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正态度,跟各位聊聊主旋律。 我记忆中学校组织看的第一部主旋律,是《开国大典》,讲新中国建立那一年发生的历史大事; 而最后一部有印象组织观看的主旋律,是《生死抉择》,关于反腐倡廉。 这两部电影放在当年,都是所谓的票房爆款。 记得大人们都很喜欢,说这是好看又走心的主旋律。但小孩子哪知道那么多历史,又哪里会关心什么贪污受贿,两部的片长又都超过160分钟,看的时候,只觉如坐针毡。 不过,这正是我今天想说的: 错误的时间,的确会让我们错过好电影; 以及,有些主旋律电影,也的确被低估了。 这两天,因为70周年国庆阅兵彩排的刷屏,又一时兴起,把《开国大典》翻出来重看。 必须说,看的时候我就决定了,一定要好好写写这部30年前的主旋律电影。 以下请忽略电影频道的水印 因为与其说它被大大地低估了,不如说: 它被我们大大地遗忘了。 1遗忘的最明显标志是: 作为当年建国四十周年的献礼片——也就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我不知道原来《开国大典》当年的公映,远非我们认知中,主旋律创作的那种一路绿灯。 首先,拍摄时,电影的经费远远不足。 以当时的规格,《开国大典》绝对是标准意义上的大制作。 1988年11月11日,影片在中南海颐年堂实景开机,第一场戏是拍毛泽东与毛岸英谈话的重头戏。 而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最后的高潮戏“开国大典”拉开序幕,影片转战全国12个省市,动用了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有台词的演员超过130人。 因为规模是空前的,资金短缺也就不奇怪了。 时间紧迫,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的解决办法是:将历史纪录片的镜头剪接进影片。 比如渡江战役,就是纪录片与实拍共同呈现的。 这样的被动创作虽是迫于无奈,却也带来了电影语言上的某种创新。 纪实感的加入,使得《开国大典》更显厚重。因为真实,表现力和感染力上也有了提升。 接着,拍摄结束,上映前,有关方面对影片的一些内容有不同意见。 比如刚才提到的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对谈戏。 毛泽东引用黄炎培的话,说中国的历朝历代都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毛岸英问:爸爸,那你找到解决办法没有? 毛泽东点了一根烟,一字一顿地说:“找到了,这就是‘民主’二字,人人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当时,有关方面建议将最后这句话删除,经过博弈,影片在这里加入了一段旁白声,盖过了说话的声音,算是折中的选择。 还有的则经过讨论后得以保留,比如影片中出现了两次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的段落。 有关方面认为这样的画面,会令人联想起李莲英伺候太后老佛爷,观感上不舒服。 但导演回应,这里取材自毛泽东警卫员李银桥的回忆录,而非艺术上的杜撰。 最终,这些段落得以保留。 而这其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对蒋介石形象的塑造。 简单说,《开国大典》改变了过去主旋律电影中,国民党和蒋介石漫画式、脸谱化的反派形象,“把蒋介石从鬼蜮请回了人间”。 但给到影片的修改意见,还是表达了对这个改变的不认可: 影片立场有问题,以家族争斗代替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编导者对蒋介石有感情,让观众恨不起蒋介石。 不过,转机随后到来。 在影片上映前两周左右,影片终于得到了时任领导的通过,认可了导演对历史人物去脸谱化的创作思路。 最终,在9月21日,为建国四十周年献礼的《开国大典》得以顺利公映。 2应该说,去脸谱化,正是《开国大典》的创作核心,也是如今回看,影片最值得称道的一点。 这里,不仅仅是指对蒋介石的塑造,也包括最核心的那个人物:毛泽东。 这两个人物,是整部《开国大典》的灵魂所在。 从一开场的亮相,导演就为他们立下了人物基调: 蒋沉郁、威严,同时愁云暗淡; 毛开朗、自信,每个身体语言都写着四个字,运筹帷幄。 ![]() 这当然不新鲜,因为这就是彼时1949年人物的真实状态。 但《开国大典》,第一次让高高在上的毛和蒋,有了脚踏实地的烟火气。 先说毛主席。 在西柏坡的办公室里,警卫员要给他点烟,划了几次火柴都划不着。 毛泽东接过来,在自己鞋底一划,着了。