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尼糖王的“中华第一别墅”

 千冰室 2019-09-26

厦门鼓浪屿有座黄家花园,它被誉为“中华第一别墅”。邓小平、尼克松、李光耀等中外政要都曾在此小住或游览参观。

(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别墅的主人名叫黄奕住。

(图片来自网络)

在闽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要富,要学黄奕住!

中央四台在一带一路专题中也曾专门介绍过他:

黄奕住被称为“印尼糖王”,同时他也是房地产大亨和银行巨头。光在厦门,他就有160栋别墅。然而,头顶无数光环的黄奕住,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剃头匠。

是怎样的传奇人生,让剃头匠出身的黄奕住能够成为家喻户晓、世代流传的榜样?

一、出身贫寒,成长苦难!

1868年12月,在福建省南安县石笋村,一名男婴诞生了,然而不断地天灾人祸,让农民家庭养活一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为了留住这个刚刚出世的孩子,父母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住”,小名阿住。他——就是黄奕住。

阿住是家中的长子,父母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虽然家境贫寒,但还是送他去上学。但是,随着3个弟弟和2个妹妹的相继出世,父母实在无力再承担他的学费,因此阿住只能辍学回家务农。

阿住的伯父有一门手艺:剃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2岁那年,阿住开始跟着伯父学习理发,三年后,阿住出师,成为一名独立的剃头匠。于是,他挑着担子,走街串乡,开始了自己的谋生之路。

(剃头匠,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不幸来的太突然。一天,阿住在给一豪绅理发时,不小心伤到豪绅额头。尽管阿住不断道歉,但豪绅依然对他责怪谩骂,并扬言不会放过他,阿住因此不敢待在家里,东躲西藏。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住听说在南洋,人们发财的机会很多,于是,他决定去南洋谋生。

1885年,阿住怀揣着父母卖掉一块祖传田地得来的36个银元,带着理发工具来到新加坡。这一年,他13岁。

(图片来自网络)

二、阿住在南洋

接下来的四年,阿住辗转于新加坡和印尼,依旧从事着自己剃头的本行。后来,他在印尼三宝垄市扎根。

剃头时,阿住会跟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一来二去,阿住跟当地的底层百姓都混了个脸熟,也交了不少朋友。剃头赚钱实在太慢,阿住忍不住想换个行业,在当地一个老华侨的帮助下,23岁的阿住开始做起了肩挑小贩,卖些小商品。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三宝垄市政府开辟市场,建起了很多摊棚,阿住瞅准时机,在市场租了一个固定摊位,用来销售日用食杂及土特产。在这里,阿住认识了同样摆摊的印尼华侨蔡缰娘,两个人日久生情。

但是,阿住在老家已经有了童养媳王氏,这让阿住一时犯了愁,于是,他写信征求母亲意见。不料,王氏得知此事,非常大度,竟然同意了阿住与蔡缰娘交往,但她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蔡氏只能做妾。”

1890年,阿住与蔡氏结婚。婚后,夫妻俩起早摸黑,精心经营,生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这位印尼新娘为阿住后来的社交、经商、购置产业上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据说,黄奕住后来回国时带着蔡氏一起,但因为蔡氏不习惯鼓浪屿的生活,只住了两个月就又回到了印尼,从此两人天各一方。这是阿住心头永远的痛,后来,他在子女的婚姻上相当专制,命令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必须回故乡成亲,而且都是包办婚姻。

(图片来自网络)

三、变身糖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爪哇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发展迅速,三宝垄成为交通枢纽,周边地区所出产的蔗糖都从这里运往欧美各国进行销售。

黄奕住想经营糖业生意可以赚钱,于是,1895年前后,他开始经营糖业。

(图片来自网络)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糖作为一种战略物资,需求很大。但不少糖商担心欧战影响出口,因此一直在观望。

阿住却乘势收购了大量的蔗糖。后来,糖价猛涨,到1917年初,黄奕住一跃成为千万富翁。

但是,到了1917年初,由于战事紧张,欧洲很多国家把货船都召集回国供军事所用。一瞬间,印尼与欧洲的航路断掉了。大批蔗糖无法运出,于是,糖价开始狂跌。

(图片来自网络)

这让囤糖大户黄奕住变得焦虑不安,不仅他在银行抵押的货票全部贬值,而且债主开始不断上门催债。

万般无奈之时,有人给他出了两条脱身之计,一是逃回中国,二是跑路新加坡,另谋他路。

片刻动摇之后,黄奕住决定积极面对问题。他说,做生意靠信誉,做人也靠信誉,哪怕破产,绝不逃债。经过不断地努力,黄奕住的短期糖款与债务都得以顺利交清。

后来,海上交通运输情况逐渐好转,糖市行情又开始上涨。凭着自己的财力和信誉,黄奕住再次翻身。

一战结束时,黄奕住成为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之一。

(黄奕住在家乡兴建的中西合璧“八卦楼”,图片来自网络)

四、拒改国籍,回报祖国

一战之后,荷印殖民政府加深了对广大华侨的剥削掠夺。外国人,须缴纳30%的“战时所得税”。地方政府动员黄奕住加入荷兰国籍,从而可减免交纳“战税”,日本驻三宝垄领事也乘机拉拢黄奕住,邀请他加入日本国籍,从而可得到他们的“保护”。

黄奕住没有丝毫犹豫,轻蔑地拒绝这些邀请。他早已下定决心,要业成返国。

当时有朋友曾劝他说:“这里悠闲快乐,你又资本雄厚,在这里养老多好?干嘛一定要回去。”

黄奕住坚定地说:“我身为中国人,绝对不会因为被人剥削,寄人篱下而改变身份。”

1919年4月29日,黄奕住回到厦门,并决定在租界区鼓浪屿定居。

(图片来自网络)

五、报效祖国!

回国后,黄奕住重新规划自己的事业。

1921年,黄奕住在上海与别人合作创办了中南银行,“中南”寓意南洋侨民不忘中国。当时,中南银行是唯一的一家民营银行,对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振兴祖国实业起到了良好的金融保障作用。

随着中南银行业务的发展,先后在天津、厦门、武汉、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行,北京设有办事处。

(当时仅三家银行可以发行货币,其他两家是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黄奕住对公益事业也倾尽全力。

他创办和捐助的学校不胜枚举,仅对新加坡华侨中学、广东岭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的捐款,就累计达数十万美元之巨。

(捐建厦门大学主楼群贤楼,图片来自网络)

他最负盛名的作为,是以超前的眼光开启厦门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鼓浪屿自来水码头,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条马路开元路,图片来自网络)

(厦门电话有限公司,图片来自网络)

(中山医院,图片来自网络)

黄奕住通过兴建市内外公路、修筑海堤、开办水陆联运、兴建新式房屋、创办厦门自来水公司、统一电话公司等举措,一举扭转厦门“脏市”的污名,为这座城市今后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和“宜居城市”奠定了基础。

六、终生未改国籍

1937年,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有朋友劝黄奕住加入外国国籍,以保全生命和财产。黄奕住坚决的拒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坚决不改国籍,我以身为中华儿女而骄傲。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老人却未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1945年6月15日,黄奕住病逝于上海,享年78岁。他直到临终之际,他仍谆谆教诲其子孙,要继承其遗志,忠于祖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