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手段。战国乱世纷争,自然也是外交家们展示自己能力的好舞台。这次让我们来聊聊这些外交家们的翘楚——苏秦、张仪。这里要提前要说一句,现在的考古发现,苏秦张仪这二人的年龄、关系以及事迹都和史书记载有出入。我没工夫考据,咱们就照着史书聊。 与孙膑、庞涓一样,苏秦张仪二人也拜在技术性大学——鬼谷门下。 从鬼谷毕业,学成归来的苏秦和那个年代其他的平民知识分子一样,也要去政府求职。他第一站就来到了秦国,此时的秦国国君就是那位车裂商鞅的秦惠文王。 面对惠文王,年轻的苏秦慷慨激昂,进献了野心勃勃的兼并天下策略。 此时的惠文王已经是一个成熟、稳健的君主了,年轻的苏秦和他大而化之的空谈很难引起惠文王的兴趣。而且,惠文王知道对于刚刚强大起来的秦国来说,此时的关键应该是韬光养晦、逐步抢地盘,而不是高调的成为众矢之的,否则魏国的遭遇将落到自己身上。 因此,对于苏秦“兼并天下”的计划,惠文王是不会接受的。失败了的苏秦只有灰头土脸的回到老家务农。这之后,就是一个失败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后,开始重新发奋图强,再拼搏创业的故事。 静心修习了一段时间后,苏秦的思想成熟了,也把天下局势想明白了——当此乱世,外交是有前途的职业。目前,正在崛起的秦国会成为各国的梦魇,未来东方六国合作抗秦会成为战国长期的趋势,而六国之间的历史矛盾和沟通障碍将是阻碍合作的重要原因。而,解决沟通障碍,不正是自己擅长的嘛。所谓把握趋势就是把握命运,于是他开始了游说六国的工作。 确定好方向的苏秦,决定从最弱的国家谈起。他首先跑到了燕国,对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没遭受秦国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秦国要想攻打燕国,必须远涉千里之外;而赵国要攻打燕国,只需行军百里以内。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赵国,反倒顾虑千里之外的秦国,这可不够明智啊。我看大王您如果能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维护睦邻友好的双边关系,则燕国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燕国是弱国,找别国结盟自保是最好的策略,燕文公立即听从了苏秦的劝告,并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国。 苏秦到了赵国后就对赵肃侯说:“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中以赵国军力最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但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打赵国,这并不是说打不过您,只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他。秦国要是真的全力攻打韩、魏两国,这两国又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土地,很快就能兵临他们的国都。到那时,韩国、魏国抵挡不住,就只能俯首称臣。如果秦国没有了韩国、魏国的牵制,就会立即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到那时赵国不就危险了么?” “让我再根据天下的地图来分析一下。您看啊,东方六国的国土总面积是秦国的五倍,各国的兵力加在一起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能够结成一气,向西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秦国。但是,现在各国的国内重臣都主张结好秦国,都想割自己国家的土地去献给秦国。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秦国成就霸业这些人就可以获得个人荣华富贵,而各国遭受秦国的践踏他们却毫无分忧之感。所以这些人总是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自己国家的君主,以使各国割地求和。我劝大王您要好好想一想!为了赵国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等各国为友邦,一起抵抗秦国。让各国开联合会议,互换人质以结成同盟,并且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直接进行救援。哪一国如果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这样六国就能够结成盟邦来对抗秦国,秦国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赵肃侯听了这番道理很高兴,立刻将苏秦奉为上宾,并以赵国作为发起者,给了苏秦很多赏赐让他去约会各国结成同盟。 就在此时,秦国派犀首为大将去攻打魏国,结果秦国又是大胜,一举打败四万多魏军,并且活捉了魏国大将龙贾。对这个新情况苏秦很担心,如果秦兵顺势打到赵国就会挫败自己联合各国的根本。为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到了一个人,只有这个人的出山才可以帮自己完成计划,此人就是张仪。 张仪老家在魏国,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合纵连横这套外交功夫,同窗学习的时候苏秦就发现张仪比自己厉害。但和苏秦一样,张仪一开始游说各国也没有被赏识,此时只能流落在楚国混饭吃。 苏秦的策略是启发张仪出山,帮助他完成合纵连横的大局。但此时的张仪颓废不堪,苏秦就用猛药,故意把他找来使劲羞辱一番。