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这么多人喜欢明朝?

 花开无田 2019-09-27

前些时日,有粉丝私下私信我“问候”我—问候我为何“抹黑”袁崇焕、贬斥崇祯帝。事实上,我从不避讳我“明粉”的身份。但是这种认同感在于,明朝的历史更像是偌大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而它的荣耀、黑暗都是我们每一个历史爱好者所应该了解与接受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明朝呢?

第一 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建立大明王朝。当崖山海战,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赴难,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而朱元璋这个乞丐出身的皇帝,就如此之下将元朝推翻,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

第二 得国之正,莫过于明

在讲究正朔的传统之中,朱元璋并未像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一般选择苟延残喘,而是主动出击。1368年在建立明朝之后,他随即命令徐达、常遇春北伐,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谕中原檄》”为口号,而在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的三百余年间,“夷虏得寸进尺,中夏步步退让……汉人三百年之屈辱,得此一雪!”

第三 万国来朝

若说历史上影响最重要的两个朝代,可能我们会首先想到的便是汉朝和唐朝,它们一个打出了“汉”“汉民族”的铮铮铁骨的民族性格;另一个则实现了“天可汗”众皆臣服的壮举。但是若说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国家,那则是大明王朝。

在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和朱棣的五次北伐之下,元朝残余基本被消灭殆尽,而在随后的郑和下西洋中,更是锋芒毕露这也使得有近三十国朝贡。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明史·成祖本纪》

第四 于谦、王阳明、戚继光、张居正……

于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当明英宗朱祁镇一场土木堡之变沦为阶下囚之时,大明危在旦夕,若按照正朔他当拥立襁褓之内的朱见深,但他反倒是拥立了朱祁钰登上大宝。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便是他的模样。

当夺门之变时,他手握大权,却并未为明代宗朱祁钰阻止明英宗朱祁镇的复辟,反倒是选择“顺其自然”。他为的是大明江山,他是大明王朝的忠臣。

最后他用自己一首诗为自己的一生作了注脚——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至于王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开端。他是书生,还是军人,将宁王剿灭,他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格物致知作出了表率。

戚继光,当面临日渐猖獗的倭寇之患,他做出的选择是从一个世袭的军官到报国的拳拳之心,训练制式化、考核标准化、军规文明化,他给日寇的是十几次战役的失败,更是大明的海波平。

张居正,不是完人,他专权,有着人、掌权人的一切优缺点。如海瑞所言“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但在面对国家危局之时,他用的是改革,革除弊政,一条鞭法、考成法救世宰相是也。

第五 崇祯帝的节气

盛衰之理,本是常事。我们并不讳言,崇祯帝的诸多举措,脱离现实,虽然勤奋但却有昏聩。但在节气上,他的选择是宁死不屈,自缢殉国。一句“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是心酸但更是傲骨。反观大清王朝的咸丰帝,也不过是两次逃跑;慈禧太后也不过只是跑到了西安而已。

第六 文化的盛世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牡丹亭》《西厢记》这些巨著都出自明朝。

在276年的大明王朝国祚之中,它如众多王朝一般有着辉煌,也躲不开历史周期律的定数,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几乎整个历史之中的缩影,它并不像高晓松先生所说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三无王朝,所谓明朝无明君、无名将、无文豪。”它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斥着明君、忠臣、良将的王朝,而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它的好,也不掩饰它的“恶”。而历史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前行。

参考资料:《明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