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侵袭性强、病死率高,肺毛霉菌病---病例

 洞天禅悟 2019-09-25

肺毛霉菌病又被称为肺接合菌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肺部真菌感染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毛霉菌病分为6种:肺脏型、鼻脑型、胃肠型、皮肤型、混合型及播散型,其中肺毛霉菌病最为常见,而根霉菌属于接合菌门,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属。

临床资料

患者,男,56岁。因「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伴咯血、发热17天」于2014年12月12日入院。

患者于2014年11月21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灰白色黏痰,无发热、咯血,无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肺炎」,予抗感染对症输液治疗13天(具体药物不详),未见好转。

2014年12月4日患者咳嗽加重,伴有咯血,色鲜红,量不多,伴发热,最高体温39.4℃,伴有活动后胸闷、憋气及左侧胸部疼痛感,无放射性,当地医院胸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感染伴空洞形成,考虑结核(图1)。

【图1】2014年12月4日胸部CT

2014年12月5日就诊北京某三甲医院,予对症抗感染(头孢及青霉素类),降血糖,纠正症酮症酸中毒,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3天,症状未见减轻,并予左侧胸腔穿刺引流出约400ml淡黄色液体,经全面检查排除肺结核,复查胸CT未见好转。

患者2014年12月18日就诊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予美罗培南及莫西沙星抗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雾化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4天,但仍发热,最高体温39℃。

为进一步治疗于2014年12月22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自患病以来,自感乏力,精神状态、食欲、睡眠一般,体重明显降低,大小便正常,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未规范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吸烟20年,约每日10支,无饮酒史。

入院查体 

体温:38.9℃,脉搏:99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5/85mmHg,身高:174cm,体重:62kg,BMI:20.5,体型偏瘦,表情自然,自主体位,神志清醒,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正常,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及胸膜摩擦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时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9.44 x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11%,C反应蛋白测定3.67mg/dl;尿糖定性试验150mg/dl,尿酮体试验阳性;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阴性,乙型流感病毒检测阴性,衣原体抗体测定阴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检测阴性,腺病毒阴性,副流感病毒阴性,Q热立克次体阴性,军团菌抗体测定阴性;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50pg/ml,降钙素原(发光法)0.352ng/ml。

涂片查细菌革兰阳性球菌中量、革兰阴性杆菌中量、涂片查真菌未找到真菌、真菌培养+鉴定+药敏经鉴定无真菌生长。抗核抗体(ANA)阴性、抗双链DNA抗体(A-dsDNA)阴性、抗着丝点抗体(ACA)阴性、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阴性、MPO(酶免法)<20 U /mL(阴性),PR3(酶免法)<20(阴性)RU/mL、免疫印记阴性,金标1阴性,金标2阴性;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抗原B)0SFC,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抗原A)0SFC;

血培养(需氧菌)+鉴定+药敏普通培养5天无菌生长,血培养(真菌)+鉴定+药敏真菌培养5天无菌生长,厌氧血培养+鉴定厌氧培养5天无菌生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阴性,癌胚抗原测定3.41μg/L、CYFRA21-11.62ng/ml、NSE10.50ng/ml、SCC0.7ng/mL,

2014年12月18日胸部CT:右上肺及左肺多发厚壁空洞,心包积液;两侧胸腔积液(图2)。

【图2】2014年12月18日胸部CT

入院诊疗经过

入科后(2014年12月22日)给予美罗培南 1g 1/q8h,伏立康唑200mg q12h,控制血糖。于12月23日行气管镜检查:左上叶各支气管见黄白脓性分泌物(图3)。

【图3】2014年12月23日气管镜检查左固有上叶、左舌叶可见大量黄白色分泌物

气管镜下留取痰标本回报肠球菌属,无真菌生长,未找到抗酸杆菌。糖化血红蛋白9.8%,血糖21.23mmol/L,CD4淋巴细胞亚群测定0.42、CD8淋巴细胞亚群测定0.41、补体C3测定70.6mg/dl、补体C4测定18.1mg/dl、IgA测定289.0mg/dl、IgE测定124.0IU/ml、IgG测定2220.0mg/dl、IgM测定105.0mg/dl、患者抗感染效果不明显,且持续发热。

12月29日复查胸部CT:肺部病变较前无明显变化(图4)。

【图4】2014年12月29日胸部CT

12月31日副鼻窦CT:未见明显异常(图5)。

【图5】2014年12月31日副鼻窦CT

12月29日胸左侧胸腔置管引流,化验见胸水橙色,比重1.037,蛋白定性阳性,胸水细胞总数:9568x10^6/L,白细胞568x10^6/L,单核细胞77%,多核细胞23%,胸水涂片及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未找到抗酸杆菌。

12月31日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左肺各支气管见中等量黄白色分泌物,上肺为重,左固有上叶,尖、后段见痰栓,保护性毛刷送检,左舌叶盲检5块送检【图6】。

