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播作物产业技术指导意见

 昵称37581541 2019-09-25

江苏省秋播主要农作物产业技术指导意见

       秋分已过,秋收秋种在即。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有关专家,根据秋冬种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和产业需求,分别研究制订了秋播小麦、油菜、蚕豌豆、蔬菜、绿肥等作物的产业技术指导意见,供各地秋播技术指导时参考。

内容提要

一、秋播小麦产业技术指导意见

二、秋播油菜产业技术指导意见

三、秋播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四、蚕豌豆高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五、秋播绿肥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一、秋播小麦产业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是江苏第二大粮食作物和面积最大的越冬优势作物,对于稳定我省粮食总产不可或缺,冬春绿化生态功能也十分巨大。近几年来我省小麦面积略有调减,但淮北、苏中地区总体比较稳定,苏南地区调减幅度相对较大。2019年全省夏收小麦面积3520.4万亩,亩产374.3公斤,总产1317.5万吨,单产、总产、品质均接近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省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一是适期播种难度较大。我省稻麦两熟茬口占小麦面积的75%左右,粳稻成熟收获腾茬推迟,导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呈常态,特别是秋收秋种季节遭遇连阴雨的情况下,播种进度严重受阻,晚播问题更为突出。二是提高播种质量难度较大。由于稻茬土壤适耕性差,加之秸秆还田、烂耕烂种等因素,整地质量难以到位,直接影响播种质量,机条(匀)播面积相对较少,播种量往往偏大,苗齐、苗匀、苗壮目标难以一步达成。三是肥料运筹需进一步优化。农民主观上用肥习惯重视前期用肥,忽视后期用肥,往往造成春季用肥过早过多,拔节肥施用不足,这种施肥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客观上往往基本苗偏多、群体偏大,也限制了拔节肥足量施用,季节性降雨不足或不具备灌溉条件也影响到拔节肥的施用与效果。四是防灾减灾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气候型灾害,如干旱、湿害、冻害、高温逼熟、穗发芽等时有发生,是造成我省小麦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赤霉病大发生年分对小麦生产威胁极大。此外,草害加重趋势也很明显。五是产业化发展比较滞后。我省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小麦品种和品质类型多样,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及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较难落实到位,量质效协调的产业化基础不牢靠,加之产销脱节,与现代农业订单种植、优质优价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秋播工作即将展开,各地要充分认识到小麦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站在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从粮食生产现代化发展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出发,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抓好秋播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努力促进夏粮生产高质量发展。今年秋播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理念,以提高秋播质量为主攻目标,种足面积,强化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结合优势,努力提高机整地、机播种作业质量,力争适期适量、高质高效播种、施足基肥、三沟配套,主动抗逆应变,最大程度实现一播全苗和壮苗越冬,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具体意见如下:

(一)稳定小麦面积,优化品种布局
  秋播规划的总体布局要保持小麦面积相对稳定,确保全省划定的3000万亩小麦粮食功能区种足种好。对低产低效区域可根据种植结构调整需要,安排麦油轮作、休耕培肥,或发展其它高效经济作物。

    各地要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推介因地制宜、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良种,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落实好小麦品种布局,扩大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淮北、沿淮、里下河麦区以中强筋品种为主,沿江、沿海等麦区既可以弱筋类优势区域品种为主,也可根据订单生产原则,积极示范推广春性、红皮、强筋类小麦新品种(如镇麦168、农麦88、明麦133、宁麦26、扬麦25、镇麦12)等。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高播种质量

小麦精量条播苗期

提高播种质量,着重要抓好三个方面关键技术环节:

1、坚持适期适量播种,努力压缩晚播面积。我省小麦适期播种范围,淮北地区旱茬和杂交籼稻茬小麦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于10月5~20日,粳稻茬种植偏春性品种于10月10~25日,淮南地区苏中麦区为10月25日~11月5日,苏南麦区为11月上中旬。适期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节本增效、绿色防控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认识到我省稻茬小麦总体茬口偏晚对小麦低产降质减效的不利影响,突出抢时抢早、抢收抢种,努力压缩晚播小麦面积,降低晚播带来的生产风险。适量播种就是根据播种期(冬前积温)、播种质量、种子发芽率等因素综合确定适宜的播种量,确保合理的基本苗,为中后期建立高效群体结构奠定基础。大面积生产上,由于播期不同,适宜的播种量差异较大。适期范围内播种宜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6万之间,适宜的亩播种量约6~9公斤。高产、超高产栽培,应在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以最少基本苗实现预期足穗。迟播小麦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1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淮北地区最多不超过35万基本苗,淮南地区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通常适期播种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斤种成苗6~7千,迟于适期3~6周的甚至要达到适期播量的2~3倍。

