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山侯国初考

 宇闻休闲书苑 2019-09-25

西汉山侯国初考        

                    刘玉文

  

                                     【大山、小山地理位置图】


无棣县汉代属于渤海郡。汉初,曾经有数个诸侯国分封在原无棣县境内。其中就有山国、柳丘国、柳国、荻苴国等。

据《史记 .高祖功臣侯年表》记载,汉高祖六(前201年)年六月丁亥,封功臣戎赐为柳丘侯,食千户,置柳丘侯国,传四世,于孝景十六年(前141年)国除。[索隐]注曰:“柳丘,县名,属渤海”。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四月乙卯,封齐孝王刘将闾之子刘阳为柳侯,置柳侯国。《汉书.地理志》载“渤海郡:二十六县….侯国。”

据《海兴县志》载文考证,柳丘侯国和柳侯国的故城遗址均在今海兴县境内的小山(又名马骝山、骝山、箧山、峡山)东侧的小山村附近,河北省文物部门并确定小山汉墓为柳康侯刘阳的墓地。据有关史地资料记载,柳丘侯国、柳侯国,即后来的柳县、柳亭。为什么以“柳丘”为侯国之名呢?顾名思义,是以有别于他方的地貌特征物而命名的,这个地貌特征物便是“长满柳树的山丘”——“柳丘”。经河北考古部门考证,该柳丘就是今天海兴县的“小山”(即骝山)。

关于山侯国的封地和故城。

据《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记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四月乙卯,封齐孝王刘将闾之子刘国为山侯,置山侯国。刘国享侯爵27年,谥原侯。据[索隐]注曰:“山,表在渤海”。即山侯国在诸侯分封年表中注明在渤海郡。

山侯刘国与柳侯刘阳同为齐孝王刘将闾之子,是亲兄弟,与汉武帝同是汉高祖的曾孙,二人又在同年同月同日封侯,又同时封于渤海郡。

柳(丘)侯,以小山——柳丘为地貌特征而名之;

山侯,必定是以突兀拔地的山,为地貌特征而名之 

汉代渤海郡领二十六县(侯国),其境内只有一丘,一山。一丘者,箧山(小山)也;一山者,禹贡碣石也(又称盐山、马谷山、大山),非它莫属。即汉代武帝元朔四年,在小山一带置“柳侯国”,在大山一带置“山侯国”。

《海兴县志 .文物古迹》中说:“(海兴)香坊乡(1964年前原属无棣县)的古贝堤及商周至秦汉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考为东周无棣和西汉山侯国遗址。”汉代山侯国在无棣县境内,这一结论笔者认同,但对于山侯国在海兴县香坊乡的说法,值得商榷。

如果山侯国故城遗址在海兴县香坊附近。那么该城距离柳侯国故城只有10公里左右,两个诸侯国的都城相距这么近,不合道理。且这里与“山”无缘,何缘名之曰“山侯”呢?更何况此地近海,土地多斥卤,植被稀少,林木缺乏,不宜农耕,如建海防军事要塞还可以,如建诸侯国都城不会选择这里。再说,在汉代诸侯国只管理自己户籍和食邑收入等民事,不管军国大事。濒海宜盐不宜农,盐有朝廷盐官管理,国家专卖,收入不归侯国。如果侯国封地在此,该侯国靠什么维持生计?所以说,山侯国都城建在海兴县香坊乡古贝堤附近的海滨地段是不可能的。

《汉书》卷十五云:“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疆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轻重不相准,于是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自是支庶毕侯矣。”这就是汉武帝旨在消弱诸侯王势力的有名的“推恩令”。王子侯国的地位相当于当时的县级单位,但土地、户口大都小于正常的县。

按理,柳侯刘阳、山侯刘国,均无功勋于朝廷,兄弟二人条件相同,都是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分封的诸侯王子弟,给一块封邑,让他们养尊处优,消磨意志。大凡“推恩”分封子弟,皆由汉武帝“朕且临定其名号”,并且尽量选择膏腴之地,让受封者对朝廷感恩戴德,勿使其产生怨恨心理。封于同一地域的兄弟二人,既然各方面条件相同,利益应当均等。在封地面积、土地肥瘠、食邑户口、物产收入等方面情况应该大体均衡,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皇帝对他二人仁爱至公,惠泽均沾的恩典。若使他兄弟二人分封大体均衡,那么合理的分封方案便是:一个封在小山柳丘一带,建国城于小山;另一个封于大山碣石一带,筑国城于大山附近。断没有刘阳受封于小山膏腴之地,刘国被封于斥卤海滨之理。古迹记载汉武帝曾在无棣登临碣石,望祀蓬莱,碣石山东边的汉代古村“帝赐街”,据传就是与汉武帝驻跸所赐有关。骝山(汉代称柳丘)之西有两处汉武台遗址。所以汉武帝对这柳丘、碣石两座山肯定有深刻印象。

