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中小学基础教育,原属于两个各自独立的教育类型,却因为教育综合改革正逐渐走向融合。去年9月,北京市启动了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内涵发展重大改革,创新性地实现了高校与中小学的“联姻”,帮助中小学实现特色发展。中小学实验课搬进大学校园,大学教授给小学生当老师……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桩桩变化正在中小学上演。 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在“大学支持小学”项目推进过程中,更深入地得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帮助。中国农大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并抽出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以专项任务下达,围绕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团组织、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农大附小的办学水平。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全力支持下,农大附小以“未来训练营”生存课程为基础,三方研发并投入实践了《生存—生命教育》体验课程,践行着“未来训练营”倡导的“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生存体验理念,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的发展为主旨,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自我、适应自然、融入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生存与生活的价值,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丰富体验、形成技能、获得感悟,形成正确的生存观,实现生命的健康发展。柴达木百公里穿越、一元钱生存活动城市北京站挑战赛等教育活动陆续开展。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出台多项政策推进中小学体育工作,在培养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降低视力低下和肥胖检出率的增长幅度。同时,不少学校也非常重视特色体育的开发,通过不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 大自然和社会不仅能给孩子不一样的经历,不仅能让孩子在不一样的经历中习得生存技能,也能在不一样的经历中让孩子的人格更为健全,也能学会学习。为此,农大附小借助大学支持小学项目,农大附小生存体验教育课程从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基地起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激发了农大附小设计、参与“保卫孩子们美好童年活动”的热情,开展1元钱城市生存活动、野外生存活动、香巴拉28-33公里的山地穿越、校内的各种生存活动及六年级毕业班的毕业礼:寻找内心深处的自己——柴达木百公里徒步活动。 生存体验教育活动后让孩子们变了,变得更加自信,更加阳光了。孩子们的变化是由内到外的变化,时时处处充满着阳光和幸福的变化。不仅孩子变了,家长和老师们也变了,家长们变得更关注学校、更支持学校的工作了,老师们变得更积极主动,学校的发展成为教师的一份责任。
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外,一个快乐的童年、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我们将为大家讲述几件农大附小学生生存体验教育的感人事迹:学校组织了2015届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礼:找回灵魂深处的自己——柴达木戈壁荒原100公里徒步活动。在海拔3000米的戈壁荒原上4天走完100公里,对这些只有11、12岁的孩子来说会是怎样的挑战呢?实践证明,很多孩子也愿意去体验那海拔3000米戈壁荒原徒步的感受,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不仅仅体现在意志品质有了飞跃,也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实现了一次升华。 记得赴柴达木第一天的总结会,张蒙文博作为组长声泪俱下检讨着自己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同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个独生子女、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同学的行为已经和自己的意识相悖的情况下,还能换位去考虑问题,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与责任啊! 在托素湖边受罚后,落后的学生没有因受罚而消沉;没有因比别人多走10公里而耿耿于怀,作为组长的王佳琪、赵艺婷同学从这件事中主动找自己哪里做错了,怎样改进,没有因队友违反纪律被罚而埋怨队友,而是用一种更大的力量去理解和包容。农大附小的学生能在这片得天独厚、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扎营,和植物与自然零距离地接触,孩子们感受着生存体验活动的魅力,不仅仅是身体素质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康的品质! 《生存——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一段不一样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同学们不仅习得了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也对生存、生命产生了不一样的感知。我相信,这段经历会在孩子们的心里不断发酵。 【渐入佳境:建设“生存体验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国农大的指导帮助下,农大附小明确了《生存——生命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守护生命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死悲欢,珍爱生命,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实际情况及特点,在农大领导的重视及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下,学校探索了“四大主题、六个专题、三种途径”的生命教育模式:“四大主题”是指以心理健康教育、人身安全防护、健康生活指导、情感道德修养四大主题贯穿整个生存——生命教育过程,四大主题内容完成了生命教育在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六个专题”是指实施以“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探知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为专题的生命教育,这六个专题由低到高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种途径”是指生命教育通过专题课程、体验活动、学科渗透三种渠道开展生存——生命教育。 从专题课程、体验活动、学科渗透三个途径全面、全员、全程实施生命教育,已在农大附小“落地生根”。孩子们通过1块钱城市生存大挑战、八大处百望山长途拉练、山地趣味定向越野磨练意志,感受坚强;“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入社会,体验责任。 课程是助力师生成长的跑道,农大附小通过生存体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生命教育课程的研发和实践,学校的育人模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里、开心的实践中,开启心智,获得生命的新成长。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学院张祥兰教授给予农大附小《生存——生命教育》课程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的生命成长课程是心灵成长类,是体验式学习的课程。通过“学”与“习”,可以全面提升情商及生命品质,通过野外生存、一元钱城市生存、徒步生存体验活动激发并挖掘生命潜能,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得孩子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大幅度提升,这个课程是学生都值得体验的课程。同时,他们的阅读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以各种课程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评价标准,有奖励机制,有展示平台,凸显学校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摘自现代教育报,文/杨占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