2、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努力提高秸秆还田及整地质量提高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农艺结合、栽培措施配套。碎草匀铺是秸秆埋草还田的关键第一步,直接影响到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前茬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碎草长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并适墒反旋或犁旋一体作业,尽量深埋秸草并提高整地质量。如果收获机切碎匀铺装置不到位或碎草匀铺效果较差,应立即采取秸秆粉碎机灭茬粉碎作业后再进行埋草整地。旋耕埋草效果相对较差,要加大马力、中慢速行驶,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20厘米,防止稻草入土成团或富集于浅表(播种)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推广耕翻埋草整地,耕翻埋草整地可最大限度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带来的负作用。此外,还可采用“耕—耙—旋”、“旋—旋”等增加作业次数的方式提高整地质量。农艺措施上要结合整地施足基(底)肥,一般适期播种时亩施45%复合(混)肥或配方肥25~30公斤及尿素10公斤,确保基施氮量占一生总氮量的50%左右,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要适当增施氮肥达到60%左右,防止秸秆腐熟过程消氮争氮影响壮苗;但晚播加大播量时应以基施复合(混)肥或配方肥为主,适当减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和比例,以种补肥。

播前灭茬、反旋(深旋)还田

3、坚持精准有序播种,努力扩大机械条(匀)播面积在确保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的基础上,只要墒情适宜,就可以采用机械条(匀)播方式播种,精准控制播种量,做到播深适宜,旱茬小麦播深控制在3~5厘米,稻茬小麦播深控制在1~3厘米,防止“露籽、深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目前大面积生产上,复式作业播种机较为普及,往往在碎草匀铺的基础上,一次完成旋耕、灭茬、埋草、施肥、播种、开沟、镇压等作业程序,如果草量较大、碎草匀铺不到位,播种质量往往不太理想。因此,采用复式机械作业方式,更加要注重提高碎草匀铺质量,提倡播前增加一次秸秆粉碎或旋耕灭茬还田作业工序,以确保播种质量。针对秸秆量大的生产实际,通过改进播种机械,实现拨草开槽、宽幅板播、压籽入土,播种出苗效果较好,各地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应用。

小麦播种施肥镇压一体化作业

(三)立足抗逆应变,促进高产稳产
  1、种子处理,防病壮苗针对小麦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可采用戊唑醇拌种防治黑穗病、纹枯病,硅噻菌胺拌种防治全蚀病,多·福悬浮种衣剂防治根腐病等,注意拌匀后晾干播种。适期早播小麦也可采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

2、抗逆播种,抢时争优。秋播期间一旦出现旱涝情况,要适时采取抗逆播种措施。对于淮北和丘陵地区旱茬小麦如遇干旱,应抢墒或造墒播种。对于稻茬小麦,重点要防止土壤湿度偏高,在水稻后期要提前10天左右断水排水,特别是秋播期间遭遇连阴雨天气要及时增开稻田排水沟,及时排水降渍。如水稻收获偏迟、土壤湿度又大,机播作业难度大,可采用免耕摆播、浅旋耕撒播、板茬直播或稻田套播等方式,加快播种进度。采用稻田套播稻草全量覆盖播种方式,苏中、淮北地区应尽可能做到适期套播,采用零共生套播方式(水稻收获前0~5天内套播,水稻收获后出苗,稻麦共生期为零),水稻收获时确保碎草匀铺到位,麦苗2叶1心前及时做好追肥、化除、开沟覆土等配套管理工作。持续连阴雨的情况下,沙壤土地区稻茬小麦应“宁迟勿烂”,尽量确保播种质量;偏黏土田块可积极试验示范“催芽播种”、“水整地直播”等抗逆播种技术措施。

麦田播后镇压


3、配套沟系,排涝降渍。“麦田一套沟,从种喊到收”是淮南地区及稻茬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播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机械开沟,每3~4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0~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5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0~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板茬播种或还草田块可通过提高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

麦田机开沟

4、镇压覆盖,防冻保苗。淮北旱茬小麦及秸秆还田稻茬小麦播后要镇压到位,提高种子和土壤紧密度,促进齐苗全苗和保墒防冻,确保安全越冬。稻茬小麦尤其是板茬直播和稻田套播小麦,要增施土杂肥或增加沟泥、秸秆覆盖。

5、科学化除,提高防效。冬前化学除草效果最好,要选准对路药剂,在播后苗前墒情适宜时进行土壤封闭或冬前(苗后早期)茎叶防除。土壤封闭可控制药后(苗后)45天以内的杂草萌发,可选择异丙隆、丙草胺等单剂及其与苄嘧黄隆、苯磺隆、氟唑磺隆等复配剂,进行土壤喷雾,要求土地平整,温湿度适合。苗后早期茎叶处理,可控制低龄杂草的萌发及生长,同时也具有约45天的封闭作用,可选择异丙隆、氟唑磺隆与精噁唑禾草灵、唑啉草酯、啶黄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复配。但要注意施药前3天后5天日均气温不能低于8℃,即避开寒潮来临前后用药,防止药冻害的发生。

(四)强化产销对接,推进高质高效
    提升我省小麦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强化产销对接,并依赖于提高商品小麦质量与优质优价的实施。产前会涉及到小麦生产的优势区域研判、优势品种培育、优势技术研发等认知,产中需要用种子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等理念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产后需要通过产购订单化、交易规范化等优势手段,才能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商品小麦。因此,各地要着力打造优质小麦产业联盟,由小麦种植专家牵头,种植大户(农场)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共同参与,并致力于为种植大户(农场)和用麦企业全程服务,通过在小麦优势生态区推广优质小麦良种和量质效协调生产技术,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以获得品质稳定一致的商品小麦,同时与公益性、有资质的检测鉴评机构相结合,使商品小麦具备品质标签,力求单品种收储并以质论价,解决越区种植、品种多乱杂、产销脱节、混收混储带来的商品小麦品质不高不稳的老大难问题!

