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分 | 一年最美时。

 藏经阁480 2019-09-25

東方。生活。美學。

最美微雜誌

秋分将至,暑气已消,天气渐寒。
田间银棉金稻,枝头丹若朱果。
桂子飘香,蟹肥菊黄,
金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秋凉。
此时节,忽有凉风至,秋高气爽,
霜露秋风催枫叶丹、银杏黄。
最适携亲朋、邀挚友,登高望远,
信步秋水畔。
待到暮色晚,共聚幽庭小院,
陈瓜果,赏秋月,
剥颗石榴细品秋意浓。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有曰:
“秋分者,阴阳相伴,昼夜均而寒暑平。”
故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一指日夜时间均等,
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
二是指气候有热转凉,

此时节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直射赤道,昼夜等分。

俗话说: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后,阴气愈来愈厚重,昼夜温差渐大,
降温迅速,天气寒凉,
南方气候自这一日起,
真正进入秋季。

今年秋分时间2019年9月23日
己亥年(猪年)八月廿五 星期一


 秋分 · 三候 

秋分有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初候,雷始收声
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而万物随入也。春分“雷乃发声”,预示万物开始复苏,到了秋分,震天的雷声藏入地下,万物随之萧条。
二候,蛰虫坏(坯)户
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蛰虫在感到寒意后,开始建造自己避寒的小家,以备严冬的到来。
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秋分之后,
昼夜温差渐增,南北温差亦如是。
故而南北景观各不相同。
此时节,西北边疆已是漫天白絮,
巍巍高山,皆披皑皑白雪,
银装素裹,好不壮美。
诗中胡天八月雪,少时不解,
今得以一见,方知山河辽阔,惊叹。

东北地区已是深秋,
叶流丹,白鹤南迁,云时浓时淡,
人们三五成群,或登高山,看层林尽染,
或步于开阔平原,赏云卷云舒。
此时南方始入秋,
暑气消,天已凉,农人三秋忙。
不同于北国秋的干燥,
南方秋风习习,秋雨连绵。
偶有晴日,
田间地头,
随处可见农人抢晴收晒的身影,
忙碌却又充实。

 秋分 · 风俗 

秋分日,秋浓,夜浓,
白雾生,露凝霜,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天寒,温降,秋凉。
民间竖鸡蛋,吃秋菜,
筵席品肥蟹,小庭秋菊幽香。
白昼提线放纸鸢,
长夜赏玉蟾宫中白兔捣药忙。

入秋,
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
附向收敛、闭藏。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
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分 · 传说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来源:月印池文化及网络  微信:yycWenhu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