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我是乌糖先生 2019-09-25

“90”后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前天匆匆忙忙的写,又匆匆忙忙的发,有一些错别字,今天修改了重新发。

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生日。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明星的点滴八卦都可以成为热搜头条。

“”的蔡徐坤打个喷嚏的微博就有上亿转发,而鹿晗们恋情公布、范冰冰景甜们分手宣言、林志玲们结婚都可以让微博瘫痪。

回顾我们的四周,看大家的朋友圈,关注的都是娱乐明星们的性伴侣是否换了,又换了谁。这几天大家又在关心的女朋友,铺天盖地都是以为的言情片,被他所谓的女朋友拍成了纪录片,而各位吃瓜群众又希望能够爆出的爱情动作片。

在一个个明星作为热点被大家追捧的时候,都伴随着一个个被忽视的真相:

林志玲结婚的当天,华为拿到了国家颁发的5G牌照;景甜宣布分手的那天,袁隆平研发了海水稻种植。

在最新的新闻联播中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说,自己和团队正攻关的超级稻长势很好,可能在今年10月突破亩产1200公斤大关。

在我记忆深刻的童年,还有饿肚子的印记。那时候家里四口人,总计不到一亩地,每年种稻谷收获不到600斤。小时候和邻居哥哥在说未来梦想的时候,我总想,要是世界上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再也不饿肚子也不怕冷,那得多好。这不是孩童的异想天开,而是对饥寒深深的害怕。

到90年代,每年的春耕时候,村上的广播都会叫大家带上家谷种去镇上换杂交水稻。夏天收割稻谷的时候,一亩算下来得有1200斤的收成了。

到了读书,才在书上看到了,这个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人。那时候的中国农民流传这么一句话“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推广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养活了更多人口。当时西方世界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它不仅解决了占据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吃饭问题,还将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70年代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他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他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奇迹的诞生,源于袁隆平小时候的梦想。

郊游时候野外鲜花草坪蜜桃葡萄的吸引,让才6岁的袁隆平就有了长大后要去学农的梦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这一待就是19个春秋。

在这里,他将自己的精力大量倾注在稻田里。这个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却像一个老农民一样,对田地有着赤子之心。不怕脏不怕苦,弯腰赤脚下地,刮风下雨未能阻挡他的热情。被当地农民亲切的称呼为”袁痴子“。

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还需要一个织梦者不断对自己梦想的不断追求的坚韧。

袁隆平经常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禾下乘凉梦”是我真正做过的梦,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走过去,坐在稻穗下乘凉。

如果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袁隆平的一生,那只能是辛苦。

对于农村出生的我来说,都知道下田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而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更是相当辛苦。但是袁隆平愣是真把种田研究杂交水稻这个事情干了一辈子,而且以80岁高龄还奋斗在田间第一线。

他刚做完手眼睛手术就去观察水稻;肺部感染稍有好转又到田里去了。他甚至可以顶着炎日下田里查看实验,中暑犹如家常便饭。总之,袁隆平错过了许多田野外的瞬间:母亲的弥留之际、儿子的成长、与妻子的缠绵悱恻。

上世纪70年代他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时,他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整个盛年时期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前不久未来科学大会,袁老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只能通过视频发表感言。他说,我还有两个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除了向这位老人致敬,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青春最好的年纪,努力奋斗,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乃至世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这是网友对近乎疯狂的追星现象一针见血地总结,一句辛辣无奈的讽刺。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是你我的悲哀,更是深处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哀。

当代青少年对明星的八卦乐此不疲,却对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的科学家们一概不知。网上就广泛流传着袁隆平的一张表情包:我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的太饱了。

“90”后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重视未来才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乐此不彼不是坏事,坏的是认错了对象。

还好新一年的学年开始了。大伙惊喜地发现,鲁迅没走,袁隆平、屠呦呦来了!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名字分别为《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反映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领略五千年以来的文化瑰宝,一种则是向中国科技工作者致敬,那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呕心沥血献身事业的科研人员。

“入选(教材)的事情得到了我的授权。”袁隆平对于入选上教材一事表示,“很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书本知识很重要。我是搞水稻研究的,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袁隆平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叮嘱孩子们和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一定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

这成了袁隆平一生的信条,赢了饥荒,赢了争议,赢了天赢了地,也赢了如梭的光阴。孔子说,君子有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美国经济学家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样发问:“谁来养活中国?”如今,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研团队用实力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回答。

今天,是袁老的生日,他说自己由“80后”成了“90后”,让我们一起祝袁老生日快乐。更希望袁老能够健康升级“00后”。

时光不老,我们不见不散!

最后让我们再次致敬那些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国之脊梁!

作者: 乌 糖 先 生 (公众号同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