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熬夜的人总有肠病?nature新研究:光线和大脑调节肠道免疫细胞数量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25

导读

9月18日,Fernandes团队在SEI2019学会上发表的吸睛成果终登《nature》,他们发现:

小鼠肠道中一组免疫细胞(ILC3s)的功能,可直接由大脑控制,并影响肠内稳态、肠道防御和脂质代谢。

值得注意的是,光线明暗周期、进食节律和微生物信号都在不同程度上调节了ILC3s的时钟,但其中——光信号才是ILC3s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项研究在免疫和神经系统之间建立了一项全新的联系,它被同行高度评价为“literally shed some light into something(用一丝光亮拨开了迷雾)”。

研究名称:Light-entrained and brain-tuned circadian circuits regulate ILC3 and gut homeostasis

期刊:Nature

发表时间:2019年9月18日

IF:43.07

DOI:10.1038/s41586-019-1579-3

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植物、细菌体内,都存在一个生物“钟”,这只钟表让机体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起来嗨,都需要调动全身系统的力量,确保大家都在“干同一件事”。

昼夜节律跟光线、进食、睡眠、激素分泌、血压、体温都紧密相关。当昼夜节律被打乱,会引发代谢问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

  • “熬夜胖”——2017年《Science》刊文称,打破小鼠昼夜节律,将极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相对丰度,导致它们增加膳食脂肪酸的摄取、存储脂肪;

  • “倒时差的痛苦”——2014年的《Cell》,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发现,强制被倒时差的小鼠,出现超重、脂肪量增加、葡萄糖耐量降低的现象;在人类中,出现Firmicutes菌的显著增加,它同样与肥胖和代谢病有关;

  • “出国旅游易患肠病”——快速地跨越不同的时区,可引起睡眠困难、警觉性降低、全身不适和胃肠道症状。这种症状是临床普遍观察,影响着全球数百万旅行者。

为什么熬夜的人总有肠病?nature新研究:光线和大脑调节肠道免疫细胞数量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依赖于局部和系统的信号来协调哺乳动物的生理活动,并由分子钟进行基因编码,使生物体能够预测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是2017年的诺奖级发现。由周期(perio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夜间积聚、白天降解,而这一周期恰好为24小时。

科学家们对此相当感兴趣,许多研究尝试找出大脑生物钟(对日光周期的反应)与昼夜节律间的机制联系。

9月18日,葡萄牙里斯本Champalimaud研究所的Henrique Veiga-Fernandes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发现:通过光线和大脑调节的昼夜节律回路,可影响小鼠肠道ILC3s的数量,进而影响肠内稳态、肠道防御和脂质代谢。

这项研究确定的关键主人公“第3组先天淋巴细胞(ILC3)”,是炎症、感染、微生物群组成和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ILC3s和神经元细胞在不同的粘膜位置相互作用,指导粘膜防御。

为什么熬夜的人总有肠病?nature新研究:光线和大脑调节肠道免疫细胞数量

Henrique Veiga-Fernandes,图源:diplomatie

事实上,人类不光有一只“大钟”,我们体内几乎所有细胞中都还存在“小钟”——俗称“时钟基因”,它每天通知细胞起来工作,并预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吃饭/睡觉等等)。

这些细胞钟虽然自主工作,但仍然需要指挥官的协调,比如获得它们自己不能接收的光线信息。“关于日光的信息,是由大脑中的时钟直接接收的,它的工作就是同步这些所有的小时钟”,Fernandes说。

研究小组是通过在小鼠中干扰昼夜节律的激活剂“Arntl”来进行实验的。

他们在一种小鼠的所有造血细胞中删除了Arntl,把它们放进一种实验室橱柜中,并交替执行12小时明暗循环——在12小时光照期,橱柜通风、透光,在接下来的12小时则保持恒定的黑暗。实验期间它们可以随意地获得食物和水。

他们发现,ILC3s特别容易受到时钟基因的干扰。

与对照野生小鼠组相比,昼夜节律的损害,可导致肠道ILC3s稳态紊乱(导致它们无法定位到肠道)、上皮反应性受损、微生物群失调、肠道感染易感性增加、脂质堆积增加。

然而,光照、微生物刺激、进食方式都能影响ILC3s,究竟是什么造成了ILC3s的这种显著变化呢?

研究小组分别利用不同的小鼠模型,测试抗生素消除微生物、使用不同的喂养方案,发现这两者虽然对ILC3节律有影响,但振荡幅度很小。

他们接着测试了明暗周期,进一步发现,光线才是肠道ILC3振荡的主要调节因子:

为什么熬夜的人总有肠病?nature新研究:光线和大脑调节肠道免疫细胞数量

与微生物群和喂养方案相比,明暗周期完全颠倒了ILC3的顶相振荡(c)

由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是光信号的主要集成器,这说明,大脑信号可能调节ILC3。

为了证实这个假设,团队切除了小鼠的SCN。他们发现,和接受了假手术(上图sham组)的小鼠相比,SCN切除小鼠完全丧失了Per1Venus和其他基因的中的昼夜节律性。

同时,SCN切除小鼠还进一步表现出上皮反应基因的改变和微生物群落的紊乱,特别是Proteobacteria 和 Bacteroidetes菌(上图i、j)。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

  • 光线和大脑信号调节肠道ILC3,控制微生物群落,脂质代谢和身体组成;

  • ILC3表现出基因编码的、细胞自主的、受光信号诱导的昼夜振荡。虽然微生物群和进食方式可小幅、局部诱导ILC3的振荡,但明暗循环是ILC3昼夜节律的主要诱因;

  • 肠道ILC3s的昼夜节律回路,塑造了肠道健康、新陈代谢和机体内稳态。

据Fernandes的说法,这些数据结果非常令人兴奋,因为它们阐明了为什么夜间活动的人总有肠病

“这种机制是进化适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Fernandes说,“在一天的活动期,比如进食的时候,大脑的生物钟会降低ILC3s的活性,以促进脂质代谢。但进食可能导致肠道受损,于是大脑的生物钟会指示ILC3s回到肠道,对抗感染、促进上皮细胞再生”。

但是,在没有大脑昼夜节律输入的情况下,ILC3s的“导航”就坏了,导致它们无法定位于肠道,执行各项任务。

这项研究在免疫-神经轴之间建立了一项全新的联系。对普通人来说,不要熬夜、睡觉关灯又新增一个维度的证据。

说句题外话,虽是小鼠实验,但不久前JAMA子刊也报道一项4万多人类的随访结果:

为什么熬夜的人总有肠病?nature新研究:光线和大脑调节肠道免疫细胞数量

与不开灯、使用小夜灯相比,喜欢在房间开着电视,或者开灯睡觉的女性更易变胖——她们增重5公斤(或以上)的可能性上升了17%。

科学家猜测,在光源中睡觉时,人类古老的本能将抑制褪黑素、扰乱昼夜节律。开灯睡觉会变胖,确实是真的。

封面图源Earth.com

【研究速递

参考资料

[1]Christoph et al., Transkingdom Control of Microbiota Diurnal Oscillations Promotes Metabolic Homeostasis. Cell, October 16, 2014; DOI: 10.1016/j.cell.2014.09.048

[2]Champalimaud Center for the Unknown:HOW SLEEPLESS NIGHTS COMPROMISE THE HEALTH OF YOUR GUT

[3]BMJ临床实践:时差和睡眠时相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