【图6】2014年12月31日气管镜检查左固有上叶、左舌叶可见大量黄白色分泌物,左固有上叶后段可见痰栓

2015年1月2日,毛刷送检回报丝状真菌,病理回报炎性渗出组织内可见真菌孢子及菌丝,不除外毛霉菌可能,需结合微生物培养明确分型【图7】。

【图7】2015年1月2日气管镜左肺舌叶下舌支盲检,病理:炎性渗出组织内可见真菌孢子及菌丝,不除外毛霉菌

微生物科回报:考虑根霉菌感染【图8】。

【图8】2015年1月2日顶端孢子、菌丝,微生物科考虑根霉菌

给予两性霉素B雾化+静滴,逐渐停用其它抗生素,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般状况改善。

患者分别于2015年1月12日【图9】。

【图9】2015年1月12日胸部CT

2月2日【图10】复查胸部CT患者肺部阴影逐渐吸收。

【图10】2015年2月2日胸部CT

于2月9日患者出院回当地医院继续抗真菌治疗。

4月27日再次复查胸部CT【图11】,见肺部阴影较前进一步吸收。

【图11】2015年4月27日胸部CT

讨论

肺毛霉菌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吸入真菌孢子引起,孢子进入机体后可以停留在鼻窦或上呼吸道,也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内。正常情况下人体肺泡巨噬细胞可以有效阻止孢子发芽形成菌丝,并且可有效杀死活动的孢子,但肺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却不易杀死休眠的孢子。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缺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损或高糖及酸性环境时[1],吸入的孢子或体内休眠的孢子会发芽生长繁殖,然后形成菌丝, 导致发病[2],同时局部形成广泛的炎症反应。浸润、血栓形成和坏死是毛霉菌病的特征性改变。毛霉菌的侵袭性很强,一旦真菌孢子在感染部位生长,它们的菌丝就会迅速向周围组织扩散,并且容易侵犯血管,形成血栓,导致远端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以及梗死,有利于真菌的进一步扩散,并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多数呈急性进展,死亡率高,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基础病,糖尿病病人多核白细胞趋化作用减弱[3],相关文献报道16%毛霉菌病合并有糖尿病,本例患者有糖尿病史10年,血糖控制不佳,并合并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诱发根霉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肺毛霉菌病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多表现为急性支气管炎症状,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4],当累及肺动脉时,可引起大咯血,肺毛霉菌的影像学表现也都不典型,可表现为:大叶实变、团块影、结节样改变及空洞[5]等,但是肺毛霉菌病的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有时很难与肺曲霉菌病、肺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造成了治疗的延误,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直接影响,根霉菌感染只有通过真菌病原学和组织病理学才能明确诊断。近年开展的真菌抗原检测如 G 试验、 GM 试验等在根霉菌感染时均为阴性;痰液、针吸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率<5%,血培养的阳性率更低;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由于毛霉菌对血管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大多直接侵犯大、小动脉,破坏了血管内膜的完整性,利于血小板黏附、聚集,促进了血栓的形成,或者由于快速生长的霉菌本身堵塞小动脉,引起组织循环障碍,使肺毛霉菌病治疗药物难以渗入病灶,即使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在体内也可能无效,故单用抗真菌药治疗效果差时,多主张肺叶切除。目前针对肺毛霉菌病有确切疗效的抗真菌药物是两性霉素 B[6]由于其肝肾功能毒性较大,临床现常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有研究表明应用两性霉素 B 延迟会显著增加肺毛霉菌病的病死率[7]另有文献报道泊沙康唑对肺毛霉菌病也有一定疗效,可作为两性霉素 B 无效或不能耐受时的替代药物[8]若不进行治疗,毛霉菌患者的总生存率仅为3% 。若治疗,单纯两性霉素 B 治疗为 61%,手术及药物联合治疗为 70%[9]。

总之,肺毛霉菌病病死率高,延迟治疗会导致不良预后,因此快速诊断对于治疗非常重要,同时该病的预后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的患者肺毛霉菌病进展快,预后差,而糖尿病患者合并肺毛霉菌病则症状相对较轻,预后好,因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 Fouzi S,Ayadi H,Sellami A,et al. Excavated pulmonary opacity in diabetes. Ann Endocrinol (Paris) 2009,70(2):137–140.

[2] Euckerl J,Sezer O,Graf B,et al. Mucormycoses. Mycoses,2001,44(7):253-260.
[3] Sugar AM . Mucormycos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2;14(Suppl 1):S126-9
[4] Quan C,Spellberg B. Mucormycosis,pseudallescheriasis, and other uncommon mold infections[J]. Proc Am Thorac Soc,2010,7(3):210-215.
[5] Spellberg B,Edwards J,Ibrahim A. Novel Perspectives on Mucormycosis: Pathophysiology, Presentation,and Management[J].Clin Microbiol Rev,2005,18(3):556-569.
[6] Kontoyiannis DP,Lewis RE. Invasive zygomycosis: update on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J].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2006,20(3):581–607.
[7] Chamilos G,Lewis RE,Kontoyiannis DP. Delaying amphotericin B–based frontline therap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y who have zygomycosi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 47(4):503–509
[8] van Burik JA,Hare RS,Solomon HF,et al. Posaconazole Is effective as salvage therapy in zygomycosis:a retrospective summary of 91 Case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42(7):e61–65.
[9] Roden MM,Zaoutis TE,Buchanan WL,et al.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Zygomycosis:A Review of 929 Reported Cases[J].Clin Infect Dis,2005,41(5):634-653.

作者:王宽、张歆刚、解立新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