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对话之金镜头(50)|王飞:我依然选择坚守

 zzm1008图书馆 2019-09-28

2017年始,人民摄影报推出了“摄影对话”栏目,邀请摄影名家、编辑、记者对在各个摄影领域中有成就、有创新、有思想、有代表性的摄影师、策展人、评论家进行对话。深入他们的内心,挖掘我们不曾熟悉的细节。

近期将系列推出对2018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获奖者的特别采访,本期是由人民摄影报记者巩明与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获得者王飞对话

王飞

衢州日报主任记者。作品曾获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铜奖、中国新闻摄影年赛银奖、中国晚报优秀摄影作品评选金奖、中国地市报年度图片奖等,入选衢州市115人才工程。

《“改革先锋”谢高华》人民摄影'金镜头'(2018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

《“改革先锋”谢高华》系列之一

记者:《“改革先锋”谢高华》获得2018年“金镜头”新闻人物类组照金奖,您认为用组照讲好一个新闻故事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王飞:用组照讲好一个有深度的图片故事,除了需要时间的打磨,更需要适合可视化的“剧情”。

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耗时一年关注一个人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因此我要感谢衢报传媒集团崔建华总编辑、钱进主任领衔的“谢高华报道专班”,在这一年中给予我充分、自由的工作时间和业务指导,以及《谢高华传》的作者、同事邹跃华老师的精神引领。

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来华“寻亲”| 2018年10月,来自美国的苏珊.奥祖克在浙江衢州杜立特突袭纪念馆,跪在杜立特突袭的照片前。这是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领土的第一次报复性袭击,在轰炸东京后,包括她父亲在内的美国机组人员在中国坠毁,被当地人救起。

记者:在获奖的这组照片中,有一幅没有人物、只有两张沙发的作品,在整组作品中显得很特别,拍摄这张照片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飞:这是个空镜头,是整组图片故事中的最后一张。这对破旧的沙发是谢高华当年离任义乌时带回衢州的唯一家具,一直使用至今。他生活中的俭朴、心系义乌发展的情感全部写在上面,中间那幅他和马云首次握手的照片,体现了线下线上、实体经济网上经济两代缔造者在改革开放上的传承。

其实此前我曾拍过谢高华坐在旧沙发上的镜头,但和自带光环的马云握手照,更能反衬谢高华生活的俭朴,画面也更有寓意。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照片不只是好看,更要耐看,对于组照来说,最后一张片子应该是耐人寻味,可以引发观者联想的。

70年前的记忆 | 2019年8月16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衢州革命文物展”在市博物馆开展,近200件革命文物,真实记录了近代三衢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解放衢州的壮丽篇章。

记者:2018年您还拍摄了《生命最后的“摆渡者”——探访浙江首家宁养院临终关怀团队》,其中既有传统的图片故事,也有癌晚患者的现场肖像,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为什么这样处理?另外,癌晚患者肖像并不是标准的肖像照,基本都不是正面照,为什么这样拍摄?

王飞:这个选题,我尝试两条线同时推进。主线是医护人员的“摆渡”,用传统纪实手法,展现医者仁心;暗线是癌晚患者的困境,用环境肖像刻画他们的无助和彷徨。没有拍摄正面照,一是考虑到人文关怀,不让他们的个人形象过于暴露和直白;另一方面尽量用这些内敛、含蓄、具有一定寓意的视觉化语言,交代他们的家庭现状和内心状态。

外籍教师助学“低保女孩” | 2019年6月23日,来自美国的外籍教师娜塔莉正在免费教低保家庭女孩茜茜学口语。娜塔莉2012年来到浙江省衢州市担任外教,后与衢州音乐人李宝良相识相恋,成了一名洋媳妇,并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培训学校,三年级学生茜茜是她的第一个助学对象。

记者:您认为如何讲好一个图片故事?

