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理译丛【No.17】| 《大屠杀:巴黎公社生与死》

 老王abcd 2019-09-25

雅理说

《大屠杀:巴黎公社生与死》出版于2017年1月,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系的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梅里曼教授。可能很多中国读者都从网上风行的耶鲁公开课系列中见识过他的风采,他在其中有一门欧洲史的课程,他的上下卷欧洲现代史著作,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教科书。本书的译者是一直同雅理译丛保持合作且对我们始终信任的刘怀昭老师,她译完此书后,也写作一篇特别精彩的译者序。

“巴黎公社”,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过程中,我们才非常惊讶的发现,似乎中文世界还没有一部专题讨论巴黎公社历史的著作,无论是中国学者的写作,还是翻译。这大概同法国大革命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过来证明了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和价值。

《大屠杀:巴黎公社生与死》

[美] 约翰·梅里曼 著  

刘怀昭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1

本书内容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能忘记,那一定是对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向往。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受灾难性失败之后,饥寒交迫而又对政治感到幻灭的巴黎人民拿起武器,以争取社会公正的名义奋起反抗他们的政府。1871年春,自称公社社员的人们宣布他们自由了。在光荣的八个星期里,巴黎公社孕育出19世纪的一些最伟大的梦想——公社以极为开明进步的形象亮相,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包括对妇女联盟的认可、呼吁小学义务教育、为女孩办学等等。然而,他们的乌托邦在那一年的5月22日走到了混乱而血腥的尽头,十三万凡尔赛政府军自没有设防的西城墙涌入,在巴黎的火海中对公社社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处决。

在《大屠杀》一书中,历史学家约翰·梅里曼记述了那永远改变了欧洲政治面貌的64天。他向我们介绍了一连串难以比拟的人物——从“死鱼眼”拿破仑三世到将“肥大身躯”塞进衣柜以躲避追捕的画家库尔贝,从每烧一栋房子便可获得十法郎的女纵火犯到藏在屠夫的冻肉块里逃离巴黎却被士兵一刀刺死的无辜者,书中形形色色的生死故事,带给我们对自由生命无止境的感叹。

2

关于作者

作者: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查尔斯·西摩讲席教授、欧洲现代史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权威学者。著述甚丰,其中包括奠定其学术地位并已成为美国高校通行教材的《现代欧洲史》(先后有1996、2004、2009年三版),最新著述包括《警察故事:建构法国国家1815—1851》、《炸药俱乐部:世纪末巴黎的一场爆炸如何点燃现代恐怖时代》。梅里曼还在耶鲁大学成功开设了两门广为人知的公开课程,分别是“1871年以来的法国”和“欧洲文明史:1648-1945”,曾于2000年获得耶鲁大学教学奖。

3

关于译者

译者:刘怀昭,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硕士,台湾第二十七届梁实秋文学奖翻译奖得主,曾任职北京三联《生活周刊》及香港《明报》(纽约)等媒体的编辑、专栏撰稿人。其中译作《起火的世界》、《兴邦之难:改变美国的那场大火》先后收入田雷主编的“雅理译丛”,已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4

名家推荐

《大屠杀》摄人心魄,读来令人动容。约翰·梅里曼娓娓道来而又不露声色,对细节把握自如——包括很多在此之前从未公之于众的新故事——为这一代推出了有关公社的最佳大众历史读物。

——斯蒂文·英格朗(Steven Englund),《拿破仑:政治的一生》一书作者

解放之梦,镇压之魇——巴黎公社是19世纪欧洲政治想像的一个焦点。希望与恐惧,激情与仇恨,社会与政治斗争, 约翰·梅里曼的新著再现了一个著名的革命政权并导致它走向惨烈的毁灭的这一切。

——乔纳森·斯伯尔伯(Jonathan Sperber),《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的一生》一书作者

故事描述了炽热而闪光的思想、令人瞠目的暴力以及非凡的人民。在《大屠杀》一书中,约翰·梅里曼将他对法国精深的了解与他擅长的叙事结合起来,为我们勾勒出那改变了巴黎并预示了我们当今时代巨变的64天。从开罗到基辅,读着每天的热点标题,顿感这本书的出现再及时不过,也写得再好不过。

——玛雅·嘉参奥夫(Maya Jasanoff),《解放的流亡:美国效忠派在革命世界》的作者

严谨、生动,该书再现了理想主义、恐怖,更再现了巴黎公社的人民。《大屠杀》填补了一项空白,并将引起人们对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的关注。

——伊丽莎白·科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天鹅贼》及《历史学家》的作者

约翰·梅里曼以其一贯的活力、简洁的文字和渊博的法国历史知识阐述了巴黎公社的历史。重要的是,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梅里曼对普通巴黎民众的同情贯穿了他的叙事,他以一种打动人心的风格呈现了1871年那场降临在人们身上的悲剧。

——大卫·A.贝尔(David A. Bell),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不忍释卷。一位大师级历史学家笔下的一场为现代欧洲定型的内战,捕捉住了其间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性,英雄主义与血腥。

——彼得·麦克菲(Peter McPhee),《罗伯斯庇尔:革命的一生》一书的作者

5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具体内容)

《大屠杀

如果你去巴黎公社墙,别忘了头上戴朵花

前 言

第一章战争以及帝国的崩溃

第二章公社的诞生

第三章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第四章公社对决十字架

第五章向公社掉转枪口

第六章血腥的一周开始了

第七章大主教赴死

第八章军事法庭在行动

第九章大屠杀

第十章凡尔赛之囚

第十一章不曾忘记

致 谢

注 释

索 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编辑 | 二二不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