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电影的上映,其实也是日本一段历史的落幕

 七侠荡寇志 2019-09-24

盛昊阳

因岛国的畛域之界,日本犬类中原本不存在大型犬,有「国犬」美名的秋田犬是江户时代,秋田县藩主佐竹氏为豢养斗犬,以中型犬种的猎熊犬和本地土犬交配,诞生的新型原种。明治时代,秋田犬与西洋犬种大量交配,继续改良品种,纯血秋田犬急剧减少,在1918年(大正8年)颁布天然纪念物保存法后,成为日本指定的国家天然纪念物中唯一的大型犬。

虽然长相憨直敦厚,全世界85个犬种里,秋田犬是仅次于沙皮、柴犬和藏獒,基因最接近狼的品种,警戒心强,对陌生人有极强的攻击性,日本养犬俱乐部也将秋田犬的性格特质概括为「沉着、忠实、从顺、锐敏」。但真正让秋田犬忠义无双的品格名声大噪,以平实故事打动海内外观众的,还是1987年上映的电影《忠犬八公物语》。

《忠犬八公物语》

《忠犬八公物语》翻拍为美版,剧情大纲基本不变,增加心理活动和相处细节,让无数人潸然泪下,觉得比日版更加感人,可见煽情故事的编写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原版电影对上野教授和阿八的故事同样做了一番艺术加工,现实中,教授突发脑溢血去世后,阿八先是被上野遗孀的亲戚收养,后被委托给园丁小林,新主人对它也一直相当疼惜。

阿八风雨无阻,在涩谷站前守候故主的事迹被《朝日新闻》报道,1934年,由雕塑家安藤照为它建造的铜像于涩谷站前揭幕。在「国民作家」吉川英治小说《あるぷす大将》改编的电影中,这尊铜像和阿八均有出镜。

《忠犬八公物语》

阿八死后,涩谷站为它专门举行告别仪式,请来僧侣主持法事,尸体也被制成标本,藏于国立科学博物馆内,另在青山灵园的上野墓所一侧设墓碑和石祠,以示与旧主合葬。区区犬类能获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其晚景和死状当然不至于像电影结局一般无人问津。

《忠犬八公物语》看似是东宝动物电影《子猫物语》大爆后,松竹富士拍摄的跟风之作。其实,新藤兼人的剧本里,阿八对主人的爱与忠诚只是商业电影的票房基础,项庄舞剑意不在此,他为之愤慨的,是如结局时一般冰天雪地的日本社会。

《忠犬八公物语》上映时,昭和时代已进入尾声,曾有如末世也最风起云涌的一段历史即将落幕,阿八的故事则起于大正末年,后世提及大正时代,有「大正浪漫」一语,在此语境下,描绘出充满风花雪月的盛世景象。

电影开头与终盘各有一场大雪,后者代表死亡,前者却曾象征着新生的希望。1923年的日本,表面上风平浪静,正在箱根温泉闲庭信步的上野夫妇接到女儿电话,一家人不会预料到,今后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剧变。

上野教授逝世翌年,日本改元昭和,阿八的狗生横亘大正12年到昭和10年的动荡岁月,正与大正民主走向昭和极权主义的曲线重合。电影里除数次正面描写侵华日军外,并无提及任何政治事件,略过护宪运动的影响、币原喜重郎的外交政策和犬养毅遭枪杀事件。片中所能看到的,只有阿八和其他心存善意者日趋窘迫的艰难处境,或逃难,或勉强自保,于是,在昭和10年的飞雪中,阿八和整个日本一起走进了严酷的寒夜。

《忠犬八公物语》

讽刺的是,美国学者亚伦·斯卡布兰德(Aaron Herald Skabelund)分析日本帝国与狗的历史,撰写《犬之帝国》一书,将1930年代的背景下,日本社会对忠犬八公的格外推崇总结为一种军国主义的文化思想:「纯正的日本血统、对主人的无限忠诚、无畏的斗士」。即使不谈政治批判,《忠犬八公物语》中人类对动物的态度,从起初「爱动物的人都是和善的」到冷待追打,一样体现出时代和传统价值观的变化。

战后小津电影最关心的命题是家庭的崩溃,但那毕竟是战后的故事,以嫁女为关窍的家庭解体方式是凄楚但温暖的。同样是女儿要出嫁,千鹤子未婚先孕,决然离开家庭,「连一滴泪也没流」,上野教授去世后,回来帮忙整理书房的外交官女婿也说:「农业开发的书对我没有用」。

末世之中,旧文化和旧日时光都是乍然凋零的风景,敏慧多情的性格反而变成致命缺陷,这种无奈并不止于上野教授和阿八的牵绊。但是,人类悲剧的根源在于,「呼唤者和被呼唤者,总是难以相互应答」,如果有谁能回应你的呼唤,不管那幸福有多么短暂,也无所谓了吧。

(提示:上方广告是微信平台自动插入,平台根据文章内容匹配相应的广告进行展示,具体的广告在正式发布前我们也并不知道,每位读者收到的内容也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