点了烟,他冲警卫员一笑。 ![]() 这段没有台词,就是几个动作,毛主席的个性,他和警卫员的相处,便跃然银幕。 在展现毛主席的亲和力上,还有下面的细节: 苏联特使米高扬来到西柏坡,表示只听过毛润之,不认识毛泽东。 对此,如何给外国人解释中国人的名字传统,毛的回答中透着十足的风趣幽默。 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人物魅力一下子就出来了。 ![]() ![]() 还有一个细节,即毛泽东“偷跑”到北京城中“微服私访”,吃北京小吃。 这样一个举动本身,就足以颠覆过往对伟人形象的塑造。 加上身上没带钱、无法结账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窘境”,当它发生在毛主席身上时,这样的反差感对人物形象的丰满与加成,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细节,上周公映的新片《决胜时刻》也有呈现,感兴趣的,大可以去对比对比。 ![]() ![]() 类似这样将伟人还原为人的创作细节,《开国大典》中还有很多。 比如毛主席被周总理没收的一包烟,比如渡江战役胜利的电报传来时,毛主席却在安然补觉。 所有细节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毛泽东。 ![]() ![]() 作为正面人物,这样去脸谱化的改动不太会遇到多少阻力——尤其在当时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下。 但反面人物蒋介石,这个创作上的阻力,就要另当别论了。 如今回看,《开国大典》的确塑造了我最满意的一版蒋介石。 甚至可以说,影片大多数华彩段落,都在这个人物身上。 首先,他是个完美的政客。 张治中要去北平和谈,临行前来溪口请示。当着众人,蒋介石先是不说话,然后对张治中说,我们出去走走。 独处时,蒋表态同意八项主张,支持和谈,张治中立刻追问,这支持能否公诸报端? 蒋继续不动声色:你斟酌吧。 ![]() ![]() 一句“你斟酌吧”,不仅呈现了蒋的老谋深算,更是对中国式上下级“看破不说破”的点睛呈现。 最被大家称颂的一个细节,则是蒋介石前往江阴前线视察,几位一线战将却在打麻将。 总裁出现,四个军官傻了眼,直愣愣地站在那等着被处罚。 没想到,蒋介石却悠悠地坐下,示意他来陪大家接着玩。 几把下来,他把赢的钱放在军帽里,拿给李襄南,说: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 ![]() ![]() 这样的处理,堪称是人物塑造上的神来之笔。 这一刻,蒋介石的形象得以双重构建: 一方面,是他如何利用权术和人格魅力,让下属肝脑涂地卖命;另一方面,结合当时的局势,你又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实在透着几分崩溃前的绝望。 一场戏,立人物。 这样的叙事效率,不服不行。 而对蒋介石这种绝望感的塑造,《开国大典》是用了颇多笔墨的。 半夜睡梦中,看到墙上有一只大蜘蛛; 对蒋经国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是自己选择了这条艰难之路; 在天童寺抽到一个下下签,蒋经国说不信则无,他则回说,不要乱讲,这里的签还是很灵的。 ![]() ![]() ![]() 于是同样的,所有细节汇在一起,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蒋介石。 事实上,《开国大典》对毛蒋的塑造,远比我上面提到的,要丰满得多。 比如对家人。 毛泽东对毛岸英的期许和教育,十足清醒,站在他的立场,却也十足令人钦佩。 ![]() 蒋介石面对孙子蒋孝文“爷爷真好”的童言,面露沉色地说:爷爷要是好,怎么会把你带到这里(台湾)。 ![]() 再比如个人的原则与担当。 毛泽东接见自己的韶山亲人,面对亲戚希望能留在北京留在他身边的要求,毛泽东拒绝了。 同时也有理有据地解释,为什么会给国民党败将官职,因为他们或投降或起义,对人民群众是有功的。 ![]() 蒋介石这边。 败退台湾后,面对诸位将领,他也说出“我把四万万人吃饭的包袱甩给了毛泽东”,这样有担当的“领袖语录”。 ![]() 应该说,到这,一个同样对中国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蒋介石,这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 而如果这已经让你惊讶,那么《开国大典》真正的大招我还没放出来。 在电影中,让一个“反派”更丰满,其实不难; 让“正面人物”变得立体,才是那个难题。 