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被老师惩罚了,妈妈居然这样做……

 木易老翁 2019-09-25

文:好爸妈在线(如月原创)

搜狐号:好爸妈在线,轻松解决育儿难题~

你有没有被惩罚过?

你的孩子被老师惩罚过吗?

孩子被惩罚了,你会怎么做?

是认可惩罚,更加严厉地批评、指责孩子?

还是同情心疼孩子,并找老师表达不满,据理力争?

面对惩罚,我们有“第三条道路” 可走。

某晚,在一个妈妈群里,有位群友吐槽自己今晚陪孩子罚抄写的事。原来,孩子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没有遵守纪律,被老师惩罚抄写20遍纪律规则。而当晚这位妈妈硬着头皮陪着孩子抄写到将近12点才结束。

一时间,可谓激起千层浪。类似孩子被老师惩罚的事情引发了其他家长们的共鸣,大家纷纷晒出来自己孩子被老师惩罚的各种案例。

家长意见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老师的做法,认为孩子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吃一堑长一智”,另一派则是反对老师的做法,声称应该找老师讲理,甚至找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老师的做法严重不符合当下以鼓励为主的教育观。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纵观古今中外,惩罚一直伴随着教育。支持惩罚的人认为,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会带来痛苦的后果,孩子才能自我约束,主动避免错误行为,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这符合“趋利避害”的人性选择,因为惩罚充分利用了孩子的“害怕”和“恐惧”,往往当即有效。

然而,人们也发现了,尽管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惩罚并未一劳永逸地阻止孩子错误行为的反复。而且,大人和孩子会陷入“错误——惩罚——再错误——再惩罚”的恶性循环。可见,惩罚对于引导孩子行为向正向发展来说并不能长期有效。而且恰恰相反,正如正面管教体系所分析的那样:惩罚会带来多种恶果

想当年,我也曾经常被老师罚抄写。至今,我依然记得在抄写的时候,满腔都是对老师的怨恨和不满,根本没有反思自己错误行为,更谈不上任何纠正。小小的“我”只是在衡量了自身力量之后不得不“屈从”于老师的惩罚。

这是惩罚带来的第一个恶果,即惩罚会引发孩子的愤恨。当孩子被惩罚的时候,他会认为大人不过是“以大欺小”罢了,孩子不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懊悔。孩子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大人,不可信。 我讨厌那些欺负我的大人。”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位体育老师管教方式比较粗暴,尤其是对男生,总是拳脚相加。结果,他的自行车经常被人扎破车胎。而且即便惩罚升级,报复行为也升级。

引发孩子的报复行为,就是惩罚带来的恶果之二。惩罚让孩子把更多的心思用来逃避惩罚,而不是自我反思。同时,孩子会以其他形式或行为报复惩罚自己的大人,这样他才能感到“公平”。

有一次班里有位同学不小心扔石块砸碎了教室的一块玻璃。愤怒的老师向全面责问,缉拿“肇事者”。面对全体的三缄其口,老师惩罚全班同学抄写课文,并要求每人上交5元班费,用来购买新的窗户玻璃。而转天我们发现班里又有几块玻璃破碎了,而且很显然这次的“肇事者”不只是一个人。

这就是第三个恶果,即惩罚会引起孩子的反叛。惩罚不会让孩子“认输,”相反会激起他们“对着干”的热情。这就是为什么被惩罚之后,孩子的错误行为依旧屡教不改。孩子会把惩罚者的言行作为自己反叛行动的信号。

还是在中学的时候,有些男生开始吸烟,老师就罚他们清理厕所。后来一段时间里,很少见到男生们吸烟了,大家以为惩罚奏效了。谁料,某个隆冬的夜晚,宿舍楼发生火灾,其原因就是有几个人躲在宿舍被窝里偷偷吸烟而不慎点燃了棉被。

孩子的退缩行为就是惩罚会引起的第四个恶果。退缩分两种,一种是孩子选择偷偷摸摸地“犯错误”,就像那几个躲起来吸烟的男孩。还有一种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从而变得很自卑。孩子甚至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会招致惩罚,于是,“被惩罚”是应该的。这些孩子的眼神里失去了鲜活的光芒,流露出一副“命该如此”的麻木。

因此,我不支持惩罚,不仅是源于自己曾经被惩罚的糟糕体验,更是因为我看到过太多因为惩罚而带来更大恶果的事件。然而,现实往往跟理想总是有一段距离的。既然我们无法从生活中完全杜绝惩罚,那么一旦孩子被惩罚了,家长就应该思考如何在孩子被惩罚之后,降低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我会坚守“家长”的界限,即我不赞成家长随意指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

因为,教育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是他的工作职责所在,只要在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作为家长,我不会直接干涉老师的教育方式。当然,我不干涉,并不代表我全盘认同老师的方式。我相信只有家校双方合力协作才能使孩子的教育正向发展。

有一次,我去接儿子围棋班下课,发现他被老师“罚站”了。一下课,老师就跟我“投诉”他课上开小差,不专心,还贪玩等等。最后,老师带着一点点不好意思,又有点戒备,对我说:“我最后让他罚站了。”我只是礼貌性地回应老师说:“好的,知道了,您辛苦了。”当时,我没有解释维护儿子,也没有追究老师的教育方式。只是表明,作为孩子的家长,我知道了这件事。

二、惩罚发生之后,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被惩罚了,感受一定不好,他需要表达不满,需要表达自己的委屈。而家长此时,做好接纳的准备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慰。既不要给孩子讲道理,更不要觉得孩子的“被惩罚”使家长自己很“丢脸”而批评甚至加倍惩罚孩子。

