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食虫植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有着“血盆大口”的捕蝇草或是吊在半空中的猪笼草,但其实在美洲还生活着一类非常特别的食虫植物——瓶子草,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瓶子草中的颜值担当——白瓶子草(Sarracenia leucophylla)。 生长在长叶松林地的白瓶子草。图片:葛致远 林地中的精灵 和瓶子草属的其它植物一样,白瓶子草的叶片已经特化成了漏斗状的捕虫瓶,不过它的上半部分拥有极高的识别度——纯白而修长的瓶身上密布着血红色的脉纹,这种高对比度的配色使得即使在植被比较茂密的区域你也一眼认出它。 原生环境中的白瓶子草。图片:葛致远 白瓶草能长到接近1米的高度,上部还带着优雅波浪边缘的瓶盖,这让它轻轻松松就能成为一整片林地中最靓的那株草。白瓶子草在野外还有一种白化的表现型,植株上除了白色和绿色几乎没有别的颜色,在林地中就好像白色精灵一般的存在,非常吸引眼球。 白色的更仙气了。图片:Rhododendrites / Wikipedia 白瓶子草的生长周期比较长,通常从种子到成熟植株需要经过大概3~5年的时间。它的花期是每年春季,花朵大而红,以倒挂形式悬挂在花茎上。为了避免授粉昆虫意外跌入瓶中,瓶子草的花会早于或者和第一个捕虫瓶同时出现,且花茎通常会明显高于捕虫瓶。白瓶子草花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巧,迫使授粉昆虫(主要是蜜蜂)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出花朵,从而提高自己的授粉成功率。 从下方看,是个饱满的球形。图片:葛致远 白瓶子草的种子具有蜡质的防水外壳,这可能是为了方便种子脱离种荚后在湿地中借水流传播。种子需要经历一个“湿冷积层”的阶段才能顺利萌发,且萌发的新植株即具备有捕虫功能的捕虫瓶。 白瓶子草的花和剖面图。图片:Wikipedia 捕虫高手是怎么练成的 瓶子草最值得称道的自然是它的捕虫绝活。虽然它们既没有捕蝇草那样的大夹子,也没有茅膏菜的“万能胶”,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们进化出了和猪笼草类似的大瓶子。瓶子草和猪笼草在外形和捕虫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它们是失散多年的兄妹,但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趋同进化的结果,就好像蝙蝠和鸟都演化出了翅膀一样。 白瓶子草捕虫瓶结构。图片:Maclure Macdonald&Macgreger Landon;标注:葛致远。 瓶子草的捕虫瓶根据姿态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立型,另一类则是卧躺型,高挑的白瓶子草属于前者。它的捕虫瓶可以从上至下大致分成四个区域(zones):瓶盖(lid)、口缘(peristome)、蜡质瓶身(waxy)和消化基部(digestive)。为了能捉到昆虫饱餐一顿,捕虫瓶的每一个区域都可谓是暗藏杀机,机关重重。 首先来看瓶盖,瓶盖内侧密布着倒生的叶毛和可以分泌蜜汁的蜜腺,昆虫一旦被花蜜吸引过来,就会发现美味虽近在咫尺,却几乎无处落脚享用。无法抗拒甜蜜诱惑的它们只能铤而走险以高难度姿势进食,最终纷纷落入瓶中。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瓶口缘的突起结构,红圈为蜜腺。图片:Katie Nolan 瓶口缘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分布有大量让昆虫不容易站稳的微型突起,夹杂其中的蜜腺也可以持续分泌蜜汁,吸引昆虫来自投罗网。更让人惊奇的是,这看似香甜可口的蜜汁很可能是危险的毒酒,科学家在一些瓶子草分泌的蜜汁中发现了能使食用者麻痹的有毒成分——毒芹碱,也就是故事中杀死苏格拉底的主要毒物,吃了它的昆虫会出现麻痹反应,不自主地就坠入了捕虫瓶之中。 而一旦落入瓶中,想再逃出来可就绝非易事了。瓶身内部同样零散分布有蜜腺,内壁犹如涂了一层蜡一般光滑,让想爬出来的昆虫只能望壁兴叹。在瓶身和瓶底的消化基部之间还长有倒生的毛状体,这些结构也可以更好地困住猎物,有效地阻止落入基部的昆虫往外爬。 此外,基部的腺表皮也会分泌大量的消化酶和酸性消化液来帮助消化猎物,基部的组织会将营养成分吸收,最后只留下堆积的昆虫骸骨。因此,通过检查瓶子草基部的昆虫遗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瓶子草的生存情况。