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青岛的戏法魔术和山东快书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19-09-24

我这里所谈的戏法魔术和山东快书,都属曲艺杂耍类艺术。记得在当年老青岛的街头巷尾,有撂地或在茶社表演戏法魔术或山东快书等。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许多,也专门为此对他们的后人或传人进行过采访。

王傻子的戏法

现在,凡提及曾在青岛变戏法的王傻子的一些史料文章,其中有些是误传,笔者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对王傻子做一简要介绍,以正视听,以防以讹传讹。
戏法大王王傻子(1893—1962)原名王鼎臣,河北安次人,生于天津。1951年至1957年,我经常在苏州路、胶东路交叉的三角地、普集路新市场和大庙山等处,看到王傻子盘腿席地而坐,面前铺一块长方形红布,不停地变着一些小戏法。比如,本是只空碗,手绢一盖一掀,立马就是满满的一碗米,这叫“万粒归仓”。一只杯子,手绢一盖踪影全无,再一盖就把这只杯子慢慢从地里拔了出来,这叫“金杯入地,旱地拔杯”。王傻子手里总是拿着一个小木偶,叫它“二宝神”,每变一个戏法,他就煞有介事地问“二宝神”,是不是该问观众要钱了?他身边的一个十多岁小女孩就忙着帮他收钱。


其实,王鼎臣从小生活在天津,家境殷实富裕,但他偏偏痴迷戏法和相声,20多岁便下海闯江湖撂地鬻艺自谋生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与后来成为曲艺大师的常连安(其长子是艺名为“小蘑菇”的常宝)一起,在天津“三不管”搭变戏法的万傻子(万子信之父)班,撂地变戏法或说相声,他俩成了师兄弟。王鼎臣与侯宝林、刘宝瑞等曲艺名家都是好朋友。不久,他得知山东烟台的观众非常喜欢观赏戏法表演,就来到烟台的茶社变古彩戏法。经常应邀参加一些大户人家的“堂会戏”表演戏法,有时一场的收入可以花上半年。

1942年,王鼎臣从烟台来到青岛(而非过去长期误传的上世纪30年代)。先是在一些茶社或小剧场表演戏法,也常给一些大户人家唱“堂会”。就在王鼎臣刚来青岛不久的一天,杀人不眨眼的汉奸悍匪刘黑七(原名:刘桂堂),突然派人来青岛把王鼎臣全家绑架,抓到一个偏远的山区——刘黑七盘踞的地方,硬逼着王鼎臣表演戏法为他50岁生日祝寿。这时的刘黑七正配合日寇进攻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对待抗属和当地百姓当王鼎臣变戏法演到“碗扣橡胶球”时,刘黑七拔出手枪顶着王鼎臣的脑袋说:“我要是猜对橡胶球在那只碗,就毙了你。你要是赢了,要什么就给你什么。”王鼎臣依旧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地表演,刘黑七猜了数次愣是没猜对。只好当场作揖认输付清演出酬金,接着又问还要什么?因王鼎臣进屋时发现院子里有两个小男孩被绑着,一个十三四岁,另一个十五六岁,他们一直喊“救命”!王鼎臣毫不犹豫地说:“我就一个要求,放了这两个孩子!”后来得知,这两小孩都是八路军的小情报员,被亲日反共的刘黑七抓到并准备枪杀,幸亏王鼎臣将他俩救下,并把他们送出大山。

解放后,这两人先后找过王鼎臣,感谢当年的救命之恩。1953年的一天,一个年轻人为此登门来感谢,可王鼎臣已到上海大女儿家养病,双方未能谋面。还有一次是“文革”后期,有一中年人从上海来,从派出所打听到他家住址,是儿子王玉良接待的,此人一方面表示感谢救命之恩,并且还希望王鼎臣能就此为他写个当初被抓放的证明材料,但这时王鼎臣已经离世。

王鼎臣被绑架获释不久,就在潍县路、沧口路口开个“庐山茶社”,作为演出曲艺的小剧场,他是老板,还成立一个集戏法、相声、双簧、单弦、大鼓等曲艺曲种的演出班子。后来他又在江宁路劈柴院租个茶社,有时也转租给同行演出。这时,王鼎臣的收入自然是非常可观。1945年,他的儿子王玉良出生,这样他全家就七口人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


还有一次是在解放战争期间,王鼎臣与三女儿被逼到青岛国民党宪兵队的一个头目家参演“堂会戏”,变戏法、说相声。事后,大女儿去讨要演出费。这头目竟要对漂亮的大女儿图谋不轨,立即遭到坚决拒绝。为此,头目把王鼎臣抓去关起来,硬说他的相声有攻击当局内容的莫须有“罪名”,还被勒索不少赎金,十多天后才得以释放。

王鼎臣的生活非常节俭严谨,从来不沾烟酒,非常反感赌博嫖娼,平时只喝茶,对子女也是如此严格要求。同时,他信奉慈善为本积德行善,经常慷慨解囊助人为乐。他对院里邻居的孩子疼爱有加,经常给孩子们买最爱吃的糖果或油条,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叫他“爸爸”。因此,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年方18岁的评剧(当时叫“落子”)女演员新凤霞正在青岛西大森的天成戏院演出,因为局势混乱,一些心存不轨的地痞流氓就把戏院砸了,使得她的生活和演出都难以为继。

