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父母越来越没耐心?P.E.T.法教你破解僵局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19-09-27

我常常听到身边很多朋友在抱怨,我那儿子,实在是太调皮了,我都不想要了,要不送给你吧?

或者是,像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真的是熊孩子,管都管不了。

听到这些话,再想一想他们刚做父母时那欣喜若狂的心情,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哪个爸爸妈妈,能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好呢?

估计是没有吧。

但其实,这除了孩子本身调皮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

而这个原因,被很多父母忽略了,那就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行为也在慢慢增加。当这种行为的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我们对孩子的感情也会无意识地发生变化,比如:

从一开始的好喜欢,变成了后来的好烦人;

从一开始的无条件地宠溺,变成了后来的经常性地责备;

从一开始总是喜欢逗孩子笑,变成后来孩子粘着你就粗暴拒绝。

父母们这些有意或无意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孩子看来,就被演绎成了: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

于是,孩子们变本加厉,变得更加不讲道理,更叛逆,更固执,希望能因为这些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重新得到爸爸妈妈的爱。

而另一边,父母们也很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变得那么难管教了。

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言行已经表明,自己没有像之前那样爱孩子了。甚至,他们还认为,我那么爱我的孩子,我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我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他们好。

因此,双方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僵局,最终导致,爸爸妈妈管教孩子的方式越来越粗暴,而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怎样才改变这一僵局?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就是专门用来解答这个疑问的,书名就叫《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博士。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父母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对孩子行为的接受能力到底怎样?

其实,我们是父母,也是普通人。我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接受和容忍孩子的一切行为,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也就是说,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们可以接受。但另一些行为,却让我们很难接受,甚至让我们勃然大怒。

这些让我们朝孩子发火,或者让我们觉得心里不高兴的事,就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孩子的行为。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这些事情和发生的时间,以此统计,我们不能接受的行为,都是怎样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怎样。

不同的父母对不同行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不同的心情也会影响这一数据。但是不要紧,我们要关注的,是自己大部分时间,心情在正常范围时的记录。

有了行为记录,我们就要开始对这些行为进行分门别类。戈登博士在经过50年之久的研究后,总结出了一套P.E.T.模型,其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

也就是:我们要区别出,哪些行为是属于孩子的问题,哪些行为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

比如,同样是孩子哭闹这件事,如果是因为孩子和一个朋友发生了矛盾,心情低落引起的,那就是属于孩子的事情。

孩子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思考,去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我们会发现,很多父母却不去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就去哄孩子,或者强行要求孩子安静。而当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继续哭闹的时候,父母们又会把这归结于自己的能力问题,使整件事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复杂。显然,这样的解决方法很糟糕。


而如果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却大喊大叫,你觉得很没有面子,训斥了孩子而使孩子哭闹,那么,这就是属于你负责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试着对引起这种问题的行为进行改变了。比如,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自己对这个行为的容忍度,多从别的角度想想,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父母也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获得孩子的允许,从而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等等。

总的来说,当孩子的某一行为让我们不满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一行为进行分类,看看它是属于孩子的问题,还是属于我们的问题。

如果是属于孩子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把它揽到自己身上,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个时候,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孩子表达这样一个信息:没关系,你能够做好的。你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吗?有的话,请及时告诉爸爸妈妈。

如果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这个时候,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你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能做些改变,帮助爸爸妈妈吗?

当然,这一切,最重要的是,态度一定要亲切温暖,不要强行要求。

毕竟,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用心的经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把爱藏在心底,而是要通过温和的态度和友善的语言,向孩子表达出来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