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疲秦之计”,造万世之功——郑国渠兴建始末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9-26

引语: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凿的。由郑国主持兴修,公元前237年完成,历时十年。它从泾河引水东注洛河,总长150余公里,灌溉面积达4万公顷,从此关中为沃野,再无凶年。郑国渠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被称为“天下第一渠”。

施“疲秦之计”,造万世之功——郑国渠兴建始末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我叫郑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名水工,因修建水渠经验丰富,被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看中,派往秦国修建大型水渠,具体兴建始末,为你一一道来。

施“疲秦之计”,造万世之功——郑国渠兴建始末

01 韩桓惠王施“疲秦之计”

韩国疆土狭长,跨黄河南北,黄河南有今郑州、许昌、南阳等地,黄河北则有野王(今沁阳)、上党(今山西长治)。 韩国境内有荥泽。荥泽起到了储水和调节济水的作用,同时也是行船停泊之所。 荥泽的存在,影响了黄河、济水等水系,对当时的航运、邮驿、人口和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魏国开凿鸿沟后,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再从圃田泽引水东南,形成庞大的水运交通网。从地势上看,韩国的荥泽比魏国的圃田泽更适合引黄河水。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决开黄河岸引出一条足够的水流, 绝不是简单的事情。荥阳地势“绾毂水路要道”,比原阳更适合引黄河水, 因此荥阳引黄口很快取代了原阳引黄口,荥泽连接黄河、济水和鸿沟,成为天下水运枢纽。

正因为如此,韩国在治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众多治水的能工巧匠。他们有专门从事低洼多水地区的引、蓄、配、灌、排水及防洪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的,还有负责河道堤防的巡查、整修的,这类人员后来统称为“水工”。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益强盛,从秦昭襄王即位到死去的五十六年间, 秦韩之间共发生大的战争十六次,每隔三四年就有一次。其中十一次是秦主动出击攻韩,其余是韩参与其他国家联盟击秦。秦与韩的交手,秦国只有一次败绩,那是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齐、魏、韩联军破秦函谷关, 秦以河外及武遂之地还韩,其余秦皆取胜。

秦国日益强大,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整日惶恐。于是三年之内,韩桓惠王两次来秦示敬。更为不堪的是,参与秦昭襄王的丧事,韩桓惠王竟然“衰绖入吊祠”,一点尊严都没有了。

韩桓惠王当然不甘心,回国途中经过泾河时,他的心思正是萦绕着这条河流而涌动。泾河的浊流,无疑对秦国构成巨大的祸患,此时此刻他在谋划:能否以治泾为名,鼓动秦国上马一项大的水利工程,让它举全国之力,役全国之劳,经年累月修建之,从而拖住它,使它无力也无暇顾及其他, 阻止它东伐的脚步。再理想一点的话,也许它就被拖垮了、整烂了,再也不会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地盯着我韩国了。

良策妙计!不错,真是一个独辟蹊径的良策妙计!韩桓惠王的这套谋划,史称“疲秦之计”。

回国后,韩桓惠王马上物色合适人选。此人既要懂水利,有治水的实际业绩,更要懂得韩桓惠王的意图,要能彻底贯彻执行韩桓惠王的计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此人必须具备外交才能, 必须能言善辩,而且必须做到胸有城府、深藏不露,具备说客和间谍的胆识、辩才和谋略。

几经挑选,韩桓惠王最后选中了我——郑国。


02 入秦献建渠之策

我受命于韩桓惠王,从国都新郑出发,经由函谷关入秦。踏上秦国土地后, 我不能径直前往咸阳,因为就这样去面见秦王,手头尚无任何资本。我的本领是治水,但这仅凭口说不行,我还要准备一份“见面礼”。这“见面礼”必须是我有而秦国没有的,必须对秦王一击而中。

韩桓惠王已经派人打点秦相吕不韦,在我献策之时不会为难我。我的任务则是找到兴建这项水利工程的地点和必要性。

我沿着渭水西行,到了北洛水, 溯流而上,到了渭河冲积平原北部的二级阶地。沿着北部平原与山地、高原的交界地带一路向西,涉洛水、沮水、清峪、冶峪,直至仲山瓠口泾水出山的地方。我行囊中带有秦地的山川地形图,还有测绘工具,有时还要停下来测量。

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瓠口,有时从瓠口进山,攀缘着泾水两岸的悬崖峭壁, 向上游方向走出很远。测量泾水的水位,在岸边的岩壁、巨石上做出标记。我们四处奔波,不知疲倦,夜里回到客栈,我还要在木板上描绘图形。 ……

最后我发现,瓠口下方的焦获泽是一片很大的汪泽湿地。大泽周边本不缺水,可是田里却不长稼禾,因为全是盐碱地,只有芨芨草、茅蓠、马蔺一些低矮耐碱的植物在风中抖动。

而在泾河的滩地上,我有了另外一种发现:河滩地势虽低,却不见盐碱,倒是那些由于河水改道后空出的地方,由于泥沙堆积,淤出了一片又一片沃土良壤。农人们在这些土地上耕耘播种,庄稼呈现出良好的长势。在我的故乡韩国,黄河沿岸早有淤泥 造田的先例,这让他茅塞顿开——从泾水引水溉田,淤田压碱,一举改变关中的土壤成分,变贫壤为沃土!

