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琢玉不等于雕刻

 汐钰文艺范 2019-09-25

琢玉不等于雕刻

经常听人们说“我这件玉‘雕工’棒极啦!”其实这话并不完全准确。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孔子又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玉便与祭祀、权力、信仰、修身有关,其影响延续了几千年。材质上有岫玉、和田玉等。到了明清之际,翡翠传入中国,以其丰富的色彩、亮丽的种水和坚硬的质地,迅速在中华大地流行起来,成了最受欢迎的文化载体。

石之美者为玉,玉石之王为翡翠。在自然界所有的天然宝石和玉石中,翡翠的颜色最为丰富多彩。除此之外,作为鉴赏翡翠的一个重要因素——种水,也有着万千变化。因此,用一种适当的工艺,来体现出翡翠的美感,是每一位翡翠加工者的核心内容。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我们所谓赏玉、玩玉,实际上都是指经过雕琢的玉制品。玉所能表示的所有寓意,都是通过玉制品上所雕琢的图案纹饰来表达的。没有任何图案纹饰的原石也就没有或很少有什么文化意义了。所有玉的生命有两次:一次是物资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开采雕琢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前者是自然之功,后者属人文之趣。由此看来,玉文化的精髓在于琢磨,出自后天,来自人为,在于创造。

琢玉不等于雕刻

玉石本身价值不菲,根据玉石特点作造型设计,构想适合这些特点的产品形状及部位。早在商代,就有能工巧匠开创“俏色”的方法,即在设计时注重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和色彩,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色彩,避开裂纹。翡翠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又一种新的载体,其影响直到今天。翡翠色彩丰富,许多颜色在色谱中极为罕见,加之当代广州治玉技艺继承了古代“俏色”的优秀传统,利用玉的原色制作各种精工产品,这种绝技发展成为“留色”,工匠们多能以此绝技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绝世佳作,体现了翡翠之美,也是翡翠继承了传统玉文化的精髓所在。

琢玉不等于雕刻

琢玉不等于雕刻

传统的治玉技法,概括来说分为四步:切、磋、琢、磨。翡翠的硬度虽然比岫玉和和田玉高,但大体原来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工具上涂有金刚砂。切,即解玉,用无齿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切割,这是最初的加工,也是为一件产品打基础的环节,不能有大闪失;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玉器制作的核心,是用砣机碾磨出花纹、图案,再细分为相玉、创意、设计、粗工、细工、精工等工艺流程;磨,又称抛光,为最后一道工序,虽不需要什么创意,但要将前一步精碾细琢的半成品重新“走”一遍,要完好无损地抛好、抛亮,经过这一步,玉器便发出晶莹的光泽,成为一件精美的成品。现在“切磋”、“琢磨”引申出了新的含义,但其词源实际上从这里来的。这套治玉技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当代虽然大量使用了电动设备与工具,但基本原理没有变,而且由于借助了现代科技,加工的精度与速度已大大提高。

玉石加工步骤一览表

琢玉不等于雕刻

琢玉不等于雕刻

琢玉不等于雕刻

玉器有着记载历史的使命和传承文明的功能,是器以载道德体现。玉取自温润刚韧之材,器精于匠心独具之工。一块玉石,需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方能成为一件受人爱赏的器物。《三字经》中就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说法,指出玉石无琢与人不学习一样不可取。而与其他门类的区别是:竹、木、橄榄核、寿山石、青田石等门类的加工手法称为“雕刻”;红宝石、蓝宝石、碧玺等宝石类的加工手法为“切工”;唯独玉石的加工手法,称为“琢玉”,以砣机为工具制作,并非用刀刻,也不是用凿子錾成,设计也是根据玉石的自然属性而创造出独属于它的器形,可以说,由于玉的自然和人文双重特性,几乎所有的玉器都是存世唯一的孤品。所以琢玉不等于雕刻,因为有了琢玉,使得玉石材料成为区别于木石雕刻和其他自然宝石资源的独特而自成体系的一族,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魅力。

琢玉不等于雕刻

2019年9月2日

己亥年八月初四

资料来源

郭颖编著《翡翠品鉴与投资》,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

姚晓刚、乔羽编著《翡翠投资收藏三百问》,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