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的别名及其诗句

 qingpodushu 2019-09-27

古代文人墨客咏竹时使用的别称或称常冠以篁、筠、君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士具体为:

1篁 

(1)、翠篁。翠绿的竹林。南朝 江淹《灵丘竹赋》:“于是绿筠绕岫,翠篁绵岭。”

(2)、丛篁。丛生的竹子。唐 宋之问《泛镜湖南溪》:“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宋 陈与义《纵步至董氏园亭》:“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

(3)、筜篁。竹的泛称。唐 裴铏《传奇·封陟》:“烟锁筜篁之翠节,露滋踯躅之红葩。”

(4)、风篁。谓风吹竹林。南朝 谢庄《月赋》:“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唐 郑谷《少华甘露寺》:“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清 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彻师》:“一片风篁拥翠微,晚钟初动白云稀。”

(5)、阶篁。庭院前的竹子。唐 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阶篁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6)、初篁。新竹。南朝 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南朝 梁简文帝《晚春赋》:“望初篁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

(7)林篁。丛生的竹木。晋 郭璞《蜜蜂赋》:“回鹜林篁,经营堂窟。”唐 宋之问《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宋 庄季裕《鸡肋编》:“兰蕙叶者如菖蒲而稍长大,经冬不凋,生山间林篁中。”

(8)、篁阵。竹林。唐 陆龟蒙 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联句》:“松行将雅拜,篁阵欲交麾。”

(9)、篁筱。篁竹和筱竹。晋 戴凯之《竹谱》:“篁筱之属,必生高燥。”泛指密密的竹林。晋 左思《魏都赋》:“篁筱怀风,蒲陶结阴。”宋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

(10)、修篁。修竹,长竹。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明 归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北牑移修篁,南圃艺药草。”

(11)、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王逸 注:“幽篁,竹林也。”唐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明 方孝孺《竹》:“不禁俗物败人意,忽见幽篁眼为明。”

(12)、竹篁。竹林。沈从文《边城》:“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

2

(1)、翠筠。绿竹。唐 白居易《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宋 蔡伸《飞雪满群山》:“翠筠敲竹,疏梅弄影,数声雁过南云。”清 汪琨《水龙吟·送龚璱人出都》:“任红蕉题就,翠筠书徧,饯词人句。”

(2)、浮筠。晋 王嘉《拾遗记·蓬莱山》:“有浮筠之簳,叶青茎紫,子大如珠,有青鸾集其上。”以指竹。唐 陆龟蒙《双吹管》:“长短截浮筠,参差作飞凤。”

(3)、孤筠.孤立生长的竹子。南朝 江淹《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灵芝望三秀,孤筠情所托。”胡之骥 注:“《礼记》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4)、青筠。青竹。晋 王嘉《拾遗记·周灵王》:“帷有黄发老叟五人……手握青筠之杖,与聃共谈天地之数。”

(5)、新筠。新竹。唐 韦应物《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十数竿。”

(6)、湘筠。湘竹。宋 辛弃疾《江神子》:“湘筠帘卷泪痕斑,珮声闻,玉垂环,个里柔温容我老其间。” 明 刘基《阮郎归·怨情》:“苍梧苦雾压湘筠,猿啼不见君。”明 李东阳《孝宗皇帝挽歌词》:“尧蓂惊新换,湘筠忆旧斑。”

(7)、修筠。修竹,长竹。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宋 朱熹《次秀野韵》:“史君帘阁对修筠,起看名园雨后春。”

(8)、秀筠。秀丽的竹丛。应修人《村居》:“阶下野花红簇,窗外秀筠翠覆。”

(9)、霜筠。指竹。唐 贾岛《竹》:“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宋 欧阳修《渔家傲》:“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宋 苏轼《渼陂鱼》:“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

(10)、筠箭。箭竹。喻坚贞。南朝 刘孝标《与宋玉山元思书》:“心贞筠箭,德润珪璋。”唐 张仲方《赋得竹箭有筠》:“东南生绿竹,独美有筠箭。”

