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timtxu 2019-09-25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仔细想来,人是很怪的。苟且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远方;流浪的时候,我们却会怀念家乡。你可以说这是人性的贪婪——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也可以说这是现实的难以两全——我们不能同时既在围城里又在围城外。但我说这或许正是世界的丰富之处,我们既需要低头赶路的现实主义,也要有抬头仰望的浪漫情怀。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所以我们今天聊一聊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特点做一个简要的画像,算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提醒。

一、相信感觉,质疑理性

在漫长的中古时期,感性的地位是优于理性的,因为对上帝圣恩的体会是一种感性层面的神秘体验,理性是无法达到的。在教父哲学家们看来,那些与理性相悖的教义恰恰体现了上帝的伟力。

但是从16世纪以来,经过笛卡尔、培根、康德等人的努力推崇,理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慢慢超过了感性。特别是经过了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构建之后,理性在哲学体系乃至人类知识结构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感性是不可靠的、会出错的,理性得出的结论却是万无一失的。比如我们看到伸进水里的筷子断了,这是视觉在欺骗我们,理性用“光的折射”的原理告诉我们实际上它并没有断。所以我们应该对感性保持警惕,感性只为我们的智识活动提供最原始、最粗糙的素材,感性材料需要经过理性验证和萃取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信任。

但是浪漫主义的主张却正好相反,认为感性比理性更正确。还以上面那个水中的筷子为例,这其实并不是感性的错误,而是理性的错。眼睛并没有撒谎,因为筷子看上去确实弯了,这本身也确实是折射原理在视觉上引起的反映。而当我们把“我看到筷子变弯了”说成“筷子变弯了”这句话时,其实暗含了对感性材料的理性的事实判断,错误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错误只会发生在判断活动中,而判断活动恰恰是一种理性活动。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不仅如此,感性还比理性更根本。卢梭说过:

“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的事物的影响。可以说,当我们一意识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希望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随着我们的感觉愈来愈敏锐,眼界愈来愈开阔,这些倾向就愈来愈明显;……它们就是我所说的我们内在的自然。因此,必须把一切都归因于这些原始的倾向……”

我们很多决定和言行看似是理性深思熟虑的结果,与感性无关。但其实趋利避害的感性好恶在我们看不到的深处决定了理性逻辑的运行方向。我们会潜意识地努力为喜欢的事物找出依据,并为它们的存在提出合理性证明,也会尽力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挑出逻辑漏洞——我们看似在客观中立地“秉公执法”,其实早已在感情上站好了队。感性好恶是我们逃不脱的基本立场,是我们身上比理性更根本的源头。

启蒙运动最标榜的就是理性,因为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独特的地方,是人之为人最骄傲的天赋能力。人类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文明成就,也完全得益于理性。而浪漫主义鄙夷理性,推崇感性,所以连带人类的文明成就也一起鄙夷了。

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罪恶史,我们取得了物质上的巨大满足、秩序上的极高效率,但同时也衍生出越来越大的罪恶,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们竟然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互相残杀(两次世界大战)和有组织的种族灭绝(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这些罪恶在其他物种身上是绝不会发生的。如果文明的进步可以归功于理性,那么文明的罪恶是不是也应该问责于理性呢?

总之,浪漫主义反启蒙运动其道而行之,在后者推崇理性的时候,非要给理性及其标榜的功绩泼一盆凉水。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二、“审美体验是最大的正义”

既然理性有种种问题,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自然只能信赖感性和感情。“审美体验是最大的正义”——这就是浪漫主义者的人生信条。

首先,浪漫主义者非常忠实于自我感受。我们还以浪漫主义的鼻祖——卢梭为例。卢梭一生至少和三位已婚的夫人有染,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华伦夫人,卢梭第一次见到华伦夫人时只有16岁(后者已经28岁),然后就受到后者母亲般的照顾。在他21岁时,两人确立了情人关系,一直持续了13年。按照世俗的眼光,这是一段不伦之恋,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的。但是在他的著作《忏悔录》中,他不仅对这段恋情没有丝毫的忏悔之情,而且还深情地写下了那段回忆:

“人家对我说她刚出门,上教堂去了。那天是1728年的圣枝主日。我立即追了上去:我见到她,等了等,同她谈了话,我大概还记得这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过许多的眼泪,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个幸福之地给围将起来。为什么不让全世界的人来朝拜它!”——《忏悔录》