张仪被师兄的羞辱所激怒,再次迸发出创业的激情,心想当今天下各国只有秦国能让师兄的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谋求发展。看到张仪重新振作,苏秦很高兴,更暗中派手下人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 与苏秦当年不同,张仪的建议更加谨慎务实,惠文王和张义面试后很高兴,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商鞅”,便以客卿之礼待他。这时苏秦派来帮忙的人才对张仪说:“其实我是苏秦先生派来帮您的啊,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受不了压力会放弃合纵,那他的合纵计划就失败了。他说天下除了您没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希望你们师兄弟一起完成合纵连横大局。” 听了这个话,张仪感慨道:“唉!我自称能干,但是掉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看来我还是不如苏秦啊。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告诉他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一定给他面子!” 小龙人说:有时候历史读起来就和小说一样,兄弟俩联手做局周旋七大国,自己人为的树立一个对手,以帮助自己的计划成功。这剧情还真狗血。 张义走访秦国后,秦国果然停止了对赵国的军事计划。于是苏秦又马不停蹄的跑到韩国去游说韩宣惠王,他说:“韩国方圆九百多里,有几十万带甲之士,天下的强弓、硬弩、利剑都产自于韩国。韩国的战士英勇无比,用脚踏弩来射箭,能连续发百发以上。用这样勇猛的士兵、披上坚固的盔甲、张起强劲的弓弩、手持锋利宝剑,以一顶百也不在话下。大王若是向秦国屈服,秦国必定继而索要宜阳、成皋两城;即使今天满足了它,明天秦国还会要割别的地。等到最后已无地可给时,韩国不也就亡了么。况且大王您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止,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求,这正是自讨苦吃啊。最后的结局就是没打一仗就丢失了全部国土。俗话说得好:‘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大王您这样贤明,又拥有韩国这样的强兵,却落得个尾从的名声,我都为您感到羞耻啊!”韩王被苏秦说的热血沸腾,也就听从了苏秦的劝说,加入了合纵同盟。 搞定了赵国和韩国,三晋之地就只剩下魏国了。于是苏秦又到魏国对魏王游说开来,他说:“大王您的领地方圆千里,表面上看虽不算大,但魏国繁华啊!村镇房屋极为稠密,已到了无处可以放牧的地步。百姓、车马之多,在道路上络绎不绝,好像千军万马一般。我私下估计大王您的综合国力不会弱于楚国。现在听说大王您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后勤部队、二十万敢死队、十万随从、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却打算听从群臣的浅见,去屈服秦国?今天赵王派我向您提出建议订立盟约,望大王明察决断。”就这样魏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把三晋绑上战车后,最重要的就是齐、楚两个和秦国没有太多交集但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了。 苏秦先来到齐国对说齐王游说到:“齐国真强大啊!四面都有要塞,土地面积达到二千多公里,披甲战士有几十万之多,粮食堆积如山。先说军队,我听说您这里精良的军队,进攻就像离弦利箭一般雷霆万钧,解散后就像风雨扫过一般干净利索。您的国家如果遇到大的战事,都不用到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去征兵,单单首都临淄城就有七万户人口,每户的成年男子不下三人,这样算来仅一个临淄就可以凑足二十一万的兵力。再说经济,临淄城本身就极为富庶,居民因为有闲有钱、不愁吃喝,平常都斗鸡、赛狗、下棋、踢球。临淄城道路上,车多的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服连起来能成帷帐、人们一起挥汗就如同下大雨。再说国际局势,韩国、魏国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国,是因为他们与秦国接壤,一开战用不了十天就到了存亡的生死关头。韩国、魏国即使打败了秦国,自身也要损伤过半;反过来说如果败给秦国,那么紧接着国家就濒临危亡。所以韩国、魏国对与秦国作战都十分慎重,尽量保持和平。但秦国如果要来攻打齐国就不一样了,他要背靠韩国、魏国的国土,经过卫国的土地才能到来。在这条道路上,您一百人守住险要位置,他秦国一千人也不敢通过。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国想驱兵深入对齐国发起进攻,也要顾忌韩、魏两国在它背后的活动,漫长的补给线都在韩、魏的攻击范围内。所以秦国虽然骄横,却不敢贸然攻击齐国。如此看来,秦国难以危害齐国是很明显的。齐国有这么好的条件,却要向秦俯首称臣,这是齐国的失策。现在如果能听我的建议,齐国一方面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国的坏名声、另一方面能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我希望大王您能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辩论没任何疑问,齐王也应允了苏秦的建议。 