    根据江苏多年来对小麦产销对接、优质优价探索的实践,可靠的产销对接路径有3条:一是本地(小麦主产区)的高档(专用)面粉企业或终端食品企业对接区域性专用品种商品粮,重视和需求小麦原料高质量;二是小麦销区面粉(食品)加工企业对小麦原料量、质的迫切需求,有对接区域性专用品种商品粮的内在动力;三是交易市场或贸易商或储备库,一头连着区域性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及专用品种商品粮,另一头连着面粉、食品企业或储备库,常年开展购销业务,需要通过优质优价提供优质服务。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组织化程度生产出区域性专用品种(较稳定一致)的优质粮,如何让企业采购知晓区域性专用品种商品粮的优良特异品质,才能构建出因地制宜的产销对接与优质优价模式机制,推进我省小麦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秋播油菜产业技术指导意见

    今年我省夏收油菜继续保持较好的丰产态势,油菜籽平均亩产193.8公斤,比上年增2.3公斤,增1.2%。平均售价约2.20元/斤,与上年基本持平,亩均产值与上年相当。但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油菜种植效益不容乐观,亟须加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推广,并在多功能产业化开发上寻求突破。因此,秋播油菜总的工作思路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油用根本,辅以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升油菜产业技术竞争力,助推全省油菜产业转型升级。

(一)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1、大力推介优质高产高抗和专用品种。根据品种生产表现、种植布局、茬口特点,积极推介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高油高抗油菜新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加大宁杂1838、苏油8号、镇油8号等高产新品种的示范。根据油菜花景观、菜苔蔬用、压青肥用等多功能需求,积极引进特色专用型品种,提高目标产量和效果,其中油蔬两用可选用宁油16、宁杂1818、宁杂1838等菜苔适口性好、菜籽产量高的双低油菜品种,绿肥油菜可选用宁油22、油肥2号等苗期生长快的常规油菜品种及其商品籽。

2、加快推广机械化高效播栽技术。对苏中地区能够在10月20日之前、苏南地区能够在10月25日之前让茬的早中茬口,要大力推广油菜机械化直播。示范推广油菜精量播种机、免耕条播机、无人机等播种,推荐使用开沟、灭茬、松土、施肥、播种、除草一次性完成的联合播种机,提高播种作业效率。对于茬口预期迟于油菜适宜播种期下限的田块,应积极示范推广油菜毯状育苗机械移栽技术。对于常年秋播田间湿度较大的田块或秋季遇到连阴雨时,应大力推广机械开沟摆栽技术,抗湿抢栽,提高移栽质量和效率。

机械精量播种

无人机播种

3、扎实抓好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根据秋播天情、墒情,组织农户适时抢墒、抢雨播种,确保一播全苗、足苗。前茬秸秆粉碎并均匀翻压还田,提高秸秆还田整地质量。对于田间湿度较大的低洼田、冷浸田,可采取机械起垄直播或移栽技术;旱地直播以及秸秆还田的直播油菜,如播种期少雨干旱,可采用播后镇压的技术,提墒促苗。直播油菜适宜播期一般在9月底至10月中旬,亩播种量200~300克,适宜成苗密度为每亩2~3万株,晚播或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可适当提高播种量。移栽油菜一般在10月中下旬前后进行移栽,每亩6000~8000株,晚栽油菜适当提高移栽密度,可采用一穴双株移栽,提高移栽效率。

机械起垄(开沟)摆栽

4、积极推广高效施肥与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油菜高产高效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等技术,促进化肥减量使用,节肥省工。中等地力水平下,一般每亩可施氮肥(N)15~18公斤,磷肥(P2O5)5~8公斤,钾肥(K2O)7~9公斤,硼砂0.75公斤左右;其中,氮肥和钾肥总量的50%左右和全部磷肥、硼肥作基肥施用,10%~20%氮肥作苗肥,30%~40%氮肥和50%钾肥作苔肥。一般每亩可施用45%高浓度复合肥25~30公斤 尿素5~10公斤 硼砂0.5公斤作基肥,采取开沟或打宕深施,以减少肥料流失。积极示范应用油菜专用肥、缓控释肥,减少追肥作业,降低施肥成本。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步减少农药使用比例,促进绿色生产。

(二)综合应用抗逆应变配套措施
1、种子处理。我省秋播季节干旱或多雨会影响油菜出苗。为保证播种出苗质量,可在播前晒种2~3天,杀灭种子表面病菌、提高种子活力。提倡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控油菜苗期病虫害。种子处理应根据当地油菜苗期病虫害发生规律选用适宜药剂,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产生药害影响发芽率。10月下旬以后播种的晚直播油菜,可采用0.05%的H2O2浸种技术(常温浸种8小时,淋洗后风干或烘干播种),提高发芽率和抗寒能力。
2、开挖一套沟系播栽前后在土壤墒情适宜时,趁晴及时进行机械开沟,开好厢沟、腰沟、围沟等一套沟,提高沟系标准,开通田头沟,做到沟渠排灌畅通,提高抗渍抗旱能力。

