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经方

 独孤求败007 2019-09-27

方义:泽泻、猪荃、获荃利小便以消阴,桂枝通阳以下气,白术健脾以制水泛。稗水利阳通,气化得行,则头目之阴霆自散,而癫痛则愈。

如果此证出现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头眩心悸,或筋惕肉润等阳虚水泛之证时,则改用驱寒镇水,扶阳抑阴的真武汤(附子、白术、获荃、生姜、白芍)。

2。水眩

水眩一证,《金匾要略》说:,’t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为四饮之一。它好象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偏结不散,故名日支饮。若支饮之邪上犯头目,故出现冒眩的症状。冒,指头如物冒,昏冒而神不清爽,眩,指目眩而见黑花撩扰。

根据个人临床观察,这种眩冒的脉象往往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沉脉主水,与水饮病机相吻合。至于它的色诊,或见薰黑(单纯水饮),或呈青黯(支饮内挟肝气),或色黄而灰(脾湿内困阳气),当参合病机,因人而异。一般认为水饮病舌色必淡,因有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闷若水湿合邪,则出现白腻之苔,而且较厚。根据以上诊断,治当利水消阴,通阳降浊为法,用荃桂术甘汤加泽泻即可奏效,如果内挟痰浊,则脉弦而滑,于荃桂术甘汤中再加半夏、橘红、生姜、竹茹为要。如果冒眩特甚,令人眼不能睁,身不敢动,视其舌则是特别肥大,占满口腔而使人望之骇然,乃是辨心下有支饮的明证,当用泽泻汤(泽泻、白术)。为了重点说明泽泻汤证之特点,兹举治验一则,以补《金匿要略》记述之略。1967年在湖北潜江县,治一朱姓患者,男,50岁,因病退休。患病已两载,百般治疗无效。其所患之病,为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且两眼难睁,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软,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方用泽泻249,白术129,水煎温服。或何,此证为何不用荃桂术甘汤温药以化饮?盖泽泻汤乃单刀直入之法,务使饮去而阳气自达,若等桂术甘汤,则嫌其甘缓而恋湿,对 舌体硕大,苔又白腻,则又实非所宜,此故仲景之所不取。若服泽泻汤后,水湿之邪已减,而等桂术甘之法,犹未可全废,而亦意在言外矣。患者服药后的情况,说来亦颇耐人寻味。服第一煎后,因未见任何反应,乃语其家属日:此方仅两味药,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染染汗出,以手拭汗而粘,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头清目亮,冒眩立减。又服两剂,继续出些小汗,其病从此而告愈。或问:朱案服泽泻汤后,为何汗出,殊令费解。答日:此证为水湿之邪郁遏阳气而不得伸,今用泽泻量大而力专,利水行饮为捷。叶香岩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今小便一利,使水湿邪气有路可出,而三焦阳气同时得通,故能表里和畅,汗出而病解。泽泻汤证,原文过略,难以掌握辨证要点,余通过三十年实践观察,指出此方脉、舌特征以推广泽泻汤临床之用。

3。水咳

临床多见咳嗽,痰色稀白,落地成水,或亮如蛋清,触舌而凉,因痰多作咳,故伴有短气不欲饮等证,其脉弦,舌苔白。

证候分析:水寒之邪射肺,肺气失于宣降,津液不化,变为寒痰冷饮,使肺气受阻,逆而为咳。寒饮内伏,阳气不煦,故不欲饮。脉弦苔白,则知为“水咳”无疑。

治法:温肺气,散水寒。

方药: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白芍)。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然而其性辛烈发散,用之不当则有伐阴动阳之弊,余以为在使用本方时应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心下内伏寒饮。寒饮为阴邪,必伤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则荣卫涩而不利,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黛黑之色,我们称之为“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称为“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颇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则称之谓“水斑”。

2.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其脉为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在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则沉,沉主水病。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