解决了齐国后,苏秦来到自己的最后一个目标——楚国,并劝说楚威王道:“楚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有方圆六千余里的土地、百万甲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仓库里面的存粮可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啊!别看秦国现在强大了,但是秦国的心腹之患莫过于楚国。你们两国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楚国强则秦国就弱、秦国强则楚国就弱,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我为大王您着想,不如联合各国孤立秦国。我可以为您去谈判,让崤山以东各国都向您进贡,以求得大王您能为他们去对抗秦国;再让他们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一起听从您的指挥。总之,合纵结盟则各国都会割地来归附楚国,而连横亲秦则楚国要割地去归附秦国,这两种办法对楚国的利益来说真是有天壤之别,大王您选择哪一种呢?”就这样楚王也听从了苏秦的劝说。 用口舌之能征服了各国的苏秦,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他被各国共同尊为“约纵长”,这也算是一个联络官的名位吧;并且身背六国相印。完成工作后苏秦就回到了赵国汇报工作,归来时各国送给他的车马之多,让他看起来像个国王,苏秦至此也算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虽然苏秦现在有六国相印,但实际上他的真正东家还是燕国,于是他把办公地点设在了燕国。在燕国工作的时候苏秦却出了点私人问题,他竟然与已故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而且被人家的儿子燕易王发现了。各位说这事多尴尬。 这个事情真不好看,苏秦自己也十分害怕,于是对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也不能使咱们燕国变得更强大了,而我要是去了齐国,就可以设法增强燕国的力量。”面对这样实在的表白,易王当然同意了。 于是外交家苏秦又干起了外交家经常做的事——间谍。他伪装得罪了燕国而逃奔到齐国,此时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很欣赏苏秦,便留下他做了客卿。这里多说一句,这位宣王就是齐威王的儿子,大家对他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钟无艳和夏迎春的老公、还有爱听集体奏乐而引起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国王,就是这位老兄了。可见他也是位典型的逗比国君。 苏秦到了齐国就开始鼓动齐王增高宫殿、扩大林园,表面上是以此来显示齐王的地位,实际上想借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通过这个行动为燕国效劳。 这边苏秦因为红颜祸水而成为间谍,那边张仪带着连横的说辞出发工作了。第一站张仪就来到了“三晋”中的薄弱环节——魏国,他对魏襄王道:“魏国土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山河险要,而且边防军需要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魏国就是一个四战之地。各国虽然约定了联合抗秦,并在洹水边结盟,说是兄弟之邦互相救援。但是即使真的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有时还会为了争夺钱财而互相残杀;更别说各个国家之间了。现在您想靠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苏秦,凭一番伎俩就想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如果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到那时,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还谈什么联合抗秦呢。如此则大王您的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回秦国去筹划修好。” 魏国本来受到秦国的压力就最大,要承担合纵联盟中最重的任务,张仪的一番话立刻让魏王背弃了合纵的盟约,请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获得了首次外交胜利的张仪回到秦国就被任命为国相。 解决了近邻魏国的外交关系之后,秦惠文王突发奇想,不顾地理上的困难竟想远征齐国。但这个时候齐、楚的合纵联盟正是牢固之时,秦国害怕楚国借机在自己的侧面进攻,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希望达成战略同盟。 此时的楚王就是那位把屈原先生气的跳河自杀的楚怀王,后面此人的悲惨、可笑故事可多了。张仪到了楚国就和楚王谈起了条件:“大王您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转而与我秦国合作,我们秦国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然后我还会给您安排些秦国美女服侍,这样咱们秦、楚两国互通婚嫁,永远结为兄弟之邦。” 这么好的条件一提出,楚王当然十分高兴,立刻允诺张仪断绝和齐国的关系,转而和秦国结成同盟。老板作出了决策,底下人立即开始拍马屁前来祝贺,只有一个叫陈轸的大臣很慎重,甚至对这个计划表示了哀悼。这下楚王不高兴了,恼怒到:“我一兵一卒都没用就得到了六百里土地,你哭什么丧?”陈轸回答:“大王啊,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您肯定得不到,相反齐国和秦国却会联合起来,这一东一西两大强邻一旦联合起来咱们楚国就要倒霉了。” 