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正确认识人均预期寿命

 成靖 2019-09-28

对于寿命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它是指一个人生存的年限。自古以来,追求延年益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特别是秦皇汉武等封建统治者,更是费尽心机,奢望“长生不老”,采取“祈求诸神”“寻找神丹仙药”等方法,结果是枉费心机,沦为笑柄。

人类的寿命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演变也在发生着改变,其长度在逐步延伸。如今,七十古稀已成历史,百岁老人已不罕见。但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有幼年夭折,也有英年早逝。每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寿命差据也很大。

如何反映人类寿命长短,如何衡量人口素质的状况?于是计算和发布人均预期寿命则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又称“生命期望值”或“平均余命”,是对人的生命一种有根据的预测,即预测年龄某岁的人今后尚能生存的平均寿命。它是根据各个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综合表达各个年龄的死亡率水平,反映某个国家、某一地区人口未来存活年龄的平均值。

这个指标与性别、年龄、种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常常需要分别计算。平均预期寿命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避免对人均预期寿命的误解

目前有的人对“人均预期寿命”有一些误解。如以为这是“每个人平均能达到的寿命”或“现有人平均的寿命”。实际上,人均预期寿命和具体年份密切相关。如2018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7岁,指的是“在2018年出生的中国儿童,平均预期寿命为77岁”。如果不是2018年出生的,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

如何计算人均预期寿命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要用到一连串的数学公式。具体计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简约平均余命和完整平均余命。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则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

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同时代的死亡率水平有关。

人均预期寿命的意义

通过人均预期寿命的比较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衡量出这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为办理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

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

公元前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仅20岁左右,以后持续缓慢地延长,1850年左右达到40岁,即在漫长的近2 000年的历史中终于延长了一倍。按此计算,平均每百年不过增寿一岁而已。这种极其缓慢的增长速度,显然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有关。19世纪是一个转折点,随着工业化革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来的100多年内,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大约增加了30多岁,已达到平均72岁的水平,这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免疫接种术的应用,扑灭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等),使得欧洲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本世纪内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长达到2.3岁左右的速度,与古代形成鲜明的对照。

预期寿命既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在人口素质评价与预测、疾病负担测量以及国家经济与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中,预期寿命等指标都是最基础的研究内容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利用出生预期寿命与教育、人均GDP共同构建了人类发展指数综合评价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由于预期寿命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人群的预期寿命可直接比较。

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迅速提高,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更是直线上升。据1978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男性为66.9岁,女性为69岁,比解放前增长近一倍。1980年,我国多数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之列。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7岁。

既要活得长,又要活得健康

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即在“活得长”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在“活得健康”方面还存在落差。

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着患病比例高、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等问题。我国2.4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1.8亿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 000万人;同时,我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即居民有8年多的时间是在带病生存。“活得长”与“活得健康”是衡量老年人口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把“健康预期寿命”作成为衡量各国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健康预期寿命”是指一个人可以期望生活在“完全健康状态”的平均年数,不包括由于疾病或受伤而生活在不健康状况的年数。

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

今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逐步改善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以达到健康预期寿命的目标。

(文/时仲省 研究员 郑州大学医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