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桩实为扶阳妙法肾虚一站到底

 白鸽31 2019-09-28

昨日购得卢火神医集系列一-扶阳讲记一书,一读之下,不忍释卷。一夜读完全书,深有感触,


此书不仅对于中医从业者有所启发,也是对于传统哲学中阴阳观念的一种解读方法。


书“阳主阴从,从阳治理”的观点不仅用于医学临床实践,对于养生锻炼也有莫大的益处,可以说阳是人生立命的根本,


如果遵从扶阳的理路,可以极大的简化了用药的复杂,集中药效立竿见影,一改中医不治疗急症的错误认识。


扶阳为主也是对于平时锻炼养生的一个主导方向,笔者曾习练太极,道拳等养身法,虽无大成,但对于二者功效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站桩是中国武术的基本功法,这在其他国家的技击术中是没有的,说明站桩在中国武术中的重要性,几乎所有拳种都有站桩法。


对于站桩法的功效已经有很多文献做出了研究,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笔者与师友也深有体会。


本文提到站桩是受了扶阳思想的启发,发现其暗合扶阳理路,也是对于“阳主阴从,从阳治理”阳为主导这一思想的有益补充,


在书中卢崇汉医师从医学用药方面谈到了很多疾病的治疗方法,但这需要依靠有理论和经验的医生确诊方能有效,对于一般人的养生治病谈的并不多。


站桩实为扶阳妙法肾虚一站到底

如果我们看书后对于开阔思路是有帮助的,而自我锻炼方面则无入手处。 

    

本文称站桩为扶阳妙法,即站桩一法可以升阳气,固本原,阳气充足自然百病不生。


古人云“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仙人长生不老者也。道家老子言“复归于婴儿”婴儿古医家认为乃"纯阳之体”,生命力最强,生长最快,而老年人则相反。


道家的修炼也正是实践着老子这句话。站桩为什么会扶阳呢?卢崇汉:动能生阳,也能耗阳,言谈,工作,劳累,思虑都是耗阳的动,一般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是一边升阳一边耗阳的动。



我们的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这种生与耗的过程中,健康人的生耗是平衡的,所以不病,病人是这个过程中耗大于生,


例如很多调查中表明大学研究人员的寿命平均50余岁,是因为思虑过多,损耗阳气所致。


所以锻炼要抓住生阳这一主导,而站桩是最适应这一思想的。


为什么站桩功能升阳呢

其一,站桩功要求心理上的平静,要求口不言,眼无所视,耳无所听,心中无虑,这就减少了人体阳气的消耗。


同时他用加强了人体的内动,这种动不是肢体的动,当代拳学宗师王芗斋曾说:“不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


站桩功的外形保持不变,而内部气血运生生不息。曾有西医检测站桩后人体血小板数增加,携氧度增加,各种抵御病毒侵害的细胞都有所增长。



很多运动一旦耗氧量增加心跳加快,就不免呼吸加快呼吸急促,运动量过大时会导致细胞缺氧而妨害肌体健康。


唯有站桩一法可以加快心跳50%,同时降低呼吸次数,提高人体对氧气的利用率,也符合了升阳大于耗阳这一理路。


这种血象指标的检验可以很直观的揭示人体的变化,卢医师也常用这种方法来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确确实实的得到了好转,而不仅仅是抽象的中医术语和症状上的改善。 

    

其二,从道上讲。刘力红先生提出,扶阳这一理论立足于“一”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也对应万病,就有无数的治疗方法。


如西医,把病分开来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般的中医理论是二阴阳,阴阳平衡,卢门是一就是阳主阴从,从阳治理,一就是阳。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西方神话上帝创造人的过程其实和我们道生一乃至万物的理论还有些相似,如果从隐喻的角度看上帝是道,


他创造了亚当,而后用亚当的肋骨创造夏娃,就是道生一(亚当男属阳),一生二(夏娃女属音)而后食禁果三,繁衍人类(万物),此题外话。


站桩在武术中就是属于一的范围,也就是阳,而后演化诸种招法,拳法。

太极拳讲动静阴阳,虚实进退属于二的层次,至于其他一些见着破着的拳法则属于三乃至万的层次,执着于套路,落于下成。



所以王芗斋先生废止套路,以站桩为核心创立了当代实战拳学-大成拳,其在50年代推广站桩疗法也使很多人获益。 

    

由此得之,站桩一法抓住了养生健身的根本之道,生发阳气,强健身体,至为简易,大道唯一,


如同卢医师用药一样数精而量足,效力自然明显,其用药至多不过十一二味,常用五七味,比之当下庸医“精选数十味名贵中药”之言,其去不可一道里计,


站桩功法简效宏,常用桩法不过一二,各派武学皆有站桩流传,虽外形不一而实一,亦合黄帝内经所言


“把握天地,提携阴阳,独立首神,肌肉若一”。若以佛家心法观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