楚王问:“这个话怎么说?”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齐国这个盟友。现在和齐国断交,我们就孤立了,对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秦国这样的虎狼之国如何会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我想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承诺。到那时,咱们北面和齐国断交,西面和秦国又产生仇恨,结果这两个国家都会来打我们。因此我建议,不如暗中与齐国保持关系而只表面上绝交。然后再派人跟张仪回去,如果秦国真的把土地给我们,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 对这个老成的主意,楚王完全不屑,说道:“你闭嘴吧,别再说废话了,就等着看我去接收土地吧!”然后为表心意,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随后就下令与齐国断绝盟约,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准备接收土地。 眼瞅着回秦国就要兑现承诺了,张仪耍起了无赖手段。他先是找个机会假装从车上跌下,说自己摔坏了,然后躲在家里三个月都不上朝。对于这个赖账的家伙,楚怀王不但没发觉人家的不诚信,反而怀疑起自己来:“张仪是不是觉得我和齐国断交的事情做得还不够狠啊?”随即便派手下的勇士跑到齐国去把人家齐王辱骂了一顿。 齐王无缘无故的被楚国断交、又无缘无故的被骂一顿,自然大怒。但人家不傻,没直接去和楚国开战,而是去讨好秦国,准备和秦国结成联盟。对秦国而言,现在既然齐国都低头了,自己也自然不必对齐国开战了。最后搞来搞去只有一个楚国倒霉,之后的战国历史上楚国还将不断上演这样的倒霉蛋角色。 一直到自己的外交工作全部完成,张仪才上朝,并见到了楚国使者。一见面他就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啊?从这里到这里,有六里多地呢。”说好的六百里变成了六里,这是标准的耍流氓啊。楚国使者也不高兴了,二话没说就回国报告楚王,这下楚怀王才知道自己成了唯一的冤大头,恼羞成怒之下竟然就想发兵攻打秦国。 这时陈轸又出来说话了:“大王啊,我现在可以开口说句话吧?您要是直接去攻打秦国还不如拿出一座大城送给秦国,然后与秦国合力去打齐国。这样虽然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咱们已经和齐国断交了,又贸然对秦国开战,这是两面不讨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我们反而促使了齐秦和好,然后招来天下的军队都来打我们,咱们国家一定损失惨重!” 可此时的楚王只想出气,已经没有了思考的能力,根本不听劝解,立即派军队去征讨秦国。兵来将挡,秦国这边也任命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楚军,秦楚两个大国的战争开始了。 几千年来的道理都一样,“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要做青皮你就得能打,秦国耍无赖也是有资本的。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展开会战,结果秦军一发力,楚军就被打得大败,八万甲士被杀,统兵的屈氏大将及以下的列侯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不但如此,秦军还乘胜势夺取了汉中郡。楚国损失惨重。 面子没了、里子也折了,气急败坏的楚怀王像个赌徒一般,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攻击秦国。这次双方又在蓝田展开决战,结果楚军再次大败。而且此时墙倒众人推,韩、魏等国见楚国垮了,也向南袭击楚国,一直打到楚国腹地。楚王见此情景,知道再疯狂下去自己只能损失更大,只好率军回国,并且割了两座城向秦国求和才算稍稍稳定了局面。 按说秦国欺负、玩弄楚国已经够了吧,还没完!人家隔了几天又来了。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这次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也就是河南和陕西边境的部分土地)换楚国的黔中之地(湖南、四川、贵州交接的土地)。 对这个提议,楚怀王又开始了耍小性子,他说:“我不要换地,你把张仪这个坏人给我,我就把黔中的土地给你。”张仪听说了这个事,没多想就要去楚国换地。秦王不放心,问到:“楚国就是要收拾你,你去干什么啊?”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很铁,靳尚又很受楚王爱姬郑袖的崇信,郑袖说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张仪毫不畏惧的来到楚国。 张仪一到楚国,楚王就把他关在狱中准备处死。此时张仪安排的楚奸靳尚发挥作用了,他找到楚王的宠妃郑袖说:“我听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现在看到他要被杀了,准备用上庸等六个县以及其中所有美女来赎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这个条件达成以后大王一定会宠幸秦国的美女啊。此消彼长之下,您就会遭受冷落。” 这个话说的好啊,女人的最大弱点就是嫉妒!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哀求:“做臣子的就是各为其主。现在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秦国震怒肯定发兵来打我们。