(11)、野筠。野生竹。唐 韦应物《过昭国里故第》:“池荒野筠合,庭绿幽草积。”

(12)、筠篁。丛竹。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南朝 梁简文帝《答定襄侯饷卧簟书》:“筠篁多品,篠簜杂名,较色比奇,独此为贵。”五代 齐己《谢人惠竹蝇拂》:“妙刮筠篁制,纤柔玉柄同。”

(13)、筠斑。斑竹。宋 方回《次韵恢大山拟古三首》:“谓古有不死,请看湘筠斑。”元 汪克宽《题道士张湛然弹琴诗卷》:“娥英泣洒湘筠斑,迁客相逢话羁旅。”王闿运《张安化妻钱氏墓志铭》:“刻文苍玖,记思筠斑。”

(14)、贞筠。指竹。喻坚贞不易的节操。南朝 王融《赠族叔卫军》:“德馨伊何,如兰之宣,贞筠抽箭,润璧怀山。”唐 苏味道《咏霜》:“自有贞筠质,宁将庶草腓。”清 王夫之《连珠》:“天籁无假于宫商,贞筠不争于柯叶。”

3、君

(1)、绿玉君。竹的别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青玉》记载:绿玉以深绿色者为佳,淡者次之。

(2)、抱节君。指竹子。以其劲直有节,故称。宋 苏轼《此君庵》:“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会相亲。”

(3)、君子。竹之雅号。宋 苏辙《林笋复生》:“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

(4)、此君。竹也。《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唐 岑参《范公丛竹歌》:“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唐 白居易《东楼竹》:“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宋 姜夔《念奴娇·谢人惠竹榻》“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5)、绿玉君。竹的别名。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青玉》:“绿玉以深绿色者为佳,淡者次之。”

4琅玕(gā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

(1)琅玕。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唐 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仇兆鳌 注:“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宋 梅尧臣《和公仪龙图新居栽竹》:“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清 吴伟业《又题董君画扇》:“湘君浥泪染琅玕,骨细轻匀二八年。”

(2)翠琅玕。指翠竹。宋 杨万里《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元 王冕《息斋双竹图》:“归来不得翠琅玕,听雨冷眠溪上绿。”清 郑燮《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玕。”喻蘅《画竹四题》:“笔底翠琅玕,森森阅岁寒。”

(3)、明玕。竹的别称。晋 陶潜《读山海经》:“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宋 周紫芝《竹坡诗话》:“盖明玕\谓竹,清瑶谓水。”

(4)、青琅玕。喻竹。唐 皮日休《太湖诗·上真观》:“琪树夹一径,万条青琅玕。”清 姜宸英《送项霜田溶归杭州》:“我爱东园宅,绕池青琅玕。”

5、士

(1)、青士。竹的代称。竹色青,故称。唐 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

(2)、圆通居士。宋 陶谷《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庐山石虎菴。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舍身为菴中供养具。俄,窗竹生一笋,花紫箨,如梦者之衣。既成竹,六尺余,无节,黄绿莹浄……光乃用为拄杖,目曰直兄。光来都下,予因见之,光云梦者自称圆通居士。”后因称竹为“圆通居士”。

6、玉

(1)、青玉。指绿竹。唐 杨巨源:“一院绿钱童子拂,千竿青玉主人栽。”宋 梅尧臣《景纯以侍儿病期与原甫月园为饮》:“腮肥顶瘦裁青玉,钻凿商声五音足。”元 杨维桢《小游仙》:“青玉参差嶰管裁,琯中吹得凤凰来。”

(2)、寒玉。竹。唐 雍陶《韦处士郊居》:“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3)、玉干。竹的美称。唐 卢纶《颜侍御厅丛篁咏送薛存诚》:“玉干百余茎,生君此堂侧。”唐 卢纶《和徐法曹赠崔洛阳斑竹杖》:“玉干一寻余,苔花锦不如。”

(4)、玉管。又作“玉琯”。竹的美称。唐 韩琮《风》:“凉飞玉管来秦甸,暗褭花枝入楚宫。”唐 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叶翦兰罗碎,茎抽玉琯端。”

