申生下军之候的两个晋候。
    黎城县铭文中的“献候”,与晋献公治军为上军晋候同期历史吻合。除此之外黎城县西关墓,是否能找到符合宰鄙的历史证据?
    名诡诸的晋献公在位26年,因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晋文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是晋国最有作为之君。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兵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灭了霍国、魏国和耿国,凯旋后,给太子申生在曲沃筑城,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封他们为大夫。
    晋献公开疆拓土的战争,是以翼城县为中心消灭的耿、霍、魏三国。一下将晋国疆域向西扩张百公里至今稷山县河津市、向北扩张百公里至今霍州市、向东扩张三百公里至今魏县的境,使晋国疆域成为横跨东西地广近千里的诸侯大国。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晋献公启狄土筑屈是在公元前666年。使言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
    《左传》关于晋献公的记载中有“晋候”记载外,也清楚的记载太子申生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的各公子鄙地,虽均与黎城县无关,但与晋献公时代,以城为鄙的“宰鄙”之鄙的职称相符。《左传》中“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所言的狄土,应是曲沃蒲城屈绛之外的耿国、霍国、魏国之地,晋献公后灭耿霍魏三国而纳入晋。与晋献公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历史记载吻合。
    毕万,生卒年不详,姬姓,毕氏,名万,毕公高之后,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公元前661年,毕万因随晋献公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晋献公于是将魏地赐封给毕万,并任命他为大夫。毕万死后,毕万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魏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先祖。
    安阳市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后属赵国。
    魏县,夏为观户国。周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先后为卫、齐、晋地。战国为魏国都城。
    涉县因涉水而名,境内有漳河及其支流清、浊漳河,流经县境113公里。千百年来,人民从事劳作,相互往来,都离不开跋山涉水,久而久之,这里因涉水而名。涉县古称沙侯国,据传大禹治水之时,这里属九州之一的冀州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后属魏、赵,秦属邯郸郡。
    今黎城县地连涉县安阳县魏县。黎城县位于以太行山为界线的霍国魏国之中,符合霍魏界地。黎城县南临潞子国潞城市之北,黎城县位居霍魏潞之间,襟魏地西端,具有居高临下掌控魏地的地理优势,符合晋献公所封毕万的魏国封地属地范围。
    春秋时大臣,受封魏地的毕万,符合为魏地之宰为鄙的身份,与黎城县《黎候壶》铭文晋献公的献候、宰、鄙名号吻合。
    随晋献公消灭耿、霍、魏三国有功的毕万,是晋献公随御兵车的护右,随葬车马也基本符合礼制,与黎城县西关一号墓出土14个车轮的拆车葬的车马坑身份等级相符。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事件发生公元前594年的春秋中期晋景公时期,与《春秋》:“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晚于公元前677年-651年在位的晋献公83年不及晋献公。
    稷山县是后稷故里,古属冀川,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属绛州。稷山县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境内代表文物有最大的祭祀后稷庙宇稷王庙和最大的土塑释迦牟尼像。稷山县是晋南商贸重镇,素有“晋陕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码头”之称。
稷山,春秋称“稷”,属晋。稷山县之稷地,与相距甚远与黎城县无关。
    黎城县西关塔坡西周墓,东西200米,南北500米的墓地范围内,分布近百座墓葬。从黎城县西关1号墓、十号墓墓葬周围所葬的7、8、9号墓等仅为相距1米竖穴小型土坑墓的墓葬形制等级排列分析,黎城县西关1号墓、十号墓不符合《周礼》关于王侯墓排列实行的昭穆之制,只符合贵族墓的形制。如果君王公侯之墓陵,低级小型墓葬是进不了王陵区的,王陵不可能如此密集分布。
    从山西省黎城县西关墓出土青铜壶铭文,更符合虍、鬲、犬部组合的献字为“献候”、符合晋献公功臣毕万灭魏的魏国封地,稷耿霍魏潞疆域地理关系,墓葬人为贵族的身份地位,墓葬等级、墓葬排列等综合分析认为,山西省西关塔坡考古领队张崇宁与张颔为主的山西省考古专家,仅以一个完全不是“楷”字的字,完全没有虍部笔画,根本不符合“楷”字书写、古今演变的字错释为“楷”字;是黎城县黎候墓考古论定的错误根源。
    山西考古专家所释“楷”字即使无误,也不足以论定“楷”能通“黎”。
    近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均无关于先秦时期“楷”通“黎”记载,张崇宁张颔等山西考古专家,仅以38年前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学者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一书中,“并注释是商周时北方国的地名,可能是“黎”的音转字”的有限不确定证据,即草草论定黎城县西关西周墓为黎国黎候墓,将8号墓出土的青铜壶定名为《黎候壶》,得出古黎国自“西伯戡黎,黎国灭亡后,直到春秋时期黎国一直存在”等的一系列推论之说,均缺乏符合史实的系统可靠的史实文物文字证据,实在荒唐可笑。
    一个“楷”字,关系到是否能够真实还原一个三千年前的古黎国历史,关系到当代中国历史文物考古是否科学严谨的大问题。建议中国史学考古各界专家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重启对山西省关于黎城县西关墓的铭文、墓葬人、墓葬年代等系列偏离史实的考古,予以科学严谨的重新论定。
   “献候”之释,毕万之墓说,仅供考古专家参考。欢迎关注关于《献簋》铭文的重新释读和相关考论。

                       2017年10月7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