我请求您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到江南居住,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了。”楚王也是枕头风,心疼老婆孩子就赦免了张仪,还给了张仪很多好处。 可张仪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主,出狱后他又开始玩弄单纯的楚王了,他找到楚王说:“现在各国联合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不靠谱。如果大王您不肯听命于秦国,秦国就会胁迫韩国、魏国来联合攻楚,那楚国可就危险了。您想啊,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处于长江上游,如果准备大量船只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大军就能打到楚国的腹地,这样一来黔中、巫郡的土地都不再是大王您的了。之后秦国如果再大举出兵攻出武关,楚国的北部地区就会成为绝地;秦兵再顺势向南继续攻击的话,楚国就要亡国了。楚国要等各国的救兵来帮忙,那起码要等半年以上,肯定来不及。坐等那些弱国的救援,却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真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您要是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结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击,保持世代和平。”听了张仪的话,楚怀王想想也对,自己也试过确实打不过秦国,还不如服软结盟得了,就让他带着结盟的协议离开了。 小龙人说:楚国其实有一手好牌,但却被腐朽无能的管理团队打的稀烂。楚怀王的单纯、任性,能把一个屈大夫给气的跳河,确实可笑、可恨。 完成了对楚国的消弱并取得了对齐国的外交胜利,张仪又开始了他的连横之旅,他的下一站——韩国。到了韩国后,张仪对韩王说:“韩国这地方险恶多山,所产五谷不是豆子就是杂麦,全国剩余的口粮积存也不够两年用。现在韩国的士兵数量不超过二十万,秦国却有带甲之士一百余万。崤山以东国家的人要披上盔甲才敢参加战争,而秦国人个个赤膊便能上阵杀敌。在战场上秦国的士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勇不可当。秦国用孟贲、乌获那些勇士们来进攻不肯臣服的弱国,就像在鸟蛋上压下千钧重石,无一可以幸免。大王您如果不肯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占踞宜阳、扼守成皋,您的国家就会被分开两半,到时候韩国的土地都不再是您的了。为大王着想,您不如侍奉秦国而进攻楚国,既转嫁灾祸又取得秦国的欢心,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对于韩国这样一个靠近秦国的小国来说,屈服于秦国眼前看确实会比给齐楚做肉盾强一些,韩王于是听从了张仪的意见。 取得了对韩国的外交胜利回到秦国,秦王又封赏给张仪六个城邑以示鼓励,并给他武信君的称号。接下来再接再厉,张仪又去游说齐王以加强联盟,他对齐王说:“主张合纵抗秦的人,必对您说:‘齐国有三晋作屏障,地广人多、士兵强悍,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国无可奈何。’大王也会认可这种说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可实情却悲观的很,现在秦、楚两国互通婚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把宜阳献给秦国;魏国把黄河之西土地献给秦国;赵王也去朝见秦王,并割让河间的土地以讨好秦国。大王您如果不侍奉秦国,我大秦必将驱使韩国、魏国之兵进攻齐国南部;再安排赵兵倾巢而出,渡过清河,直指博关。到那时临淄、即墨等齐国的核心地带恐怕也不归您所有了。等到国家遭受攻击的时候再想讨好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这个分析确实很准确,未来齐国就是被这样的战略部署打败了,只不过组织会战的不是强悍的秦国,而是弱小的燕国。就目前来看,既然楚魏韩都跟了秦国,齐王也只得采纳张仪的建议,彻底加入连横同盟。 张仪离开齐国后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又向西跑到赵国游说,他对赵王说:“大王您带头联合各国抵抗秦国,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侵略。大王您的威望在崤山以东传扬,我们秦国这个小国家是十分恐惧啊。所以我们缮甲厉兵、积蓄粮草,时刻不敢放松警惕,唯恐大王您兴兵前来问罪。现在我们秦国托您的福,一举攻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周天子的地盘,军队已经到达白马津。我们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对赵国的愤怒也不止是一天两天了。现在我们秦国正有一支破烂的部队驻扎在咱们两国边境的渑池,随时准备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据番吾,然后来邯郸城下和您相会。希望用古时的会战形式,重演武王伐纣的故事。为此,特派我来通知您和您的臣民。现在楚国与秦国已经结为兄弟之邦,韩国、魏国俯首称臣,齐国也准备向我们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滨之地,这就相当于砍断了赵国的右臂。被砍断了右臂再和别人争斗,您想要不灭亡还可能么!如果秦国同时发动三支大军,一支是齐国部队,让他们渡过清河,在邯郸之东驻军;一支是韩魏两国军队,让他们驻扎在成皋,进军赵国的河外地区;第三支是秦国自己的军队,使其驻扎在渑池。