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保】秋分后,霜霉、白粉、蔓枯、细菌应重点防治(内附药方)

 深海之星ccpsl0 2019-09-27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是著名的甜瓜产区,盛产伊丽莎白、哈密瓜等厚皮甜瓜,羊角蜜、蜜罐等薄皮甜瓜。甜瓜生长期短,成本投入低,产量高,价格较为稳定,吸引很多菜农种植。然而甜瓜上高发的病害,严重影响了甜瓜的产量和品质。

甜瓜上常发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及蔓枯病、炭疽病、细菌性病害等茎蔓部病害。
01
区别防治叶部病害
甜瓜膨大期养分需求量大,叶片负担重,养分积累少,抗逆性下降,病害发生较多。甜瓜叶部高发的病害主要是霜霉病和白粉病。

      霜霉病在甜瓜生育中后期果实膨大时开始发生,进入成熟期最易感染霜霉病。病害初期呈水浸状,后产生多角形黄色至黄褐色大斑,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与细菌性角斑病十分相似。但在阴天或早晨湿度大时,可见叶背面生出稀疏的褐色至灰褐色霉层。霜霉病预防用药,可选择代森锰锌/百菌清+多抗霉素/武夷霉素+海藻酸或红糖;发病初期,可选择氰霜唑/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锰锌/霜脲锰锌/霜霉威+乙蒜素+多抗霉素/武夷霉素+几丁聚糖或红糖;发病中期,可选择氟菌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氯溴异氰尿酸+几丁聚糖或红糖。

      白粉病俗称白毛,是甜瓜上最常见、最重要的气传病害。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但进入生长中后期最为严重。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柄和茎蔓。初在叶面生黄色褪绿斑,后正背两面生出白色小粉点,叶片正面褪绿具不规则黄斑,小白粉点逐渐扩展成较大的白色粉斑,散布在叶面上,后多个病斑相互融合,致叶片布满白粉,病斑由白色变成灰白色,病重叶片变黄卷曲或提早干枯,后期在白粉层中可见小黑点。白粉病常用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戊唑醇悬浮剂、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5%乙嘧酚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等。

    对于叶部病害,病害发生前,瓜农应注意提前喷洒海藻酸、甲壳素、全营养叶面肥等,补充叶片营养,提高抗病性,减少病害发生。病害发生初期,瓜农则可选择哈茨木霉菌等生物农药喷雾,可有效抑制病害发展。哈茨木霉菌等生物农药防病范围很广,除白粉病外,还可预防灰霉病、炭疽病、蔓枯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   

02
瓜蔓流胶 两类病害是祸因

 导致甜瓜茎蔓流胶的病害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缘枯病以及细菌性软腐病,表现症状为流白胶。细菌性病害导致的茎秆流胶,确切的说流出的不是胶,而是菌脓,大多数细菌性病害发生后在湿度较大时都会有菌脓产生。如果通过触感以及气味来仔细区分,胶跟脓是不一样的,如果流出的是菌脓,那么就可以确定是细菌性病害导致的。防治药剂可分为三类,一是铜制剂,如氢氧化铜、王铜、喹啉铜等,二是抗生素类,如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等,三是唑类,如叶枯唑等。

    第二类是真菌性病害,主要是蔓枯病、炭疽病,表现为流黄胶、红胶。蔓枯病主要为害甜瓜的根茎部、主蔓、侧蔓、主侧蔓分支处及叶柄,也为害叶片和果实。在蔓上病斑初呈油浸状,灰绿色,略凹陷,椭圆形、梭形或条斑形蔓延。病部分泌出黄褐色、橘红色至黑红色胶状物,后期病部干枯龟裂,呈灰白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棚室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蔓枯病在遇阴雨天,高温、高湿时发病重。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供肥不足、长势弱的植株易发病。炭疽病可为害叶片、叶柄、茎蔓和果实。幼茎、茎、叶柄染病,初生水渍状坏死斑或产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凹陷斑,黄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后期病部溢出粉红色黏质物。生产上,气温23℃、相对湿度高于85%-95%易发病。防治药剂主要有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甲托、多菌灵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