王飞:在影像泛滥、过剩的今天,新闻摄影纯粹记录式的故事已难以满足人们对深层信息的了解和需求,既表情又达意,有深层内涵的影像,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回味。

以我个人实际操作为例,对于一些我认为可以进行深入报道的选题,开题前会恶补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浏览类似的影像案例,横向比较他们影像叙事的优劣,取长补短。视觉文化传播的21世纪,新闻摄影和其他摄影门类的边界在模糊,我尽量尝试传统故事、现场肖像、静物素描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文本上融入现场新闻、背景信息、专家解读等,力求影像作品是立体的、有厚度的。当然,前提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近年来很多摄影爱好者将视角从风光转向了纪实,这是好事。但从媒体呈现的情况看,大多停留在浮于光影的表面叙事,忽略了故事中人性的挖掘和内涵的延伸。

高墙内的忏悔 | 2013年8月,衢州看守所里,犯罪嫌疑人罗某紧捏着儿子的照片,不停地忏悔自己的盗窃行为。

记者:作为一名地市报的摄影记者,如何在日常琐碎的事物中找到新闻点?

王飞:我参与日常动态报道较少,更多的是需要长线关注和记录。地处江南的南孔圣地衢州,的确很难有机会拍摄到大事件,但时代前行的背后,是一个个被影响和改变的个体。地市媒体记者身处一线,具有地利、天时、人和的优势,可以就地取材,挖掘身边的小题材、小人物,紧扣社会发展、时代变革这一大背景,以小见大,在大时代中用镜头反映深刻的主题。

洪口捕鱼 | 2014年6月23日,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的铜山源水库泄洪口,闻讯而来的市民不顾危险在洪口捕鱼。

记者:您曾经谈过一名新闻记者的摄影“三重门”,具体是什么?

王飞:我觉得有点类似于艺术界的看山似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我个人理解为三个阶段:“形同虚设”“形意不离”“得意忘形”。

第一阶段,“形同虚设”:刚入门时,片面追求画面的形式感,却忽略了内容的根本;

第二阶段,“形意不离”:寻求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组合,却因过于刻意,而少了生活的真实;

第三阶段,“得意忘形”:形式只是摄影的外衣,意境和意蕴才是摄影的更高境界,摄影人要忘记“摄影”,无招胜有招。

如今,一些看似随意平静,感觉不那么专业甚至有些破绽、但有着丰富生活细节的图片,反倒让我更加珍视和回味。

纪念碑下的老兵 | 2013年3月31日,衢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抗美援朝老兵杨大方正在给自己的老师----衢州解放前牺牲的六烈士扫墓。

记者: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您认为摄影记者的前景如何?

王飞:我保持谨慎的观望。长于叙事的短视频的确越来越占主流,静态影像的凝望日渐奢侈,但不管纸媒还是融媒,有温度、有思考的瞬间,依然会有一定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在融媒体时代,一专多能渐成媒体标配,在专注静态影像表现的同时,我也在渐进式地完善自己的全媒体技能。

记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飞:这可能是我一直无法抵达的高峰。挑战太多了,技术层面的、认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思想层面的。这几年我有意识地放慢自己的工作节奏,预留出大量的时间阅读摄影之外的书籍,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一对师生的山村小学 | 2015年6月17日,常山县新昌乡泮源小学,代课教师王启青和唯一的学生谭梦城在午休。这个山村小学学生数曾有数百人,但如今应该是中国师生数最少的学校,也是从教40年的王启青老师最后的坚守。当年7月,王老师退休了;9月,谭梦城走出大山,升入新昌小学三年级。泮源小学或许将成为历史。

记者:您曾经是一名老师,为什么要转行当摄影记者?如果让您重新选择,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吗?

王飞:教书育人是件很幸福的事,如今一些学生依然和我保持着联系。但相对而言,记者这一职业所收获的丰富阅历和经历,对于个人眼界和境界的提升,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

即便在传媒黄金时代已然逝去的今天,我自认为还尚存一些职业情怀,虽然情怀无法变现,但我依然选择坚守。

宝宝入园 家长排队 | 2011年5月,浙江衢州,正在幼儿园门口排队报名入学的家长和孩子。

刊发于人民摄影2019年第33期·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