我们无法用道德伦理去约束或谴责一个浪漫主义者,他们是游离于世俗道德之外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和审美是最大的正义,甚至是唯一的“道德准则”。所以在卢梭看来,对于他和华伦夫人的感情,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在道德层面去忏悔这个“错误”,反而应该是把这段真挚的感情公之于众,忠实地袒露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这是对自己与华伦夫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

另外,补充一下:继承卢梭浪漫精神的法国人在1928年,为了纪念他与华伦夫人相见200周年,在卢梭所描绘的地方建起了金栏杆,了却了这个浪漫灵魂的心愿。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如果一个理性的人在作判断或行为之前会以道德或法律反思一下“该不该”的问题;那么浪漫主义者的反思则是“想不想”。如果一个决定是出于感情倾向的,那么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做,不思考其中的利害或计较其中的成本。

在浪漫主义者眼中,是非对错甚至敌我评判在审美面前居于次要地位。敌人身上如果带有让他敬佩的品质,那么他就会崇敬对方,甚至会产生惺惺相惜的感情。在《亮剑》中,骑兵连长孙连胜战至最后一人仍不投降的气节感动了日军指挥官,最终厚葬了他,这位日军指挥官的行为就属于一种浪漫主义行为。同样的,李云龙和楚云飞这两位人物在战场上互不留情,私下里却互相欣赏,这种超越党派和政治立场的互相欣赏也是一种浪漫主义。

我们从小被教导“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浪漫主义者却是一群主动脱掉盔甲的人,他们想用敏感的肌肤去直接触摸这个世界的温凉, 即使为此遍体鳞伤也死不悔改。在他们眼里,极致的审美体验是这一生唯一的追求,只要是美的东西、美的人、美的事——总之只要一个事物能打动他们的心,他们都会温柔以待,即使会为此招致侮辱和损害。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三、反对静止的秩序,尊重个体与个性

理性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为我们梳理出一个世界秩序,这个秩序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静止的秩序中,我们可以安全地预测和应付所有变化着的情况。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认识这一秩序,然后适应它。但是在浪漫主义者看来,这种秩序无论多么精确,都是对世界的一种曲解,因为这个世界是运动的、生成的世界,而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规律和静止的秩序掩盖了这一真相。

以赛亚·柏林曾说“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不存在一个你必须适应的模式”,“人们要获得的不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而是价值的创造”。我们生来是来创造的,而不是认识秩序然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的。浪漫主义者不否认普遍的规律,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规律和秩序生活,但是我们或许不应该把自己活动的重心放在对理性秩序的适应和守成上,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更多的突破和创新。理性发展的结果就是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必然性知识,必然规律的地盘越来越扩张,我们自由遐想和活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狭促。

要想突破种种统一的秩序,我们就必然要尊重个体和个性,保护每一个人、每一个文明的特殊性,使他/它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他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气,每个文明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北京与美国的纽约越来越别无二致,日本的上班族和英国的白领过着越来越趋同的生活轨迹。我们全球同步地分享着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价值观,但是在不断变化的时尚中,我们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

在这样一个将民主挂在嘴边的社会,我们丧失了活出自我的权利;在这样一个强调多元化的政治正确的年代,我们从肉体到情绪实现了自内而外的全方位趋同——这就是理性的悖论,也是启蒙运动始料未及的怪胎。

浪漫主义就是要在这个不知不觉的趋同中,在人云亦云的时代里振臂一呼。提醒我们找回自己遗忘许久的个性和宽容,提醒我们在整齐的步伐中听到属于自己的心率。

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浪漫主义的特征

理性是一日三餐、三点一线,它为我们提供按部就班的踏实,为我们造就了安全的世界,人生中大部分时光在这种平稳和踏实中度过,它是我们生活的背景色。但是,我们偶尔也会为一个回眸奋不顾身,为一份执念不问得失,为一段回忆失魂落魄,理性却没有为这些留下太多空间。

不过幸好,我们还可以浪漫,可以以浪漫主义的名义保护它们。保护那些没道理可讲的冲动,保护那些值得温柔相待的美好,保护那些敢于生活在世俗之外的有趣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