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白石画人 真性情也

 明日大雪飘 2019-09-25

当年,曾有齐白石门人为他画了一幅小像,在旁观看的朋友认为画得不像,齐白石不忍让学生难堪,在画上题诗一首:“身如朽木口加缄,两字尘情一笔删。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大意是说,画得虽不像他,于他也算幸事一桩,因为无人识得,正可以免去每日应酬,落个自在安闲。从中不难感知白石老人超然的人生态度,以及淡于名利,坚守艺术“寂寞之道”的本心。

相对而言,白石老人的花鸟画名气更大些,但从艺术水准与品味上讲,其人物画别有情趣。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人物画特展”,以精彩的齐白石原作、详实的文献资料和难得一见的手稿,还原齐白石大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为观者了解齐白石早、中、晚期人物画的变迁,提供了一次难得机会。

1
    
        
木匠出身的“齐美人”

《齐白石自述》载曰,他25岁拜湘潭民间画师萧芗陔和文少可为师,学习画人像。当时,每画一幅像,可得银二两。这对于贫苦农民出身、靠做雕花木工活为生的齐白石,算是很好的一笔收入了。展品中有一件借自湖南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的擦炭水墨画,上有齐白石为父亲齐以德所绘的写真像,画得跟照片一模一样。这就是他那时候的看家本领之一。因为当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需求量大。而且,“美人图”在当时颇为流行。齐白石不得不依照清代晚期诸名家的“美女”示范图,反复认真临习,终于在乡里荣获“齐美人”的称号,索画者不断。

《西施浣纱图》 约1893年

此次专门借展的两幅《西施浣纱图》可见一斑。首都博物馆藏的这一件,约作于1893年,30岁出头的齐白石以传统中国画的“高古游丝描”绘出一个标准的西施形象,人物婉约动人,线条细致流畅。另一幅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同类作品,粗看区别不大,细看差别很大——人物的线描改为“钉头鼠尾描”,衣褶有丰富的顿挫变化。将两幅比较,前者用线均匀,人物的静态感强,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后者用线洒脱,动态十足,有农家女子的质朴亲和。可以看出,齐白石在既定的绘画式样完成买主指定的题材时,还能巧布心思。

纵观他一生,真正令他心驰神往的题材恰恰来自童年的记忆。辽宁博物馆藏《天真》立轴作品,系白石老人80岁时所作,画面构图极为简单——五个孩童围成一圈放风筝,一架墨线勾出的风筝高高飘扬在上,一根长长的、细如蛛丝的墨线,若断若续,在微风的清拂下直上云天。80岁老人,还能做到眼亮手稳,真是功夫了得。更为珍贵的是,展品一侧还附有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墨线草稿,可见老画家用心缜密,绝不画仓促之作。

2
 
“不辞万幅雷同”

《老当益壮》

作画最忌雷同,齐白石却反其道而行之。最典型的,当属他晚年尤为偏好的题材“老当益壮”。此类画作仅在北京画院就藏有八幅之多,本次展览特意悉数展出。有心的观者不妨细细比对,从相似的画面之中找不同,思量白石老人缘何不厌其烦以此作画。答案也许藏在他的身世之中。出生于1864年的齐白石,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至1911年辛亥革命,此后从多年的军阀混战中劫后余生,再度过多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才迎来了真正的和平。他或许认定自己正是中国20世纪艺术家中“老当益壮”的代表。想想自己已至耄耋之年,还有机会凭本事吃饭,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故借此题材反复抒发心境。是以画中一位胡须皆白的老翁身着长袍,左手持杖,高高举起,右手背在身后,侧脸瞟向画外,神气十足。

其实,白石老人作画既讲“删尽雷同法”,又说“不辞万幅雷同”,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其玄妙之处,正在于若要不“雷同”,就得先“万幅雷同”,只有不断创作,才能常作常新。不得不说,老人此类题材虽雷同,笔墨却大不同,只要是真情实意,气息饱满,同样都展现精彩。北京画院在第三层的展厅中集中说明这一道理,并将这一部分展品命名为“幸能笔墨不相同”,让观者在相对重复的人物画作中,探究老画家笔墨变化的精微妙处。

3
  
风趣之中不失社会性

齐白石的人物画,其高人之处还在于以小见大,在风趣之中具有深刻的寓意与社会性。

《钟馗搔背图》 1926年

他反复画《钟馗搔背图》即是一例。民间传说钟馗抓鬼,齐白石幽默了一把,让钟馗喝令小鬼为他挠痒。谁知认真努力的小鬼却没能挠到准确的地方,气得钟馗胡须上扬,帽翅竖起。齐白石运用艺术的夸张,将一个民间故事生动地演绎出来,让男女老少,观后都能会心一笑。不过,其良苦用意更在题识之中:“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一语点出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后产生的问题,这正是所有时代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画家的真知灼见可窥一斑。

对于一位历经旧社会磨难的画家来说,抚今追昔,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一齐融入画中。本次展览另一难得之处在于展出了一大批齐白石人物画稿。这是他生前立下遗嘱捐赠给国家的艺术追求记录。这些“自家造稿”所用纸张极为粗简,过惯了穷日子的白石老人总是爱惜收存起各种物品的包装纸,压平叠好,置于案头,打草稿时用。稿子上大都留下了他反复涂抹修改的痕迹,同时伴有批注小字,提示自己创作时最须小心之处。这些真正记录一个艺术家创作思考过程的草稿,成为后人了解齐白石创作的第一手资料。齐白石常常在作品上题写“一挥而就”四字,看似放笔纵横的大写意画,其实在背后浓缩了漫长而艰辛的思索与权衡过程。

按齐白石自述,他画画始于同治九年,八岁的他用薄竹纸摹拓了一幅雷公像,从此对画画感受到了“莫大的乐趣”。从早年为了生存而苦练写真像的功夫,到晚年终于将大写意画的精髓“似与不似之间”注入到作品之中,齐白石这位20世纪中国艺术巨匠,为每一位中国人讲述了一堂最朴素、最好懂的人生哲学。

馆长为观者留作业

身为中国画的集大成者,齐白石为世人更熟知的是其花鸟画,无论是形同标签的“画虾”,还是屡屡在拍场创下天价的画作,均属此列,他也因此更多被看作花鸟画家。其实,白石老人所涉猎人物题材甚为广泛,包括仕女、儿童、自写像、历史与传说人物、古人诗意图等。

为了便于观者走近这一相对生疏的门类,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特意为参观者布置了思考题,诸如:齐白石早先是个木匠,他刀具下的人物与笔端的人物有何关联?齐白石讲“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缘何却画笔不辍?在他“衰年变法”前后,人物画变化怎样?

据了解,北京画院美术馆还专门设计了一套“齐白石人物”的趣味表情包同期上架,以生动有趣的表情包再现白石老人笔下人物神情,公众可免费下载使用。

展览时间:至10月16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1至4层展厅

END

本文刊发于9月25日北京日报鉴赏版

新媒体编辑   陈涛


北京日报副刊

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