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为千古一帝,开疆拓土却开一先例,导致王朝政变迭起

 花开无田 2019-09-25

唐朝的政变数量和皇帝更换的数量堪称历朝历代之最,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唐中宗和唐睿宗废立不断,等到重新上位的时候已然物是人非。今天就给大家聊一聊玄武门之变,一次最容易被记起也最容易被遗忘的政变,之所以说它容易被记起,源于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污点。

在他戎马倥偬的生涯里,手足相残似乎和圣君人设扯不上半点关系,李世民实行的贞观之治,对于整个大唐帝国都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这也时常容易让我们忘记眼前宽厚待人的明君,曾经举起过锋锐无比的屠刀,挥向自己的大哥和三弟。但相对于北齐时期的刀光血影,宋朝时期的烛影斧声,鬼魅般的传说配上离奇死亡的真相,构造成一层蜘蛛网,永远地放置在历史的空间里。李世民敢于并勇于承认,他毫不避讳地要史官如实记载,比起赵光义的遮遮掩掩和声东击西,这才是一代圣君的典范和楷模,犯了错就要勇于承认。

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赵光义的亏心事一定做了不少,但他却心安理得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反观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时候经常头痛得睡不着觉,不愿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希望兄弟能够友爱互助。

公元626年的7月份,此时正值炎热酷暑,这一天对于秦王李世民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重要日子,在此之前,他的心里始终在绷着一根弦,就连睡觉都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李世民要布署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这对于久经沙场的他算不得什么,但这次要对付的不是某位地方军阀,也不是哪位起义军领袖,而是从小玩到大的亲兄弟。不知什么时候起,李世民渐渐和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也许是在父亲李渊太原起兵之际,也许是在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

帝位对每一个人的诱惑是巨大的,为此可以六亲不认、违背人伦,最是无情帝王家,指的不仅是冷冰冰的皇宫,更是描述着皇室淡薄的亲情。作为长子,李建成继承皇位本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但李建成的命不好,他有一个精明强干的二弟,虽然表面上唐朝的天下是李氏父子打下来的,但唐朝如今的疆域范围离不开二弟李世民的呕心沥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战功平平,数十年积累的根基只有一座长安城,这同时也是大唐帝国的根本所在。

朝堂的公卿大臣,守门的侍卫将领,宫廷的亲兵卫队,大部分都是李建成的心腹亲信,这也是李建成唯一值钱的筹码。近十年的征战沙场,让李世民积累起了一支强力的人脉,凡是有名有姓的武将,无不以纳入李世民的麾下效命为荣。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可看出,李世民手下武将集团的强大,足以碾压李建成的一兵一马,但李世民争夺的是太子之位,不愿意离开危险重重的长安城,哪怕双方已成剑拔弩张之势。早在李渊奉命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时候,李世民就凭借敏锐的战略眼光,明确指出隋朝气数已尽,诸侯争相讨伐的局势,他的话坚定了李渊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凭借显赫的军功在军政界获得崇高的声誉,这注定李世民要和李建成水火不相容,锋芒毕露的背后必然是一场权力的角逐。

唐朝初年,突厥趁着中原局势还没有明朗,屡次进犯有千里沃野之称的关中地区,朝堂的群臣都秉持一种观点,放弃长安城。唯独秦王李世民站了出来,劝诫大家不要因为胡人的骚扰就乱了自家阵脚,况且长安城易守难攻,是立国都的最佳选择。李世民的话起到了安抚群臣的作用,让这群刚刚还躁动不安、七嘴八舌的朝臣,瞬间鸦雀无声、低头不语。

如果唐朝要举出一个军事专家和战略权威,李世民绝对是不二人选,更何况李世民当众许诺,要在数年之内活捉突厥部首领。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不但做到了解决边患问题,还成功做到震慑边疆胡人的作用,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情不自禁地在李世民旁边翩翩起舞。李世民的发难是经过长时间准备的,他必须要抓住这次时机,狠狠地扭转自己的命运,历史告诉我们,功高盖主的亲王命运注定不是善终。既然做不了安然无恙的秦王,能力又恰巧配得上野心,那为什么奋勇一击呢?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监国两个月后,顺利应当地登基称帝,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李世民要用毕生心血洗净这片血腥气。

参考资料:《新唐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