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段,科学家们发现白瓶子草的捕虫效率要远远高于它的其它瓶子草亲戚,可以说是瓶子草中的捕虫高手咯。 捉不到虫,会饿死吗? 可能有人会好奇,那如果捉不到虫,它们会不会饿死?当然不会! 白瓶子草在虫子匮乏时,尤其是一年中的生长末期,会长出一些并不具有捕虫功能的叶状柄(phyllodia),而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光合作用,为瓶子草继续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 白瓶子草的叶状柄。图片:meizzwang 因为强大的诱虫本领,白瓶子草还经常会吸引来别的掠食者想分一杯羹。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猫蛛(Peucetia spp.)和蟹蛛(Misumena spp.)。它们经常会埋伏在瓶口内侧,等有昆虫被瓶子草分泌的蜜汁吸引过来时,它们就突然显身将原本该跌入瓶中的昆虫收入囊中。更有甚者会通过蛛丝将自己放到瓶子底部,直接从消化液里捞取倒霉的昆虫。 一种高颜值的蟹蛛Misumena vatia。图片:Luc Viatour / Wikipedia 当然,它们最后也不会亏待帮它们辛苦诱来昆虫的瓶子草,蟹蛛在进食完毕后会将剩余的残渣全部丢入捕虫瓶内供瓶子草享用,而且由于蟹蛛的参与,瓶子草的捕虫成功率也得以大幅提高,真可谓是强强联手,互惠互利咯。 ![]() 共生在白瓶子草捕虫瓶内的蜘蛛。图片:葛致远 以精灵为食的恶魔 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白瓶子草虽是捕虫高手,但它最惧怕的自然界天敌也恰恰来自昆虫界。 在美国东部生活着一种被称为白瓶子草杀手的夜蛾科飞蛾Exrya semicrocea, 这种飞蛾非但不惧怕白瓶子草的捕虫陷阱,还演化出了一系列依赖于白瓶子草的独特生活史。成年飞蛾足部有着特殊的结构,使得它可以在捕虫瓶的内壁自由活动而不用担心失足坠落瓶底,它白天蛰伏于瓶内,接近傍晚时会移动至瓶口附近采食瓶子草分泌的蜜汁。 而且不同于瓶子草和蟹蛛的共生互惠,这种飞蛾对白瓶子草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它们会将卵产在白瓶子草的捕虫瓶内,而孵化出来的幼虫就直接以捕虫瓶为食了。一般一只幼虫会占据一个捕虫瓶,它们会从内部开始啃食,等到翌年羽化成成虫时,这个捕虫瓶也早已被啃的千疮百孔,没有了生命迹象。然而这种飞蛾现在的境遇并不如意,科学家们发现其种群正在迅速衰退,甚至已经从很多地方绝迹,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它赖以生存的白瓶子草种群正在迅速消失。 ![]() ![]() 在白瓶子草内交配的飞蛾Exrya semicrocea 和电镜下的足部结构。图片:Jessica Stephens 前面提到过,白瓶子草的颜值在瓶子草界是数一数二的,上世纪初创作的一些北美植物手册绘本中我们就能看到在当时植物插画家画笔下美丽的白瓶子草,还有艺术家会以白瓶子草为原型绘制明信片。白瓶子草却因为具备了媲美鲜花的外貌而招来了杀身之祸。 人们开始从野外大量采集白瓶子草的捕虫瓶,将它们插在花瓶中或者制作成干花用来点缀家居;它还悄然成为了婚庆市场上的宠儿,有人另辟蹊径用它来制作新娘的手捧花,结果大受好评。而与鲜花市场上的风头正劲相对应的则是野外白瓶子草数量的断崖式下跌。 ![]() 白瓶子草被用来制作婚礼上新娘的手捧花。图片:Pennock floral 如今白瓶子草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易危级别(Vulnerable),野外种群的境况不容乐观。好在人们也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包括设立针对白瓶子草的湿地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盗挖和采集,现在人们也开始着手大规模培养种植以白瓶子草为母本的园艺品种,用它们来代替对野外资源的无尽索取。 ![]() 花季野外成片的白瓶子草。图片:葛致远 曾经有幸去到过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南部的白瓶子草湿地保护区,见过野外一望无际的白瓶子草盛开的壮观景象,但每每想到这是它们为数不多的完整栖息地时,不禁黯然神伤,真心希望未来人们依然可以在野外见到这美丽而神奇的捕虫精灵。 本文是物种日历特约稿件,来自物种日历作者@葛致远。 捕虫植物了不得 ![]() |
|
来自: transpacificm >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