(5)、紫玉。紫竹的别名。通常用于作笛。南唐 陈陶《题僧院紫竹》:“霞杯传缥叶,羽管吹紫玉。”元 陈旅《次韵友人京华即事》:“仙女乘鸾吹紫玉,才人骑马勒黄金。”清 朱彝尊《高阳台·桥影流虹》:“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

6、其他

(1)、青岚帚。竹。唐·陈陶《长竹》:“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3)、妒母草。亦作“妬母草”。竹的别名。《埤雅·释草》:“今俗呼竹为妬母草,言笋旬有六日而齐母。”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竹名妬母,后笋之生必高前笋。”

(4)、不秋草。 金马天来《赋丹霞下寺竹》诗:“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

(5)、绿卿,竹的别名。 宋代陶谷 《清异录·绿卿》:“ 王彪 《临池赋》云:‘碧氏方澄,宅龟鱼而荡漾;绿卿高拂,宿烟雾以参差。’”

(6)、潇湘竹又名斑竹。传说上古时尧帝有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后舜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去南方寻找,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眼泪挥洒在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就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就是潇湘妃子。

(7)、碧虚郎。绿竹的别名。宋 陶谷《清异录·陈设》:“《夏清侯传》云……曾大父仲森碧虚郎,大父挺凌云处士,父太清方隐于幽闲,辄以卓立卿自名,衣绿绶,佩玉玦。秦闻之,就拜银绿大夫。”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树木·竹》:“碧虚郎、凌云处士、卓立卿、银绿大夫……按,谓竹也。”

(8)、冰碧。谓竹。竹经冬不凋,故称。唐 元稹《寺院新竹》:“宝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亭亭巧于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峰峦眼前耸。”唐 元稹《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冰碧寒夜耸,箫韶风昼罗。”

(9)、苍筤。指幼竹。《易·说卦》:“为苍筤竹。”孔颖达 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唐 温庭筠《春尽与友人入裴氏林探鱼竿》:“历寻婵娟节,翦破苍筤根。”亦指青竹。明 何景明《画竹》:“尺缣苍筤只两根,气势已觉千林少。”郁达夫《题徐悲鸿赠韩槐准<鸡竹图>》:“云外有声天破晓,苍筤深处卧斐真。”

(10)、寒青。借指竹林。宋 杨万里《癸未上元后永州夜饮赵敦礼竹亭闻蛙醉吟》:“尚忆同登万石亭,倚栏垂手望寒青。只今真到寒青里,吾人不饮竹不喜。”

(11)、径节。指竹。清 魏源《题陈芝楣中丞个中真意图》:“渭川多径节,江左多弱植。”自注:“﹝中丞﹞斋前有竹千竿,故绘此图。”

(12)、林箐。”竹林。宋 黄庭坚《送高士敦赴成都钤辖》:“巴滇有马驹空老,林箐无人叶自秋。”《明史·韩雍传》:“推问,果贼也。悉支解刳肠胃,分挂林箐中,累累相属。”

(13)、林箊。亦作“林于”。竹名。亦泛指竹。北周 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含风摇古度,防露动林于。”倪璠 注:“林于,竹名。”唐 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弥望无端倪,北风击林箊。”

(14)、箖箊。竹名。叶薄而大。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晋 戴凯之《竹谱》:“箖箊,叶薄而广,越女试剑竹是也。”清 王苹《南园》:“何处箖箊有敝庐,空存老树与清渠。”

(15)、龙孙。指新竹。宋 梅尧臣《依韵和孙待制新栽竹》:“龙孙已见多奇节,凤实新生入翠枝。”宋 陆游《夏日》:“将雏燕子暂离巢,过母龙孙已放梢。”亦泛指竹。宋 道潜《慧觉孜师绿筠轩》:“会待龙孙添夏荫,借君此地眠清风。”宋 陆游《夹路多修竹》:“桑麻有余地,家家养龙孙。”竹的一种。生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宋 许观《东斋纪事·竹之异名》:“辰州有一种小竹,曰龙孙竹,生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元 善住《盆竹》:“岂知幺凤尾,元是古龙孙。”