王鼎臣闻讯后立即给予慷慨资助,让她来劈柴院的茶社给他的戏法当助手,后又在东镇光陆戏院旁边租了个大棚,让新凤霞演“落子”戏,以解燃眉之急。新凤霞后来成长为评剧大师,她主演的评剧电影《刘巧儿》,以优美的唱腔、高超的演技和靓丽的颜值,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赞誉不已。新凤霞曾经多次表示,她非常感激当年王鼎臣王大爷的雪中送炭,帮她度过难关,始终铭刻于心念念不忘。

王鼎臣不仅德艺双馨,而且历来热情好客。1952年,他的好友“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的哥哥刘东升因病来青,住在他家近两年之久。


上世纪50年代初,王鼎臣为全家人的生计,又开始在青岛的一些空地撂地鬻艺。我看到他家留下的唯一照片,是他在普集路新市场撂地鬻艺的证件上的照片(1951年颁发,当时是用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来替代)。不幸的是,他1952年60岁时突患中风偏瘫。无奈只好放弃街头演出,到上海大女儿家养病。两年多后,病情有所好转,又回青继续撂地演出,只能盘腿席地变小戏法了。不料,王鼎臣又于1957年再次中风,而且病情严重,全家人就没了收入。1962年正是生活困难时期,终因贫病交加饥寒交迫而去世,一代戏法大王王鼎臣享年69岁。

高元钧的山东快书

早在40年代,青岛就先后有两位撂地说“武老二”的。一位是高元钧,另一位是杨立德。之所以叫“武老二”,是因为这些段子全是说武松的。1949年6月,高元钧在上海灌制了他第一张“武老二”的唱片《鲁达除霸》,根据演唱特点,正式命名为“山东快书”。这个曲艺曲种的雏形,应该是流传于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一种单人说唱艺术,表演时左手敲着两块半月形的铜制鸳鸯板。

高元钧(1916-1993)原名高金山,河南宁陵人。中国最负盛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是“高派”山东快书创始人。早在1939年,出师后的高元钧就来青岛,经常在劈柴院等地演出谋生,他的表演幅度比较大,憨中见巧,刚柔相济,张弛有致,举重若轻,轻松风趣中透着隽永与灵气。在汲取民间曲艺精华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使这一艺术从民间走向舞台。由此,他的表演深受青岛百姓的喜爱,为此,也使得山东快书在青岛生根发芽。


高元钧的人格高尚、待人和蔼、提携后进、尊重观众,一生桃李满天下。周恩来总理曾称誉他为“民族艺术的一面旗帜”。高元钧一生培育了200多名山东快书演员和曲艺作家,如今仅青岛就拥有200余名“高派”传人。1958年,高元钧首次在北京正式收了两个徒弟,一位是青岛的高景佐(曾任青岛市曲艺团书记、团长),另一位是济南的孙镇业。老舍、侯宝林、张君秋等艺术大师都亲临拜师仪式,当即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还有他的得意弟子、海政文工团的李洪基也是从青岛走出去的军旅演员,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据了解,高元钧培育的第三代“高派”山东快书艺术人才绝大多数分布在青岛。青岛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洪基的弟子闫成山告诉我,如今第四代、第五代传人中,更是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于宗民、王伦、周陆等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均获优异成绩。仵延国的美国徒弟、第四代“高派”山东快书的传人谢博德教授,积极推动山东快书艺术的中外交流,如今已带出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徒子徒孙”。闫成山还提及,1984年,高元钧来青岛在他曾经鬻艺的劈柴院忆旧时,有一位叫孙亮明的盲艺人曾经在这里与他毗邻演出过,当时在现场听到了高元钧的声音,连忙问:“你是高金山(高元钧的原名)?”由此可知,高元钧在青岛的声望。

2016年9月,青岛市文联在“1907光影俱乐部”举行纪念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杨立德的山东快书
杨立德(1923-1994),山东利津人,出生在一个“武老二”世家,是“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1941年来青演出,比同行高元钧晚了两年。曾在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等地演出。1945年,他在青岛两个电台定时演播快书,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艺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当时最爱看杨立德撂地表演山东快书,他脸上有些浅麻子,身穿大褂,左手两块半月形的铜质鸳鸯板,右手是竹板。每次开头都是“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英雄好汉武二郎……”他的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生动形象、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时气势宏伟、口落悬河。赶板、夺字颇具功夫,叙述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强调轻松幽默,不使用过多的动作。曾在青岛工人文化宫,由吉文利组织的职工曲艺队中的业余山东快书演员赵瑞先,就是学的“杨派”。后来被黑龙江广播说唱团团长黄枫(喜剧演员黄宏的父亲)调去,成为专业山东快书演员。


1952年,杨立德任济南市曲艺团团长。1953年,为宣传即将颁布的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杨立德从济南来到青岛,先后在四方工人俱乐部和水清沟俱乐部开办三期山东快书培训班,每期有学员30多人,学习近一个月。于是,青岛涌现出一个“快书热”。

已是耄耋之年的青岛著名曲艺作家刘金堂告诉我,他本来就爱唱山东快书,有幸参加了这个培训班。而事后倒是由此对曲艺创作产生浓郁兴趣,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迄今已创作近千部曲艺作品,许多作品荣获国家、省市奖项,成了获奖专业户。他创作的山东快书《打走狗》《让座》《炉边战歌》《大家庭》《马克志》等,在全国一直脍炙人口,传唱不已。可贵的是,刘金堂至今还是笔耕不辍继续创作曲艺节目,还有现在的著名喜剧小品编导兼演员赵连甲,就是杨立德的高徒。他在1989年春晚创作、导演并与宋丹丹、雷恪生合演的小品《懒汉相亲》,大家一定还有深刻印象!
(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著有《青岛与京剧》《青岛与曲艺》《青岛京剧艺术》《缘分》《求乐》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