3、防治病虫草害。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防治苗期病虫害。对蚜虫可用吡虫啉、抗蚜威等进行防治,对菜青虫可选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及时防除油菜田间杂草,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在日均温5~8℃以上、寒潮来临前,及时选准药剂化除1次。
4、控旺促壮防冻。冬至前,对于苗情偏旺的田块,应选用40~60克的烯效唑、多效唑等进行对水均匀喷施,控制旺长,提高菜苗植株抗冻耐寒能力,防早苔早花。对于早苔早花的油菜田块,在晴天及时摘除早苔,利于分枝生长。
(三)积极拓展油菜多种功能
大力加强油菜花用、菜用、饲用、肥用等功能的开发利用,推广应用适宜专用品种、配套技术,实现“一菜多用、一季多收”,提高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
1、观花油菜。在城郊环境优美、地形地貌独特、交通便捷的地区,可积极发展油菜花景观经济。通过引进搭配种植不同花色品种、设计景观图案、延长花期等方式,提高观赏性,打造油菜花景点,发展菜花景观旅游、休闲农业。同步带动优质菜籽油、油菜苔、菜花蜂蜜、菜花粉等初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推动油菜产业全面发展。

2、油蔬兼用。在城市周边、蔬菜物流发达和有蔬菜保鲜加工配套等地区,可示范推广油蔬两用技术。宜选用易攻早发、分枝再生能力强的优质高产偏早熟品种,早播早栽,合理密植。可分期播种、平衡上市。为提高菜苔产量和品相,一般移栽密度比正常栽培提高10%~20%,每亩0.8~1.0万株。直播油菜每亩1.5万株左右为宜。适当增施基肥和苗肥,促进早长早发。当苔高30厘米左右时,摘取苔茎顶端15厘米左右的菜苔作为应时蔬菜,或进行保鲜包装、脱水加工。摘苔后视油菜长势,每亩可酌情追施3~5公斤尿素,促进恢复生长,并加强菌核病防治,减轻病菌从摘苔植伤处侵害。不收菜籽的,也可以采摘分枝菜苔,多次采摘,增加菜苔产量,剩余植株部分可作绿肥,翻耕压青还田。

3、绿肥油菜。油菜作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释放,降低病虫害基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下茬作物生长发育。在冬季休耕轮作地区,选用抗病性好、茎叶产量较高的品种,每亩用0.5~1公斤油菜种子或商品籽与5公斤尿素混播。在次年4月中旬、油菜终花期前,及时切碎翻耕、压青还田。

4、饲料油菜。根据当地畜牧业的饲料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饲料油菜订单种植。宜选用蛋白质含量高、青饲产量高的双低饲料油菜品种。根据饲喂方式和加工要求,在蕾苔期至角果形成初期进行机械采收。

三、秋播蔬菜技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我省正值秋播蔬菜育苗移栽关键期,为确保秋播蔬菜高质高效生产,保障市场蔬菜均衡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制定本意见。各地要结合蔬菜作物茬口,因地制宜落实具体技术措施。

(一)基本原则

1、预防减灾。夏秋更替时节,极易出现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高温高湿也易发病虫害,要以提升蔬菜生产抗逆抗灾能力为重要出发点,以预防为主,做好设施、技术和管理等全程预防措施及应对预案,稳定蔬菜生产,减少因灾受损。

2、均衡供应。结合秋季蔬菜作物茬口,优化蔬菜品种及茬口布局,丰富蔬菜品种供应,平衡市场短期和长期供应需求,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能力,缓解供需矛盾,保障蔬菜市场均衡稳定供应。

3、绿色高效。以绿色低碳、优质高效为原则,以生产安全、优质、营养类蔬菜为目标,实施蔬菜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加强绿色投入品、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模式的融合应用,推广应用“轮、控、改、替、收”蔬菜全程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引导蔬菜生产走标准化、精准化、轻简化发展道路,提高蔬菜绿色高效生产水平。

(二)生产管理
一是前期准备工作:

1、提高抗灾能力。要清洁田园棚室,清除田间残株杂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要完善田间沟渠排灌设施配套,加固优化设施棚型,提高抵御旱涝大风等极端天气能力,保障蔬菜稳定生产。

2、优化栽培方式。实行土壤深松,采用深沟高垄、全层覆膜、膜下滴灌等栽培技术,加深土壤耕作层,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养分和水分利用率。


3、土壤消毒培肥。结合夏闲揭膜淋洗或高温闷棚,冬闲深耕冻垡,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土壤太阳能消毒、石灰氮消毒、火焰消毒、化学消毒等农事操作,防止和减轻土传病害发生。同时,可增施秸秆和植物源肥料,使用微生物菌剂或生物菌肥修复土壤生态系统,配合使用土壤调理剂,提升地力水平。

4、培育壮苗健株。苗好半成收。当前正是秋播蔬菜育苗关键时期,要注意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健株。集约化育苗可有效节约用种、节省工本、防病控病,有利于批量生产优质秧苗,为后期高质量生产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带动蔬菜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提档升级。建议各地加大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实行轻型基质穴盘育苗,加强区域性工厂化种苗中心建设,有序组织种苗订单生产。