这个发现和想法让我兴奋不已,我不用担心说服不了秦王了,我手中的凿泾引水方案就是我的底气。

秦王羸政即位时,蜀郡都江堰的水利效益已经充分显现出来,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到了咸阳我见到了秦王:“大王想秦国富强吗?我有一个良策,就是学习魏国西门豹治邺的办法。他兴修水利,引漳灌溉,魏国得以富饶。今天大秦国土辽阔,关中地势平坦,但因干旱,庄稼经常歉收,所以国势难得振兴。如果能在关中大地上修建一条引泾注洛的水利工程,使干旱土地得以灌溉,让关中变成米粮仓,秦国何愁不富?六国何愁不灭?

秦王大悦,交众臣讨论,经过质疑、争执、发难,最后秦王一锤定音:封我为引泾总管,调十万民夫、十万军工,工期五年,并令王翦、公子龙两位大臣协助俢渠。

我心中狂喜,任务初步完成。


03 凿泾引水,工程差点夭折

泾河流出仲山脚下峡谷口,就算到了关中平原。在这里,河床逐渐展宽,形成一个S形大弯道,其形状如同葫芦。葫芦在古代也称“瓠”,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作“瓠口”。我把渠首工程选在这里。

此渠从泾河瓠口引水,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长约126公里,灌溉农田115万亩。渠口从现地面量得上宽19米,底宽4.5米,渠深7米,两断面渠底高于现泾河河床约14—15米。建渠的工程量巨大,经年累月我在这里守着。

施“疲秦之计”,造万世之功——郑国渠兴建始末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这一年,秦韩之间又起战火,蒙骜一举攻取韩国十三城。此刻我心中无比沉痛,我必须让修渠工程继续下去,用沉重的劳役、 巨大的财力物力投人,继续给这个“西方巨人”施压,直到它气衰力竭,支撑不下去。

建渠的第八个年头,疲秦之计的始作俑者、对郑国充满厚望的韩桓惠王死了。

此时此刻,我已经不是刚入秦时的我了。变化发生在悄然之间, 一点一点,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像雨水渗人石缝,在看不见的地方聚集, 终究会变为山泉。这变化不着痕迹,却是持续有力地推着我朝一个方向走去, 那是我本不想去的方向。

韩桓惠王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充当救扶累卵、延续韩国宗庙香火的国家英雄;秦王也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成为功垂大地、造福千秋的伟大工匠。是做韩国的英雄,还是做名垂千古的伟大工匠?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在挣扎:“郑国,你一定要把大渠建成!”

在获知韩桓惠王死去的那一夜,我向东跪拜:“大王,非臣不忠,而是韩国命数将尽;非臣惧秦,而是秦国必然崛起。天下久乱,山东诸侯尽皆强弩之末;秦国风起云涌,必扫六合归一统。此乃势也,不可逆也!臣一水工,不涉朝堂政事,不将一兵一卒,绝无回天之力。尚可为者, 唯尽善工事,造福苍生。大王,我是韩国的罪臣,却不愿做历史的罪人!

大约是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至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之间,我的间谍身份暴露,我没有掩饰,没有企图蒙混过关,爽快地承认了韩桓惠王交付我的特殊使命。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又一件大事在秦国发生,缪毐居秦王室后宫 作威淫乱东窗事发,牵扯出吕不韦,吕不韦被免相。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 耳,请一切逐客。’”

秦王赢政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发出逐客令:凡在秦国的客卿,无论官职大小,一个不留,全都得离开秦国。

而我是个例外,不在被逐之列——我是间谍,必须处死。可大渠尚未建成,我不甘心受死。于是我面见秦王,陈述我的理由。

《史记》载:“郑国曰:‘始臣为间, 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 《汉书》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 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我直言不讳,承认自己是间谍,但却耐人寻味地冠以“始”字。就是说,我是以间谍身份入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往后发生了变化,我要为秦谋利,要为秦建万世之功。因为大渠建成,秦国将增加良田万顷,子孙后代受益。

具有雄才大略的秦王权衡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知错就改,放了我,使修渠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04 成就万事之功

《史记》中如此记载: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 自中(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 秦欲木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 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

不得不说秦王确实有雄才大略。一个间谍跑到秦国来,建议他上马一项工程,劳民伤财不说,这间谍在他眼皮子底下一待就是九年,他居然没有发现,这事传出去,岂不令世人耻笑?恼羞成怒之下,车裂都有可能。何况那是工程的最后一年,即使没有我这个水工,相信修渠工程也能最终完成。但秦王赢政没有那样做,他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易却是正确的选择,留下了我,让他继续修渠。“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最后在秦国兼并六国之后,还以我的名字为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所经过的地区本是一片盐碱土地,是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由于郑国渠的开凿成功,盐碱土地得到渠水的冲刷,过去荒芜的原野变成稼禾茂盛的沃土。不仅增加良田万顷,而且粮食丰收,从此关中地区再无凶年,而秦国则更加富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由此揭开了帷幕。

而我,郑国,一个水工,却因为一项伟大的灌溉工程名垂青史,造福子孙万代,我心满意足了!

END

参考文献:

1、《史记》

2、《天下第一渠》白描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