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蕴福 2019-09-27

邓石如篆书特点——

篆书参入隶意

邓石如篆书特色之一是注入隶书写法、笔意。如长横本身就内含隶笔形象;行笔中的某些环节、部位以隶法过渡或替代篆法;写篆过程以中锋为主,但不乏侧锋行笔,与隶书行笔比较近似。

邓氏篆书借其他书体技术,用合于篆书体貌与审美规律的方式注入自己的篆书创作中,给人以行笔较快、举重若轻、随意无碍的感觉,可谓邓石如篆书的新、高、妙处

用笔以“正”为体、以“侧”为用

邓石如的篆法改革,主要体现在用锋使毫方面,邓氏充分把握了正、侧锋使用的度与量。邓石如的创造性探索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或突发奇想,他早年的小篆作品,也是地道的李阳冰、王澍式的铁线篆法。其中晚年的篆法探索中,并未完全弃“正”用“侧”,而仍以“正”为本,中锋依然是原则,但他此时的中锋则是灵活、富含变化的,与先前图案式的工谨乏味的中锋法有了很大不同。

更重要的是,持守中锋之外,邓氏篆法尽可能多地触及“侧”意,有时较多使用侧锋,以致许多笔画的一侧边缘现出“锯齿形”,有时则用隶书笔法,有时直接以侧锋切入起笔,有时在笔画榫接前后做正、侧锋转换,有时于折点处做笔锋毫面的变换,即由笔锋一面(侧锋)变为另一面(侧锋)。

小篆书写性与艺术性的发掘

由于写篆技术的改变,邓石如篆书就大不同于先前的“二李”(李斯、李阳冰)式的篆法,也有异于唐宋到清代前期那种单调的铁线、玉箸篆法。

邓石如将“书写性”引入篆书创作,注入隶书等用笔技巧,让早已程式化、呆板的小篆“活”起来、生动起来,从而在萦纡盘绕中抒情写意,创作主体的地位在篆书里跃然而出。

邓石如篆书线条特点

邓氏篆书线条不再是盘旋的、单调的“铁线”,而拥有了多种情致与意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线条有了粗细变化:一字内笔画间粗细有差别,一画内亦粗细有别。邓氏篆书点线一个细节特点是,不少长画的尾部呈粗鼓形,就像浑圆的水滴凝结在枝条下端,这种尾部的突起可以说是邓石如篆书的特征,是其篆书点画变化生动的体现。这是由于这类部位使用了隶法、楷法所致,因而产生了笔致、粗细、锋毫效应等方面的变化。

2. 邓石如在篆书的书写性上发挥了毛笔柔毫特性,是以柔毫“书写”,而不是用“硬笔”描画篆字,这其实是发掘了篆书的艺术性和表情功能。学习邓石如篆书的赵之谦评价邓篆曰:“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李阳冰)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邓氏自谓其篆不及少温那是谦辞,正是一系列的艺术探索和革新,令完白“越过少温”,成为篆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白氏草堂记》是其篆书的代表作 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

《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以隶为篆,不让斯冰——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