二是优化茬口布局:

1、茬口安排。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对易发生连作障碍的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要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湿旱轮作、菌菜轮作、粮菜轮作等高效栽培模式,优化作物茬口,推行科学轮作绿色高效生产制度。

2、品种选择。夏秋交替时节,光照强、温度高、湿度大、温差逐渐增大,且暴雨大风等天气较多,秋季蔬菜需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害、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要合理安排大宗蔬菜与名特优稀蔬菜、长季生产与短季生产、早中晚熟品种等。

3、综合布局。结合本地气候特点、设施结构性能、栽培模式和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劳动用工等,兼顾大型节假日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绿叶菜类、甘蓝类、茄果类、根茎类、豆类等大宗蔬菜生产,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可适当发展野特菜生产,突出高效率和高效益,确保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温光肥水管理:

1、温光管理。秋季温光条件变化大,前期光照充足,炎热多雨,后期则低温寡照,易受冷害。在温光管理上要掌握前期注意遮光降温,如播种、定植后遇高温天气,要及时应用遮阳网覆盖、行间浇水等措施降温,后期注意保温增光的原则,要清洁膜面,应用长寿流滴膜、多功能消雾膜等新型材料,及时落蔓并摘除病叶、老叶,增加通风和透光。若遭遇连阴雨、雾霾等极端天气,要停止浇水,减少通风,加强保温措施,结合天气情况尽量增加白天散射光照射时间,有条件的可采用植物生长灯、LED灯、碘钨灯、钠灯等进行人工补光,夜间温度过低,则可采取电热风机、固体燃烧块等进行应急增温。

2、肥水管理。秋季生产要增施有机肥,减少氮、磷化肥投入,适度增施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控减化肥用量。鼓励使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高效水溶肥替代常规肥,严禁施用未腐熟农家肥。苗期忌偏施氮肥,苗期转入快速生长期后,要及时浇水、适当早施追肥,促进菜苗老健,可增施磷肥、钾肥,以提高蔬菜抗病虫能力。进入产品器官形成期时,要适当加大肥水供给,促进优质高产。开始采收后,要逐渐停止施肥、适当控制浇水。

四是病虫绿色防控:
    为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应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的方针。

1、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虫品种,实行科学轮作,合理应用葱、蒜、芹菜、蓖麻等伴生栽培防控病虫害,实行深耕高垄栽培,采用黑色、黑白双面、银黑双面地膜覆盖以保温除草防虫,严禁使用超薄地膜,保证废旧农膜全部回收利用等。

2、物理防治。包括温汤浸种、两网一灌、两板一灯、性诱剂、食诱剂、臭氧消毒机、除湿机等的科学应用等。

3、生物防治。包括应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芽孢杆菌、生物农药等防控病虫害,注意生物农药不可与杀菌剂、碱性农药一起使用。

4、化学防治。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鼓励用生物农药替代部分化学农药,必须施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原则,并且在施药的方法、次数和用药时期等方面都应严格按规定进行。

(三)防灾减灾措施

1、加强信息发布。秋季蔬菜生产面临多种气候挑战,台风、暴雨、病虫害多发高发,晚秋霜冻也时有发生。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与气象部门沟通,根据天气预测预报信息,及时发布应对方案,指导生产主体落实好防灾减灾措施。

2、做好预防措施。对温室墙体、屋顶、大棚等薄弱部位进行检查和修缮,发现棚膜破损,及时粘补,以防透风、灌雨。遇大风天气,宜用加布套的压膜线加固大棚。大风来临前,应密闭通风口和门窗,防止大风损坏设施,或揭去棚膜,以减轻棚架设施的压力,防止倒塌。

3、灾后科学管理。大风、暴雨或连阴雨后,在田间管理上,重点做到及时排涝降渍、控温降湿、扶苗壅根、适量追肥、中耕松土、补种换茬、修固设施等即要及时清沟理墒,快速排除积水,减少淹渍时间,防止长时间积水和雨水倒灌造成植株烂根,要加强设施通风透气,降低棚内温湿度,防止病害爆发;要及时扶正、理顺和绑定蔬菜瓜果藤蔓,适时培土壅根,增强抗倒力,要适量追施速效氮肥、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结合中耕、松土,促进新根快发,帮助植株快速恢复生长;要根据苗情长势、受损程度、时间季节等因素,合理采取间苗、移栽、补种等措施,受灾死苗严重的田地,可适度组织重新种植小白菜、蕹菜、生菜、甘蓝、青花菜、萝卜等短生育期蔬菜;要抓紧设施加固、修补,更换破损薄膜,做好预防后期出现高温热害、伏旱、雨涝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工作。在病虫害防治上,提倡以防为主,要广泛应用黄板、蓝板、杀虫灯、性诱剂、迷向丝、生物天敌、伴生栽培等绿色防控技术,广泛应用水肥药一体化技术,以降低湿度、减少肥药使用,要及时清理田间病株病枝病叶,注意防治瓜类疫病、茄果类蔬菜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软腐病及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野螟、黄曲条跳甲、红蜘蛛、美洲斑潜蝇等。