然后约定四国联合同时攻赵,征服后四分其地,赵国还能存在么?我为大王您着想,不如与秦王结下盟约,使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邦。”赵王被逼无奈,也只有接受了张仪的劝说和秦国结盟。 各大国家都加入了秦国同盟,最后张仪北上到达燕国,此时沟通燕国这个老牌弱国就很简单了。他对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服从了秦王,并献出河间地来满足秦国。大王您不赶快结好秦国的话,秦国就会派兵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如此一来燕国西部的土地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而且现在的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没有秦国允许不敢随便去攻击别国。大王您如果服从了秦国,就可以长年免除齐国和赵国的威胁了。”燕国弱小必须跟着大国混,目下的局势只能接受张仪的游说,献上五个城以向秦国求和。 完成了和各国的连横重任,张仪就准备回国报告。可不幸的是还没到咸阳,秦惠文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继位。这位武王从做太子时就讨厌张仪,而且他的对外政策更直接、更野蛮,不喜欢张仪那套连横的东西。因此他一即王位,张仪的政治地位也就下降了。 秦国的大臣们看到老大不喜欢张仪,也就开始说他的坏话了。其他的各个国家看到张仪在秦国失势,也都放弃了对秦国的许诺,再次合纵抗秦。 眼看着对外自己的多年心血全都付之东流,对内新的领导不信任自己、同事排挤自己。在这样的局面下,张仪展现出了他不同于商鞅等法家人物的执拗、强硬的性格特征,而是明哲保身、周旋从容。他向秦武王建议说:“我为大王您考虑,只有东方国家内部发生问题,您才有机会多割得土地。我听说齐王十分憎恨我,我人到哪里、齐国就会去打哪里。我建议您让我到魏国去,这样齐国必定要攻击魏国。齐国、魏国一打起来,大王您就可以乘机攻占韩国,进军三川、挟持周天子、进而控制天下,这可是成就帝王大业的机会呀!”武王本就不喜欢张仪,这下正好顺势把他送到了魏国。这样,张仪也做起了政治间谍。 张仪来到魏国后,齐国果然出兵魏国来找他的麻烦,对此魏王十分害怕。张仪安慰他说:“大王您不要担心!让我来退掉齐兵。”这次张仪的使出计策充分体现了他外交家的天才。 张仪先是派手下人到楚国,做通了楚国使臣的工作,借楚国使臣之口对齐王说:“大王对张仪真不错啊。”齐王奇怪的问到:“此话怎讲?”楚国使者说:“难道不是么?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与秦王定下的计谋,想让齐、魏两国互相攻击而秦国乘机夺取三川地方。现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国,正是对内劳民伤财、对外和邻国为仇啊,这不是使张仪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么。”齐王听罢这才醒悟,立刻下令退兵。就这样,张仪安安稳稳的在魏国做了一年国相后,便安详的去世了。 《通鉴》里面对“纵横家”有评价说: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的政治路线游说各国,达到富贵的高位。他们不用像吴起、商鞅等法家一般辛劳付出,又凄惨收场;也不像孙膑等兵家那样,劳心劳力带兵打仗还有战场危险。他们动动嘴皮子谁也不得罪就得到了荣华富贵,这种好事谁不要啊。于是天下人纷纷争相效法,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名号犀首,也以能说会道著称。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纷而起、遍于天下,多得举不胜举。然而这些人当中还要数张仪、苏秦、公孙衍在当时名声最为显赫。 对这些纵横家,孟老夫子也有评价。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汉代的扬子在其代表作《法言》中也有论断。有人问:“苏秦张仪跟鬼谷子学习合纵连横,让中国得到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吗?”回答说:“骗人的技巧而已,圣人是厌恶的。”又问:“那学习孔子的书而做张仪、苏秦那样的事,怎么样呢?”回答说:“这好像有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问:“子贡不也是这样干的吗?”回答说:“子贡这么做为的是排难解纷,是高尚的;张仪、苏秦为的是谋取富贵,是耻辱的。”问:“张仪、苏秦能独树一帜不学前人,也算是有才干了吧?”回答说:“上古时的明君对品质不好之人加以拒绝,能说不考虑才干吗?他们的这种才干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才干!” 小龙人说:现代考古发现,张仪比苏秦早死二十多年,而不是通鉴上的记载苏秦比张仪早。所以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张仪的故事实际是后来公孙衍的故事,而苏秦的故事很多是苏代、苏厉的故事。可是不管怎么说,“合纵连横”确实是战国一段时期内的外交主题。 这个主题是单纯的靠苏秦张仪两兄弟炒作出来的么?时代需要而已!秦国虽已然崛起,但又没有实力同时应对东方六国;东方六国有矛盾但是更不愿意看到秦国欺辱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战就成为各国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纵横家才会登上历史舞台。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成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