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中医思维辩证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厚朴3ye77sq95e 2019-09-28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这种特色靠的是中医的思维。有中医思维,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否则很难掌握中医的精髓,这也是中医易学难精的原因。

中医思维既是以精气为本原的,以阴阳五行为思辩规律的认识论,又是以经典为指导的,以辩证论治为实践纲领的方法论。

基于中医思维的辩证方法主要包括:

1、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

2、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

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

3、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病人,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4、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

5、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

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6、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

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变化。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要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7、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

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由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

8、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

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用温清并用之法,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9、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

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3剂而愈,不必继服。对于慢性病人,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

10、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

药后无效的病人,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

11、辨先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

临床有先效后不效之证,即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第二种可能是病人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

12、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

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病人,除用药失当外,还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

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病人;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学好辨证至关重要,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础。这里列举的辨证内容虽然是权威发布,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还要活学活用。

医承有道学堂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以及临床名师,成立了“基础学院”,将学院教育的优质内容与传统跟师教育方式相结合,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转变成有步骤、有阶段、有体系的知识链。

【适合人群】想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人、基础不牢固的从业人员,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
【首席专家】张玉林老师(著名老中医,脉诊专家)
【课程时长】10个月
【课程内容】经典每日背诵+168节线上课程+3次线下面授课

课程回顾

掌握《基础学院》课程内容

你的医术已经相当于

传统师带徒跟师一年后的水平!

能够精准辨证,

解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小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