四、蚕豌豆高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江苏省种植蚕豌豆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鲜食豆类发展迅速。目前我省每年种植蚕豌豆的面积约100万亩,并以鲜食为主要消费的目标产品。根据我省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蚕豌豆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Ⅰ.蚕豆

食用、观花、绿肥兼用的彩花蚕豆

(一)新品种

    根据市场及加工企业需要,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大粒、抗病品种,如通鲜2号(青皮黑脐)、通鲜3号(白皮白脐)等鲜食蚕豆。

(二)新技术
1、适期播种移栽:蚕豆种子直播时间一般在10月中下旬,整个播种期时间20天左右。采用春化技术处理蚕豆芽苗露地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底移栽,适宜移栽时间长达50天左右。

图1   同一时间移栽/播种比较

采用春化技术处理的蚕豆芽苗


    设施栽培在8月底至12月底移栽,移栽时期有4个月时间。设施栽培整地后放好滴灌带,移栽前滴灌喷湿畦,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移栽,芽苗移栽时不必带土,移栽深度4~5厘米,每穴1株。移栽当天用多菌灵加生根粉灌根,移栽后应连续3天滴灌活棵水。

春化处理、设施栽培移栽

图2   春化蚕豆不同移栽时间比较
2、适宜密度:种子直播蚕豆3800~4800株/亩,春化蚕豆露地移栽纯作田2500~3000株/亩,大棚移栽1500~2000株/亩。

3、设施温湿度调控:气温达到30℃时,在移栽后用遮阳网遮阴,或采取滴灌(早/晚滴灌一次水分)、通风及延迟铺地膜等措施进行降温管理。10月中下旬铺地膜,10月底架外棚膜,气温低于0℃且棚内开始现蕾时架内棚膜,棚内适宜温度保持在5~22℃。

    8月底至9月中旬移栽的蚕豆,移栽活棵后7~10天滴灌水分一次;霜降至立春间无需滴灌水分;2月底至3月底根据需要15天滴灌水分一次,3月底后10天滴灌一次水分。总之保持土壤湿润,总体棚内相对湿度60%~80%为宜。
4、植株调控技术:应通过人工打顶和三唑类防病药剂调控株高。芽苗移栽活棵后(7天左右)摘除主茎顶心;开花后枝条下部始荚长度达4~5厘米时在晴天摘除顶心。或喷施烯唑醇(移栽20天开始施用)等药剂进行调控。

5、肥水管理技术:科学控水:在水分管理措施上,一是要适当拓排水沟系,其沟宽与沟深分别达到30厘米与40厘米,条件好的可建造水泥灌溉和排水沟系;二是平时注意通风降湿,中、大雨量时要防止棚外脚沟内滞留水渗透入棚。

    巧施基、追肥:基肥施用500公斤有机肥加40公斤磷肥(或复合肥30公斤和磷肥50公斤),拖拉机旋耕碎土,开沟机起畦,晒土灭菌一周后移栽(播种);整过生长期中结合防治病虫害追施微肥及叶面追肥。

6、病虫害防治:8~9份移栽的春化蚕豆苗期易被斜纹夜蛾幼虫为害,要及时防治;在多雾季节要及时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机率;冬季棚内及时通风降湿及时防治灰霉病,开春温度升高要注意防治白粉病;露地蚕豆在春天雨季易发生赤斑病(药剂需到当地药店咨询)。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轮作换茬;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清沟理墒,及时排灌;黄板和诱虫灯诱等诱杀蚜虫等。

    化学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斜纹夜蛾幼虫用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病毒病用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灰霉病用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白粉病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防治,还可兼治蚕豆赤斑病。

(三)新模式   

反季节设施栽培蚕豆荚均衡应市效益高

1缓解设施连作障碍的生态高效水旱轮作模式:设施条件下的三年五熟,通过种植春化蚕豆、早熟水稻、春化豌豆、早熟水稻、瓜/茄果类,有效缓解设施瓜/茄果类及草莓等高经济效益的连作障碍,充分利用豆科、禾本科的根系吸收土壤中有害的残留物及水旱轮作破坏有害因子的生存环境,降低用工、成本,达到生态、经济两不误的目的(图3)。

图3 缓解设施连作障碍的生态高效水旱轮作模式

2、与大棚西瓜轮作西瓜3月中下旬移栽,6月初开始采摘至8月下旬,亩产4000公斤以上,亩产值15000元以上,西瓜拉藤清棚,9月上旬移栽春化蚕豆芽苗,12月至翌年5月可采摘鲜荚上市,蚕豆亩产1500公斤以上,批发价10元/公斤计,亩产值15000元(图4)。

图4 春化蚕豆与西瓜轮作

3、有设施蚕豆参与的农牧耦合生态循环3年一周期的高效种植模式:将设施50~200亩范围的面积分成三等份,分别养羊/鸡、种植春化蚕豆及大棚西瓜,开始时间8月底~9月初。经过三年一周期循环后,第1份 经历了养鸡/羊—大棚西—大棚蚕豆,第2份 经历了大棚蚕豆—养鸡/羊—大棚西瓜,第3份 经历了大棚西瓜—大棚蚕豆—养鸡/羊;达到了周年生态,使化肥用量减少2/3以上(图5)。

