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好这两件事,孩子就不需要通过'问题'来表达自己

 长沙7喜 2019-09-26


溪姐导读:

孩子制造问题,是因为他的话没有被听到,他的内心没有被看到。


如果自己的心里话没有被父母听到,
如果自己的想法没有被人看到,
孩子往往会通过制造'问题'来表达自己.
倾听,是每一个家庭中,
父母必须做好的第一件事。

如果我们要倾听孩子,就需要先放下自己,
放下我们已有的想法和判断,
全神贯注的去体会对方。

这并不容易做到,
我们喜欢给孩子建议、安慰,
或者表达我们对此的态度和评价。
但是,往往并不是对方真正想要的。


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曾说过一个自己的经历。
有一天,他的女儿在照镜子的时候说了句:
我丑得像一只猪。
   作为父亲,他忍不住的对女儿大声宣布:
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本以为这可以让女儿开心一点,
谁知这个时候,
女儿非常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
然后喊了一声“爸!”,就摔门而去。
后来卢森堡博士回忆了一下当时的情景。
他发现自己的安慰来得不合时宜,
女儿只是希望父亲可以留意到自己的感受。
他的安慰反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他回忆说,如果当时能够去问女儿,
是不是对今天自己的形象感到很失望?
也许这样的对话,
可能会让女儿会更舒服一些。
因为这样的话容易让她觉得被理解了,
然后她可能会把更多的事情表达出来。

所以卢森堡博士说,在安慰或者提建议前,
我们需要先看看,
那些安慰和建议是不是别人想要的。

但是,我们经常会做这样的一些事情,
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
我们可能会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但是却忽略了去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
也许问题解决了,
但是感受却还影响着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有无名火的原因。
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
但是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
那么他的内心可能是不大舒服的。

以下,是我们经常会在沟通中出现的行为:
一是给孩子提建议,
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或者是给孩子安慰,
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很努力了…...
二是使用比较的说法,
你这点事算不了什么,我以前还怎么怎么样。
殊不知,一个人的轻描淡写,
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天崩地裂!

三是可能会对孩子说教,
如果你这么做你会怎么样?
如果你那么做又会怎么样?
甚至我们会否定孩子的感受,
不要那么难过啦,高兴一点啦。
还有可能会去纠正孩子,
告诉他事情的经过不是那个样子的,
肯定是这个样子的。

建议、比较、安慰、说教、否则、指责,
这些沟通的方式如果首当其冲的话,
都会阻碍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

如果你真想去倾听孩子,
得先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
全身心的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只是被倾听,
孩子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词叫做共情。
我们在倾听孩子的时候,
也可以主动去表达我们的理解,
将体会到感受说出孩子一些反馈。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
他的内心被父母理解到了。
这就叫共情。

如果你觉得自己理解孩子的内容,
没有太大把握的时候,
那我们就可以跟孩子去确认,
是否听准了他表达的内容。
我们可以多使用疑问句来反馈,
这会有助于孩子帮助我们去理解

比如说,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觉得很失落,
你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是吗?
这比我们简单的说,“你现在心情怎么样?
你希望怎么样?” 
更能获得孩子更准确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里面有个有趣的例子。
医院里面有一位住院的老太太,
护士们都告诉她说,她的病不严重,
只需要定时的吃药,病情就会慢慢好转的。
可是这位老太太就听不进去,不肯吃药,
她整天坐在屋子里喃喃自语,“我不想活了”
后来,有位护工尝试着去给老太太反馈。
当这位老太太说:“我不想活了”。
她就直接的问老太太:
“你的意思是,你不想活下去了吗?”
当她这么问的时候,老太太感到很惊讶,
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子问过他。
然后老太太就停了下来,不再重复那句话,
她的表情也轻松多了,她就开始讲,
没有人知道她有多么的痛苦。

原来,她并不是不想活了,
了解了这点,护工继续去理解和倾听。
一会儿,老太太就感受到了被接纳,
当天晚上,老太太就开始吃饭服药,
情绪也好转了很多。
以前,尽管护士们一直在安慰老太太,
但是只有这一位护工,
给了老太太她真正需要的东西
——有人能够理解她的痛苦。

护工凭借什么打开了老太太的心门?
之前大家都认为她是因身体有病而悲观,
于是只想着提建议、安慰等等。
而护工凭倾听和共情,看到了她内心深处,
有很多的情绪没法表达,也没有人理解。
她反复的说自己不想活了,
其实是希望有人能够看到,
她生病背后更多的情绪需求。

亲子关系也一样,很多时候,
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
所以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症状”。

比如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活动,
有位妈妈问,为什么在活动结束的时候,
孩子死活不肯去拍照,大家都在等他,
孩子是不是太不懂事了?
另一位妈妈也说到了她的孩子,
也不愿意参加拍照理由,身体不舒服。
这位妈妈也纳闷,这几天都好好的,
怎么就突然不舒服了呢?其实,
这就是孩子在通过他们的行为或“症状”,
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几天孩子在夏令营的生活过得很开心,
但是因为夏令营马上要结束了,
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
拍集体照,更像是个分别的仪式,
这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分离焦虑。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分离,
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
所以,他们的种种行为,
都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呵斥孩子,
也不要认为是孩子的不懂事不听话,
请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评判,
透过孩子的行为,去共情,
去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
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表达出来,
这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

全身心的倾听,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恰当的共情,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
做好倾听和共情这两件事,
方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就不需要通过“问题”来表达自己。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微信公众号:吴在天(ID:wztro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