下面这样的细节,就让毛泽东的形象变得立体。 ![]() 甚至,国民党元老程潜望着其背影的这个眼神,更是耐人寻味。 再多的,我就不说了。 各位看过片后,大可自行去品味和解读。 ![]() ![]() 3以上,是主旋律的《开国大典》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 同时还要看到的是,它还为我们展示了: 如何拍好史诗。 单说《开国大典》承载的内容,它首先全景式地概括了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发生的诸多重大政治和军事事件。 如三大战役的胜利,苏联特使米高扬秘访西柏坡,北平和谈,蒋介石退隐溪口,李宗仁支撑南京政府残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我军入城前的整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出逃大陆,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对未来的思考,开国大典等等。 这样的事件密度和人物密度,没有一条主线负责牵引,最后一定沦为PPT式的存在。 所以,导演的选择是:双雄叙事。 ![]() 集中笔墨在毛蒋身上,用两个核心人物,串联起这一年当中的所有事件。 通过人物的升华,来达到历史事件的同步升华。 这里的升华,除了刚才提到的文本上的升华,在影像语言上,《开国大典》也有几处让我印象深刻。 随便举两个例子。 这里,用毛泽东和女儿的对话,配合行军的全景画面,来表现由西柏坡进驻北平的这一历史事件。 ![]() 结尾的开国大典前,诸位领导人登上天安门的段落。 这里的光线用了逆光,从毛泽东的视角,营造出一种感慨万千的沧桑感。 而接下来,导演用了足足40秒,来完整展现大家走上台阶的全过程。 这样的处理,就是在主动给观众制造沉浸其中的时间,随着一步步向上,你在脑中也会回想:过去这一路走来,有多辛苦,有多不易。 ![]() 这一切,都让影片避免成为,脱离历史精神、而一味就事说事、停留在历史表象堆砌的假史诗。 事实上,如果你认真看过近十年的几部主旋律史诗,对比之后就会发现: 《开国大典》是将史诗的“点线面”结合地最好的那个——人是点,事件是线,大历史则是最终的面; 而很多所谓主旋律大片,也不过是“有点、无线、更无面”的初级史诗层面。 或者说白了,就是假史诗。 当然,《开国大典》作为主旋律史诗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有着旁白过多、且主旋律味道过重,大场面力度不够等问题。 但当我看到片尾第一次天安门广场阅兵的真实画面,那些问题,就都不重要了。 ![]() ![]() ![]() 当年是如此的简陋,甚至可以用寒酸来形容——由于整个华北军区只拼凑出9架美制P-51式战斗机,指挥所不得不要求它们在结束通场后绕弯飞回广场上空,紧跟在第三梯队的3架教练机之后再做一次通场,以营造声势。 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回忆当年的拍摄,曾说过: “我们是含着激动的热泪再现1949年的情景的。 当我们和扮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时,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那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我们还在电影学院读书,有幸参加了天安门前的文艺大军。在庆祝和联欢活动中,当我们在那么近的地方真切地看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在一起的动人情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一种国家、民族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感,使我们不敢有一点懈怠,并成为我们尽快尽好完成此片的强大动力。“ ![]() 我们更多人,从未亲身参加过阅兵式,更未亲眼见过这些开国元勋。 但当我回望过去这70年——从第一次阅兵,到即将到来的这一次——我们这个老国家的土地上,发生的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的感慨终究是化不开的: 当宏大的历史在渺小的个体身内激荡,创造出的能量,不可想象。 我想这就是我,为何偶尔失望、却总是心怀期冀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