图5 农牧耦合生态循环3年一周期的高效种植模式


4、设施生态农业农牧耦合生产模式: 利用大棚内的植物生态环境放养鸡禽,呼吸野外空气,由于鸡仔能捕食大量昆虫和天然野生草籽,使鸡的饲料消耗少,成本低,鸡的活动量大,商品鸡质量好,这种生态鸡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蚕豆秸秆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养羊的优质饲料,蚕豆鲜荚采完后,直接放养羊,羊排泄物排放大棚内。这一农牧耦合方法也是未来缓合设施农业劳动率紧张的一种选择:①可降低设施内的用药和人工除草成本,还能疏松土壤;②可避开高温段大棚内用工成本,直接放牧达到高效生态的目的。

施生态农业农牧耦合生产模式

Ⅱ.豌豆

食用、观花、绿肥兼用的彩色豌豆

(一)新品种

    选择适合鲜食的豌豆品种,比如食籽豌豆(中豌6号)、食荚豌豆(台湾红花)等品种。食籽粒品种应选择可溶性糖分含量高、籽粒种皮呈现皱缩状类型,食荚豌豆选择软荚质类型品种。
(二)新技术
1、适期移栽:江苏地区春化豌豆芽苗移栽一般8月底月~10月底,冬季连栋棚遮阴弱光,比较适宜种植鲜食豌豆,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密度:亩密度1500~2000穴,每穴3株,株距35~40厘米,行距采用宽窄行,80﹕150。

3、肥水管理技术:施足底肥,根据苗情追肥和根外追肥(叶面肥)。每亩施有机肥或农家肥500~1000公斤、磷肥15~25公斤作底肥,花荚期可适当亩施尿素5~10公斤。整地时施用底肥,始荚期施叶面肥,以保花保荚。

    苗期灌水、保证全苗是豌豆栽培的关键。始荚期视土壤墒情灌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切忌渍水和土壤过湿。有条件的,在垄面地膜下安置滴灌带,有效降低水分蒸发。

4、搭架引蔓:豌豆苗生长至30厘米左右时应搭架引蔓,可选用竹竿在豌豆行每隔2~3米安置一根,固定上爬滕网供豌豆爬蔓。

 反季节设施栽培豌豆


5、病虫害防治:10月中下旬铺地膜除草,根部至根部铺膜,窄行铺1米宽黑膜,宽行铺1.5米宽黑膜。 注意白粉病等病害防治。蚜虫、潜叶蝇的百株蚜量超过1500头时开始第一次防治,可选用适宜药剂每周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兼防豌豆象。

6、大棚日常管理:参照春化蚕豆。

7、适期收获:鲜食豌豆收获时间一般在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食嫩荚型品种,在幼荚充分长大、尚未开始鼓粒时采收;食青豆粒型品种,在荚鼓粒饱满、籽粒种脐颜色变深时采收。

新鲜豌豆荚

(三)新模式

春化豌豆设施种植模式可参照春化蚕豆的种植模式。

五、秋播绿肥种植技术指导意见

    种植绿肥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近年来,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下,我省冬季绿肥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18年秋播轮作休耕试点项目区绿肥种植面积达23万亩。但受去年秋冬季雨水异常偏多影响,渍害较重,绿肥生长不旺,鲜草产量不高。稻茬轮作休耕绿肥面临粳稻收获期普遍迟于冬绿肥适宜播种期、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影响绿肥匀播出苗等问题,加之部分农户对绿肥种植重视不够、轻种失管等因素,制约了绿肥生产水平的提高。现提出以下秋播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统一种植规划
1、优化区域布局。各地要根据生产实际需求,结合耕地轮作休耕项目实施、秋冬种生产布局调整,加强绿肥作物种植规划。特别是在太湖、洪泽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沿线等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在耕地利用强度较高、出现土壤障碍的区域,在越冬作物低产低效的区域,积极推广种植绿肥作物,开展轮作换茬,改良和培肥地力,以种促养,涵养水土。

2、相对集中连片。为便于绿肥作物种植、翻压、灌排水等田间作业统一实施,要组织做好同一灌溉沟系内不同田块间种植作物的协调和引导工作,尽可能实现连片推进,减少小(大)麦、油菜、绿肥等插花种植,避免绿肥翻压时可能出现的“水包旱”或“旱包水”现象,防止周围其他作物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绿肥翻压质量不高、后茬水稻无法实现早茬早种等情况发生。

3、打造肥美田园。在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的同时,各地要积极创新思路,科学设计,合理搭配绿肥品种,推广种植肥饲兼用、肥菜兼用、用养结合的经济绿肥和多功能作物,如苕子、紫云英、金花菜、彩花蚕豌豆、肥田油菜、二月兰、蓝香芥等豆科与十字花科肥田植物,统一技术模式,集成应用绿色高效栽培、生物培肥改土、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养地美观、经济适用的绿肥作物种植示范园。