(16)、绿卿。绿筠、绿竹。南朝 江淹《灵丘竹赋》:“于是绿筠绕岫,翠篁绵岭。”唐 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广砌罗红药,疏窗荫绿筠。”明 刘基《寄题升元观绿筠轩》:“带郭轩楹暎绿筠,八窗潇洒总宜人。”

(17)、绿云。喻绿竹。宋 张镃《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清 袁枚《随园诗话》:“余以竹叶裹粽馈之,附诗云:劝公莫负便便腹,不嚼红霞嚼绿云。”

(18)、蛇主。素节竹。唐 杜甫《课伐木》:“苍皮成委积,素节相照烛。”仇兆鳌 注:“苍皮指木,素节指竹。”

(19)、射筒。竹名。晋 左思《吴都赋》:“其竹,则篔筜箖箊,桂箭射筒。”刘逵 注:“皆竹名也。《异物志》曰:……射筒竹,细小通长,长丈余,亦无节,可以为射筒。”

(20)、团栾。犹檀栾。竹秀美貌。亦用作竹的代称。南朝 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淡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21)、檀栾。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汉 枚乘《梁王菟园赋》:“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唐 王睿《竹》:“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栾。”宋 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移竹》:“远爱檀栾碧径开,荷鉏乘雨破秋苔。”

(22)、潇碧、新篁、新生之竹。亦指新笋。唐 李贺《昌谷北园新笋》:“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叶葱奇 注引《笋谱》:“笋,一名新篁。”宋 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霜筠亭》:“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23)、修箭。指竹。唐 韩愈 孟郊《城南联句》:“修箭褭金饵,群鲜沸池羹。”

(24)、虚中子。烟篁。竹子;竹林。唐 皇甫松《大隐赋》:“移风桂于岭头,种烟篁于涧里。”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师友》:“饵芝朮以养闲,坐烟篁而收思。”

(25)、筱簜。竹。筱,小竹。簜,大竹。《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晋 陆云《与陆典书书》:“东南之贵宝,真不但会稽之筱簜也。”南朝 江淹《灵丘竹赋》:“被箘簵之窈蔚,结筱簜之溟蒙。”

(26)、鱼肠。即鱼肠竹。元 李衎《竹谱》:“鱼肠竹,赞宁云,今详鱼肠必名必像实而作。其竹细而屈,笋亦可食。梁简文竹赋,有鱼肠云母之名,谓竹色如云母者,名云母竹;色如鱼肠者,曰鱼肠竹。昔欧冶子铸刃,其四曰鱼肠。盖精炼之铁,暗白而微青,故以鱼肠之色比之。赞宁以象竹之细屈,恐非立名本旨也。”

(27)、郁离。竹的别称。元 龙辅《女红馀志·竹》:“竹名郁离,不知所出。偶睹沈诗云:‘繁阴上郁郁,促节下离离。’如出于此。”

(28)、篔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汉 杨孚《异物志》:“篔筜生水边,长数丈,围一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庐陵界有之。”晋 戴凯之《竹谱》:“篔筜竹最大,大者中甑,笋亦中射筒,薄肌而最长,节中贮箭,因以为名。”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竹》:“曹毗《湘中赋》曰:‘竹则篔筜,白、乌、实中、绀族。’”唐 陆龟蒙《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冬歌》:“年年任霜霰,不减篔筜绿。”宋 陆游《农事休小葺东园十韵》:“霜霰篔筜碧,风烟薜荔苍。”元 虞集《为达兼善御史题墨竹》:“蜀道荒凉多古,篔筜千尺相因依。”清 徐永宣《秋日访朱锡鬯先生》:“沈尤村僻绝尘寰,千篔筜水一湾。”

(29)、潭竹 (猫竹的别名)

(30)、竹膏 (竹黄的别称)

(31)、义竹 (丛竹的美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