从班里一出来,儿子就哭得眼泪吧嗒的。然后,我搂着他的肩膀,默默地前行了一会儿,跟他说:“我看得出你很难过。”儿子说:“是的,我很委屈,他凭什么让我罚站?我讨厌他!我站着的时候都想退学了,我再也不来了,我要去别的老师的班里学。”

就这样,儿子一边哭一边说,我只是用“反射式倾听”一字一句地重复儿子的话:“哦,你很委屈。是呀,被罚站真难过。嗯,你不喜欢他。哦,你想退学,不想来了。嗯,你想跟别的老师学。”就这样慢慢地,儿子情绪平静下来了。

三、帮助孩子转化惩罚的消极影响。

在孩子被惩罚之后,家长不要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向孩子解释,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你不懂他,你不接纳他的感受。面对已经发生了的惩罚,我会努力找寻惩罚行为的积极意义。这样的想法看似很荒唐,惩罚就意味着痛苦,痛苦怎么会有积极的一面呢?

儿子平静下来之后,我问他:“你觉得站在教室后面听课是什么感觉?”

儿子嘟着小嘴说:“不好的感觉,大家都坐着听课呢,只有我被罚站。”

我继续问他:“嗯,假设没有老师罚站,你之前有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有想过站起来听课呢?”

儿子说:“有呀,坐一上午,我屁股都疼了,腿也麻了。”

我说:“嘿,那今天你终于有机会站着听课了,对吧,这样想你感觉如何?”

儿子笑着说:“其实,站着听课也挺舒服的,还能活动活动腿呢。”

我继续说:“这么看来,站着听课也挺不错的是吧。”

儿子说:“是呀,别人还不能呢,屁股坐疼了也不能站起来。”

就这样,在我的“偷梁换柱”大法之下,儿子慢慢把情绪集中在“站着听课”这个行为上,而逐渐淡化了“站着听课”的惩罚意义。

四、孩子“被惩罚”了,让我们一起“happy”吧。

这个疯狂的想法是受到一个网络故事的启发。有个日本网友说,自己当年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某天早上骂自己的妈妈“你这个讨厌的老女人!”没想到妈妈却高兴地欢呼:“老公,太好了,咱们儿子进入叛逆期啦!”而且,妈妈当天在家里张灯结彩庆祝,还特别煮了喜庆日子才吃的红豆饭。于是该网友说:“我的叛逆期一天就结束了。”是呀,痛苦的事情就要愁眉以对吗?未必吧。被惩罚有什么了不起,不妨碍高兴呀。

当天我跟儿子一路聊天到最后说:“儿子,咱们中午去吃顿好的吧,你想吃什么?”

在情绪被接纳之后,在思维转化到“站着听课也是很好的体验”之后,儿子欢快地说:“太好了,妈妈,我想去吃芝士焗饭。”于是,我们两个一起没心没肺、兴高采烈地去美餐了一顿。

五、事后深入沟通,让孩子聚焦于老师的教育目的而非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面对惩罚,我们可以适当发挥一下阿Q精神,但是仍然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惩罚的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严肃审视其背后的目的。

随着法制观念的深入,社会开放、文明程度的提升,现在很少有老师会专门选择伤害孩子身体的直接惩罚行为,而且老师不会为了惩罚而惩罚,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家长应当向其主管部门反映或者采取法律途径进行维权。通常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惩罚,一定是出于教育学生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因此,家长不必“玻璃心”过度解读老师的惩罚行为。

那天晚些时候,我又跟儿子很平静地探讨起被老师惩罚的事情。我问他:“你觉得老师之所以惩罚你,是不是因为你有哪些不合适的行为?”

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上课到后面一节课的时候,有点累了,就开始玩儿笔,没在听课。而且我的当堂测试只做对四道题。”

我继续问:“那么你觉得老师当时的心情如何?他让你站着听课的目的是什么?”

儿子说:“我觉得老师一定很失望,他希望我能做好。”

如此便水到渠成了,一切都不需过多的解释和说教。我跟儿子说:“是呀,老师是真心希望你长本领。不过呢,他采取的方式不恰当。”

儿子说:“妈妈,其实也没什么,我只是站了不到十分钟,还正好活动活动腿呢。”

我在心里偷笑,这小子也学会精神胜利法了。我最后问道:“那你打算以后上课怎么做呢?”

儿子说:“我会认真听课的。如果我累了,就跟老师说,我需要站一会儿。”

当晚,我让儿子把课上的错题修改了,并发给老师。显然老师因为看到我们的弥补行为,也放下了之前惩罚孩子产生的戒备心。很快老师回复说,看来孩子课上没有听懂,下次课会专门再给孩子讲一遍。

我跟老师说,回家后和孩子沟通后得知,孩子课上有些疲劳,导致精神不集中,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同时,也很感激老师能帮忙补课,并表示我会配合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件事就此了结。

我们反对惩罚,因为惩罚不会带来长期积极有效的结果。然而,目前我们无法完全清除惩罚,那么就需要帮孩子降低惩罚给他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分析惩罚这个不当方式后面是否有正当目的。正所谓,行为目的解释行为意义。

在不影响孩子健康、安全的范围内,如果孩子受到了惩罚,与其跟老师据理力争,不如努力将消极的惩罚转化为一次积极的抗挫折练习。这应该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吧。

本文作者|如月 新晋二宝妈妈,曾经为自己而学习,现在为孩子而学习的正面管教践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