在当时,诸侯王子的侯国城池,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的等级标准由国家统一给他们修建,不能违规越制;侯国的官属也有朝廷统一配备,不能自行选任。

那么,山侯国故城可能在哪里呢?以下古遗迹可参考如下:
    (一)碣石山镇大山村附近。
    大山村在碣石山南麓,《史记》有秦皇汉武“之碣石”“至碣石”的记载。 碣石山附近有古人类及秦汉文化遗址,并有秦砖汉瓦、古陶汉镞出土;在山下曾发现“无字碑”一筒,鉴定为秦汉时期文物,可惜字迹难辨;碣石山之南曾有古堤盘桓,有的说是汉代故城遗迹,现基本已平为农田。经初步考证,碣石山稍东偏南,包括大山村的一部,可能就是山侯国故城。再向南
1公里多,已发现西汉时代“迎宾馆”遗址,该遗址附近有个村庄叫作馆里,方志载,古时立村时,就是根据这里有一座庙宇似的汉代宾馆而得名的。此迎宾馆,相传是地方官府为迎接广武君李左车所建。李左车修筑广武城屯兵时,楚汉之争尚未结束,兴建大型迎宾馆实属不可能,当时也不可能有时间、人力、财力去修建此类馆所建筑,地方官府能搜刮点牛羊美酒之类“犒赏三军”就不错了。此迎宾馆,可能是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年)前后,山侯国与地方官府为迎接汉武帝登临碣石山求仙望祀蓬莱而联合修建的。此时,山侯刘国在位。此馆也有可能是山侯国故城的一部分。
    (二)《水经注》中有“功城”记载。
    《水经注·卷九·淇水》:“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无棣沟又东北,迳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魏晋时期的“盐山”即《禹贡》碣石。关于“功城”的年代,连北魏郦道元都不知道,只说“世谓之”,可见年代久远。考其位置,方志专家贾恩绂民初所撰《盐山新志·古迹》云,其位置当在无棣县的大山(碣石山)与今庆云县的崔口村之间。其间,有今无棣县碣石山镇的古村黄龙湾村和楼底村。黄龙湾是无棣的一处古迹,《山东通志》无棣形胜曰:“骝山连马谷以抱城,龙湾引无棣而入海。”
    楼底村,因立村建房时挖出“古代的楼房根基”而得名,有秦砖汉瓦出土,明清时代有“楼底里”建制。此处地势形态为“古河滩高地”,古称“分水岭”,《海丰县志·古迹》(康熙九年版)记载:“分水岭:在县西北四十里,楼底里境。”《金史·卷六·地理中》记载“无棣,镇一:分水。”即金代在无棣县设有分水镇。金代的分水镇可能就在“功城“附近,功城有可能就是山侯国的故城。
    (三)碣石山南15公里处的车镇村有汉初遗址。
    碣石山之南15公里,有古镇名叫“车镇”,村之北0.5公里处有一汉代大型古墓,封土台地上曾有庙宇,叫保全庙,传为李左车之墓,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进行仓促挖掘,该墓的型制类似汉代王子侯墓,但因多次被盗,破坏严重,又因挖掘时水位较高,时间紧迫,泥水中清理得不仔细,出土文物中有数十枚西汉五铢钱,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性文物,令人遗憾。车镇乡二郎庙村南也有一座西汉时代的大型墓葬,文物部门传为樊哙之墓(疑为衣冠冢),并立牌保护,要求
30米以内不准动土。其实樊哙是汉高祖的连襟,被封为舞阳侯,封地在河南省,不可能葬在这里。该墓应是封地在无棣境内的汉代侯墓,墓主是谁,尚待待挖掘考证。这些已发现的汉代大型墓葬可能与山侯国有关。

综上所述,可得出初步结论,汉武帝元朔四年四月,封堂弟刘国为山侯,山侯国就在今无棣县境内,山侯之“山”,得名于无棣县境内的碣石山。经对附近大量历史遗存、出土文物和文化遗迹的考证,山侯国故城遗迹就在碣石山周边不远处,尚待考古挖掘资料证明,此为初考,以供商榷。

(无棣碣石山,魏晋是称“盐山”,唐宋称“马谷山”,明清称“大山”,所以不同时期的同一座山会出现不同的名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