(二)加强良种良法配套
1、合理选用绿肥作物。各地要根据当地秋熟作物收获腾茬时间、绿肥种植习惯、生态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推荐适宜的绿肥品种。通过近年来大面积生产实践,豆科野豌豆属光叶紫花苕子、毛叶苕子在产草量、覆盖度、抗逆性等综合指标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建议优先选用。其次是黄芪属紫云英,野豌豆属饲草豌豆,苜蓿属紫花苜蓿、金花菜,草木樨属黄花草木樨,三叶草属绛三叶、红三叶、白三叶等豆科绿肥。另外,黑麦草属多花黑麦草具有冬前生长快,压制杂草,耐寒性强,越冬稳定性强,在一些播种季节明显偏晚的地区可以推荐选用。也可选择景观效果相对较好的十字花科肥田油菜、二月兰等作为补充。提倡推广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绿肥混播技术,实行直根系与须根系相结合、高秆型与矮秆型相结合、直立型与匍匐型相结合,充分利用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增强抗逆应变能力,提高绿肥鲜草产量。

2、接种根瘤菌剂。对多年不种绿肥或土地整治复垦的地方种植豆科绿肥,要适当接种根瘤菌剂,使豆科绿肥根系产生根瘤,发挥固氮作用,提高绿肥种植效果。一般每克菌肥要求含活菌数3亿个以上,每公斤可拌5~10亩地的种子。可将根瘤菌调成浆糊状,与种子拌匀,晾干2小时左右即可播种。当天拌种须当天播完。播种前,如土壤墒情适宜,可先浸种6~12小时再拌种,以加快种皮软化,促进种子萌发。

3、采取适宜播种方式。绿肥作物要达到高额产草量,必须抓住农时季节,争取早苗、壮苗。我省一般10月上中旬让茬的田块,小粒型种子可以采取浅耕灭茬播种,绿肥蚕豌豆等大粒型种子可以免耕穴播或条播。10月下旬以后让茬的水稻茬田,优先推荐采取稻田套播方式,并严格把握共生期。对于籽粒较小的绿肥作物,还可示范推广机械喷粉器喷播,籽粒较大的绿肥作物可采取机械点播,提高播种效率。

(三)切实提高播种质量

1、力争早播,严控套播共存期。适期早播是培育壮苗、获取高产的重要保证。有早茬口的条件下,苕子、紫云英、油菜等在10月上旬之前播种为好,最早可以提前到9月份播种。由于我省粳稻大多在11月上旬前后收获,已错过绿肥适宜播种期,需进行稻田套播,以便争早播种。严格掌握不同绿肥作物与水稻的共存期:黑麦草与水稻的共存期可达30天;苕子、紫云英与水稻的共存期以不超过20天为宜;油菜、蚕豆与水稻套播的共存期一般不超过5天。若秋季雨水较多、水稻田间湿度大时,要相应缩短共存期。

2、足量匀播,套施基肥。绿肥作物播种,在节约用种、降低成本的前提下,要用足用够种子,以达到田间较高的覆盖度与产草量,否则起不到还田改土的应用效果。一般苕子亩用种量为4~5公斤,紫云英亩用种量3公斤左右,饲草豌豆亩用种量为5公斤左右,油菜亩用种量为400~500克,蚕豆亩用种量9~15公斤。苕子、紫云英与油菜混播田块,亩用种总量相同。随着播种期推迟,播种量相应增加,以保证越冬前田间有效苗数。按畦定量均匀播种,套播后要用竹杆或绳子轻拨稻株,让夹藏在水稻植株上的种子及时落到田中。对于地力较差的田块,要适当施用基肥。在水稻收获前,每亩套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公斤左右,通过“以磷增氮”、“以小肥养大肥”,促进绿肥生长,提高鲜草产量。

3、水稻及时断排水,收获留高茬。稻田套播绿肥,水稻后期必须做好田间水分管理,在水稻成熟前7~10天开始断水,降低田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面干燥,以利机械作业。如秋收秋种期间雨水较多,要缩短共存期,“宁迟勿烂”,以水稻收获时绿肥种子刚刚萌动为宜,以免烂泥收割水稻,碾压踩坏绿肥幼苗。水稻收割时,留稻茬高度30厘米左右,秸秆切成碎段,长度控制在5~7厘米以内,并均匀抛散在田面。要尽可能摊薄摊匀秸秆,让幼苗能早见光炼苗,防止局部秸秆覆盖较厚,影响出苗和壮苗。如秸秆量较多,应清理部分秸秆出田。

4、加强沟系配套,预防旱涝。大多数绿肥作物不耐涝渍,要加强沟系配套,确保排灌通畅、雨止田干。绿肥作物播种后,土壤墒情适宜时,及时机开沟覆土,消灭露籽。稻田套播绿肥,要提前开好稻田主要沟系,以便及时排水降湿。

5、主动抗灾应变,培育壮苗。针对各种不利因素,各地应及早制定对策措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的稻田,可在水稻收割后、绿肥第一片真叶期时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左右,促进绿肥生长发育。秋冬季如遇干旱,出现土表发白,绿肥叶片发红发黄时应灌“跑马水”抗旱,即灌即排。针对不同绿肥作物的病虫害,要及时防治,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对稻茬豆科和十字花科绿肥的禾本科单子叶杂草危害较重田块,可在杂草3~5叶期、寒潮来临前用药化除。部分肥菜、肥饲兼用的绿肥田,不宜使用农药。



—————— END ——————


如果您喜欢,请点赞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