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传唱已久的中国童谣中,遇见一种恰当而美好的童年滋味

 昵称535749 2019-09-26

2019-09-26 12:02 

华人号:文化百科

今天的夜读,将带你进入童谣中的中国童年。

从南到北,自西而东,童谣传唱不息,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童年成长,那些历经岁月洗刷却仍打动人心的、引起共情的情感,会以一种恰当而美好的方式,呈现在如今的孩子们面前。

唱唱童谣,说说情绪

刘 奔 | 文

(推荐阅读:2至8岁)

老猫老猫,上树摘桃,

一摘两筐,送给老张,

老张不要,气得睡觉,

睡觉不着,气得摔瓢,

…… …… …… ……

《老猫老猫》是一首北方传统童谣,主要流传于华北地区,比如说在我的家乡山东地区,也流行着“老猫””童谣的变体。

图画书讲述了老猫被人拒绝,情绪波动,导致一连串生活事件失控的故事。整首童谣语意简单明确,念起来更是朗朗上口。

另外,它特别具有日常性,摘桃、摔瓢、拉磨、做饭、宰牛、打铁、撞钟,这些行为连续出现,环环相扣,可以说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呈现。

用明快直白的语言叙述身边的人和事,又颇具荒诞的喜剧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在北方深秋农闲的晒谷场和冬日滚热的炕头上,长辈、父母给孩子,以及孩子之间,以手拉手、手拍手的形式,唱起这样节奏明快、幽默活泼的童谣,让人感受到家常生活的鲜亮和蓬勃。

除了语言的节奏感、故事的家常性和情节发展的荒诞,这首童谣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的留白。

童谣的原文本里并未提供以下几点内容:

其一,主人公“老猫”的身份。它是猫还是人?如果是猫,它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如果是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二,老张不要老猫送的桃子。老猫为什么给老张送桃子?老张为什么不要老猫送的桃子?老猫送桃被老张拒绝,引出了它的情绪失控,一连串的生活闹剧才能一幕幕展开。

其三,故事最终的落脚点在“气得老猫乱嚷”。老猫嚷什么呢?

解决了老猫嚷什么的问题,也就揭开了童谣的谜底。

对于一本给孩子阅读的、以“情绪”为核心展开的图画书,情绪的开始、扩大、爆发和发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创作者需要照顾到阅读主体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让他们通过经历完整的情节发展有所收获。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文本改编时,我想起《诗经》的第一篇《国风·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关雎》中君子求取淑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情状,不就跟“气得睡觉”的老猫一样吗?是否老张家里有一位让它牵挂的人,是它兴致勃勃摘桃、送桃的原因?

改编后完成的图画书收束于“老猫一跳三尺高”,大声喊出了积压在心中的重重郁愤,不再只是“气得老猫乱嚷”这样戛然而止的戏剧化场景。

那么,坏的情绪和压力被消解,老猫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前后环衬的对比解答了这个问题。

画家巧妙利用了前后环衬的空间,将老猫事前事后的生活场景做了展示。前环衬色调灰暗,展示了老猫的随性、邋遢,有些不着调,这就是一个独自生活的单身汉嘛。

后环衬色调鲜亮,家里变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这正预示着这一情绪失控的事件结束后,老猫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它收获了桃子一样鲜亮甜蜜的未来,心态也变得明亮积极。

对童谣故事情节的调整和扩容,是和语言的调整相匹配的。

原本节奏鲜明的四字句调整为七字句,原来短促、急迫,强调节奏的语气,在阅读过程中稍微缓和,更适于孩子的口头表达,也更贴合亲子阅读的氛围。

老猫老猫跳得高,清晨上树摘蜜桃。

一摘两筐甜又大,送到隔壁老张家。

老张摆手又关门,气得回家睡闷觉。

翻来覆去睡不着,起来喝水摔了瓢。

…… …… …… ……

以一种说故事的舒徐情绪,讲述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不只是强调语感和幽默感的童谣,它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传统的说唱表演的艺术形式,如单口相声、山东快板、山东评书——“闲言碎语咱不讲,表一表打虎英雄武二郎”,且唱且做,更具舞台感,让孩子登上了一页页展开的纸上舞台。

从南到北,自西而东,童谣传唱不息,陪伴了一代代中国孩子的童年成长,那些历经岁月洗刷却仍打动人心的、引起共情的情感,会以一种恰当而美好的方式,呈现在如今的孩子们面前。

《老猫老猫》

改编自中国北方童谣,刘腾骞/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